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假新闻”牵出真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假新闻”牵出真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两天,一则关于某银行出售的黄金被验掺铱的消息在网上被疯狂转载,该银行已于10月8日傍晚作出回应,表示“金条掺假纯属谣言”。而记者采访的黄金加工业人士表示:“黄金里面掺假一点都不稀奇。”有的加工厂一年从回收金饰中提炼出的铱重达七八公斤。(10月9日《齐鲁晚报》)

日前,有网友微博爆料,国内某大银行出售的黄金被验证掺假,并质疑中国市场40%金条掺入铱或钨。在国际金价逼近1800美元高点,“十一”黄金周期间金条销量大涨的背景下,这一说法立即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该银行迅速作出回应,称这一说法纯属谣言,该行对每一根金条都出具产品质量证书,对产品的成色、重量和品质进行保证,并承诺回购。与此同时,网传检验出该行金条掺“铱”的检测机构也出面表示未发现此银行的黄金制品掺假,省市消协则表示未接到相关投诉。

如是看来,某银行金条掺假的消息是让我们虚惊了一场,但这个所谓“恶意造谣”的微博,却并非完全危言耸听。事实上,金条掺假的“假新闻牵出了真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四成金条掺假的说法虽然有夸大成分,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金条之中掺杂铱或钨的事情确实发生过。此前有媒体曾报道过,不法分子用夹心金条成功蒙骗四家典当行,直到其使用的假发票和假身份证引起怀疑,诈骗行为才被识破。

据介绍,钨、铱两种金属元素与黄金的物理特性较为接近,但是价格比黄金便宜很多,一克黄金的价格为360元左右,一克铱的价格只有50元左右,仅仅是黄金价格的零头。由于铱和钨与黄金比重相近,消费者很难通过观色、听声、掂重等传统手段进行辨别,甚至一般的检测仪都难以识别真假。要想拿到权威机构检测,则程序复杂、费用不菲,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最终也未必能讨回满意的说法。

对此,业内专家给出的建议均是消费者在购买金条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并介绍了剪断金条观察切面,把金条放到火上烧一会观察变化等“小窍门”。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并没有能力辨别。为了保险起见,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规模较大的商家,对于中小规模的金制品商家也是一种不公平。至于专家传授的辨别真伪的技巧,不仅准确度有限,还会对金条本身造成损坏。

一个规范的市场,应该让消费者自由选择,放心购买。我们不能让公众承担“金条有真假,购买需谨慎”的消费风险,更不能把普通消费者逼成一个个黄金珠宝的鉴定专家。加强黄金制品的市场监管,抑止金条掺假行为,需要有关部门更多地承担起责任。

金条掺假属于欺诈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加倍赔偿其受到的损失,通过“惩罚性赔偿”让造假者得不偿失。同时,建立举证倒置制度。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对难以鉴定的商品,经营者应当提供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证据。因此,对于疑似掺假的金条,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证明其产品是否合格,若需要检测的,费用应由厂家或者商家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