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听,拔节的声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听,拔节的声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便是成为专家型教师。为此,我校从2007年起就启动了“中青年教师定向发展工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通过几年的培养,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教育骨干,他们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引领丁小教育蓬勃发展,撑起了新丁小一片蔚蓝的晴空。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如春笋拔节,只有不断突破自我,迎接挑战,方能冲破泥土,拥抱蓝天。今天,从众多教师的成长故事中拈出两个,与大家共享,以共同探索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

故事一:“逼”出来的精彩

应红英老师,市教学新秀,校团支部书记,曾获市“三优化一提高”赛课语文学科一等奖,多次进行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回顾专业成长经历,她浓缩为一个字――逼!

毕业后,她从教小学高年段语文,因身体原因,三年后从教美术,直到2005年,经过主动要求,她又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岗位。在喜爱的语文天地中,她不知疲倦地沉浸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事务,可辛勤的耕耘,并未换来希望的收获。此刻,她迷惘了:自己一心想教好语文,为何有心栽花花不开?师父的一席话让她惊醒:安于现状,乐于安逸,不求突破,一个人便失去了成长的动力与能力。

痛定思痛,她觉得再也不能做个教书匠了,得“逼”自己,让自己快速地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的根,她决定,先逼自己上赛课,给自己的成长撬开一个突破口。2008年秋,她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市里的“三优化一提高”课堂教学比赛。比赛前的几个月,她把当时所教的二年级下册中许多篇课文拿出来“练手”。上网学习各种优秀教案,搜集资料,认真备课,开放自己的课堂,请各位同行、前辈、专家来课堂听课指导。第一堂试教课并不顺心,上完课的她如晒蔫的豆苗,无精打采。在听课老师的启发下,她学着调整心态,直面现状,如一块干燥的海绵,认真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主动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并对课堂进行再度构建。渐渐地,她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起来,并如愿获得了当年赛课一等奖。

第一次赛课的成功,不但给了她荣誉,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信心――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此后,校级公开课、课题汇报课、市级展示课,接踵而来。“逼”自己上课,“逼”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她从怕上公开课到主动请缨上课,从照搬教案到灵动驾驭课堂,有如蝴蝶破茧,华丽变身。

根在向更深处伸展,那么枝叶呢?如何向着更高处茁壮?这就需要教育理念的引领,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一要靠教育实践,二要靠阅读积淀。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教育理论的高度与厚度。她反复诵读着前辈的谆谆教诲――“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于是,《玫瑰与教育》《名师课堂教学经典细节》《古镇映像馆》……常伴枕边,同在桌侧,成为明灯,熠熠生辉。

反思: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行的。“干不好”“没时间”,其实多为懒惰的遁词,因为人太容易做懒惰的俘虏了。固步自封,不读书、不思考,更不愿总结与写作,于是不足之处难以修正,对新方式、新理念的理解与接受变得越来越迟钝,甚至抵触,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几十年如一日,平庸的职业生涯造就了一个个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 我们要根除这一顽疾,灵丹妙药便是一个“逼”字。其实,每个教师的潜能都是无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就都是“逼”出来的。有“他逼”(外部环境和他人逼自己)是一种幸运,说明你还有被“逼”的潜力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学会“自逼”,亮出主动与勇气,逼自己不断进步。“自逼”是一种智慧和境界,逼一逼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身上竟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这真是:退一步,山穷水复;逼一逼,柳暗花明!

故事二:步步惊心

蒋瑛,校级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心理赛课一等奖得主。回顾自己当班主任的经历,蒋老师幽默地说:“步步惊心!”

2005年7月1日,她结束了四年的本科学习,顺利通过市教师招考,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第一学期,她便当上了班主任。报名那天,家长三五成群而来,她疲于招架,机械地点钞、找钱、拿书,频频出错,怎一个忙字了得!接下来的几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事情桩桩件件,事无巨细,都靠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却惹是生非。稚嫩的班主任成了“救火队员”。她很纳闷,自己是学校里唯一的大学本科生,学的专业又是小学教育,怎么连一群小孩子都管不好呢?

经历了最初一段毫无成效的忙乱期后,蒋老师静下心来,开始了反思,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井井有条地开展呢?她低下高傲的头,谦虚地向老班主任请教。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告诉她一个秘诀: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随身携带个记事本,随时记记写写。事情虽多但不能慌,理清头绪,分门别类,提前安排,设想周全,规定期限。在这基础上,充分利用晨会和班队会,将每个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分工中。这样,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关注过程,全程跟踪,适时调整。

这次交谈,真是醍醐灌顶。蒋老师依葫芦画瓢,行动起来,记事本不离口袋,平时除了请教其他班主任,还借鉴报刊上班级管理的经验,她也由初始阶段的手忙脚乱、亲力亲为过渡到有条不紊,能懒则懒。

就这样,一晃就是好几年,

2009年,她调到了新的学校,有幸参加了市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终于有了更好的充电机会。江苏省的“明星班主任” ――史菁的现身说法让她心生惭愧。史菁对于班主任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精心与创新,让她汗颜。她深知,仅为应对学校检查,“只求无过、不求最好”的心态,让她的班主任工作进入了平原期。她重拾了工作的激情,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入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经营着细心、耐心和匠心,用心培育幼嫩的小苗。理性与激情,让她的专业成长再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七年时间,蒋瑛老师从懵懵懂懂,磕磕碰碰,成长为市优秀班主任。她的专业成长堪称三部曲:青涩期(手忙脚乱、亲力亲为)――转型期(有条不紊,能懒则懒)――升华期(理性激情,自觉发展)。纵观她成长的三个阶段,不难发现,反思在助力她的行走。一次次面对问题时,一次次碰到困惑时,一次次前进受阻时,强烈的问题意识,让她沉下心来,条分缕析,拨开迷雾,细辨方向。这种静静地反观、梳理、挖掘与拓展,因“小”见大,由外而里,透过现象,追索根源,从而切中要害,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有效扭转管理状态,让班主任工作多了一份智慧,多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理性,多了无穷生机。

如此故事,还有很多。细细读来,不觉惊叹:教师成长与笋拔节,何其相似!一在内因,心须向上,“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胸中有志,百折不挠。二需外因,“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个人努力,外加学校支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专题研讨、网络探究等种种因素,聚合成适合成长的阳光、雨露、明月、清风,波澜不惊中,您听,那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