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介绍了WEB2.0和协作学习的概念,探讨了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基于web2.0协作学习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WEB2.0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WEB2.0, and puts forward a detailed WEB2.0-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

关键词: WEB2.0;协作学习;学习模式

Key words: WEB2.0;collaborative learning;lear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13-03

0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新的技术也不断的运用于教学之中。AECT(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在2010年的会议主题定为“网络的改变:在彼此联系的世界中学习”;这个主题表明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在网络的世界里找到真正有效而且高效的学习模式,将成为我们越来越多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1 WEB2.0的概念

WEB2.0的概念是相对WEB1.0来说的。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注重同用户的交互,用户从单纯的网站内容的浏览者转变为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明:从模式上来讲,由单纯的“读内容”向“写内容”转变,从“浏览网站”向“共建网站”转变;从工具上来说,从只具有单纯阅读功能的浏览器向各类多功能的浏览器、阅读器转变;从终端上来讲,从单纯的PC电脑向各类平板电脑、PDA、手机等智能终端转变;从运行机制上来讲,从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WEB2.0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其指导思想,虽然WEB2.0运用了一些典型的技术,但技术只是一种手段,WEB2.0技术体现出的是具有WEB2.0特征的应用模式。WEB2.0的核心思想是:自下而上,重视人于人之间的交互。基于WEB2.0技术的软件工具主要包括:BLOG(博客)、Micro BLOG(微博)、Wiki(百科全书)、RSS(内容聚合)、IM(即时信息)、SNS(社交网络)等。

2 协作学习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协作学习概念 关于协作学习的概念,国内外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协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认为:协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协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华南师范大学赵建华博士、李克东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通过对以上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协作学习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①协作学习强调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单元,在学习小组内,小组学习成员之间有分工、有协作,最终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强调的是整体的学习目标实现。②协作学习非常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把这种互助合作作为协作学习的必备手段,重视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和其他小组之间的互助合作。

2.2 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产生有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认为:虽然知识是学习者主动意义建构的,但是这种建构也不是随便的任意建构,而是需要通过与其他人不断的协商并且达成一致来加以修正,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说,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支持下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将相关知识内化。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来说,不仅需要学习者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加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来完成。

2.2.2 对话理论 现代“对话”概念之父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作为一个个体不应当将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这样的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使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你”的关系和敞开心怀被称之为“对话”。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与助学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平等、互助、交流,最终达到知识的共建。

2.2.3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又被称为团体动力学,它认为:在群体中,因为有别人的存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同他独自一人时是不同的,人的思想行为在群体中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研究群体动力学的德国著名学者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场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B=f(P,E)

其中B(Behavior)表示行为,P(Person)表示个人,E(Environment)表示环境,f(function)表示函数关系;通过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库尔特·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本身以及环境的函数,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会随着其本身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2.4 六度空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证明,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那么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之间平均只需要6个中间人就可以建立联系。这个理论也被称为小世界理论。通过六度空间理论,定义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六度空间理论对当前环境下协作学习的重要要素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很有指导意义。

3 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

3.1 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特点 WEB2.0下的协作学习将是在BLOG、RSS、Wiki、IM、SNS等WEB2.0技术软件平台基础之上建立的,在WEB2.0的理念和传统协作学习理论指导之下的,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的交流、探讨和研究。WEB2.0下的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了WEB2.0思想,也就是“自下而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WEB2.0下的协作学习主要通过使用WEB2.0软件来实现。BLOG的使用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音频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通过Ping(通知)、Pingback(引用)和Trackback(回复)等手段,促进了学习内容的分享,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Micro BLOG是BLOG的一种,随着手机、PDA、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可以让我们的学习者随时随地的了解到学习的进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WiKi本身就是一个协作学习的平台,支持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写作,学习体中的成员可以方便的对知识点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可以不断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点的学习,不断共享对知识的理解。在WiKi中,能够完整的呈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以完成复杂的知识学习。使用RSS订阅能更快地获取信息,随着网站提供RSS输出,用户可以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此外,用户还可以借助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之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对于协作学习的学习者来说,通过对与协作任务相关的RSS的订阅,可以及时的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的进展。IM的运用,比如QQ的运用,可以在学习体内部,更快更及时的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便于我们解决问题,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SNS社区,学习者作为学习成员加入到学习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某个主题的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并且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将自己的成果同小组内的其他人员共享,同时由于SNS社区的聚合作用,新的对学习主题感兴趣的学习者将不断的加入进来,能够有效的扩大学习体的规模。

通过对以上WEB2.0技术软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良好的交互性,无论是哪一种软件,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②学习体的建立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建立的,这样学习的效果更好。③通过WEB2.0软件的运行机制,能够自动完成知识和人才的聚合,有用的成果和志同道合的学习者不断的被聚合起来,协作完成共同的研究课题。④在WEB2.0下协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被淡化,学习者能够借助WEB2.0技术工具随时随地的进行协作学习。

从以上特点可以得知,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更能够体现协作学习设计的五原则“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动机激发”。

3.2 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建构 笔者从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流程入手,提出了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有如下几个阶段:

3.2.1 第一阶段,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诊断性评价

在这个阶段,主要明确学习共同体将要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作为统贯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的中心指导思想。在这个阶段,要提出了学习研究的总体要求;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了解潜在的学习共同体成员在本研究课题上已有的认知程度。

3.2.2 第二阶段,利用Google Group、QQ群等工具建立协作学习平台,创建协作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创建学习同一课题的小组,也就是形成一个协作学习的共同体,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习者可以向老师或者其他的协作伙伴提问,也能够回答其他伙伴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及时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学习体会。平台应该能够提供分享各种媒体的功能,无论是文字、链接、图片、声音,还是视频、动画,在这个平台中都能够被方便的共享。

3.2.3 第三阶段,在学习平台中完成学习目标的分解,以及学习者的分工 在这个阶段,借助于老师和学习者的兴趣导向,完成对学习目标的初步分解,并且将分解的学习目标分配到每一个学习者,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展开研究。这个过程中我们重视兴趣导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是学习者充分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者才能具有极大的研究热情去研究。

3.2.4 第四阶段,通过运用各种WEB2.0技术工具完成协作学习 本阶段是整个协作学习的主体阶段,在本阶段中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WEB2.0技术工具。在本阶段中,可以创建WiKi条目,并且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更新,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累加;可以通过相应RSS的订阅,了解别人研究相关课题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迸发思想的火花;可以通过创建博客和微博客,随时随地的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了解别人的研究进展;可以通过SNS社区的聚合作用,聚合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加入到协作学习共同体中来,扩大我们的协作学习群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及时通信工具和E-mail进行实时的和非实时的交流。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开发出更多的WEB2.0技术工具,这些工具都能够为我所用,服务于我们的协作学习共同体。

在本阶段中,要求根据学习研究的进度,定期的小结学习研究的成果,进行形成性的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如:他们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和教训,距离学习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了协作学习的现状,并通过相关信息的讨论、反馈和反思,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整。

3.2.5 第五阶段,形成协作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随着协作学习的深入,每一名学习者最终都应当达到了当初制定的学习目标;在协作学习平台以及相应的WEB2.0技术工具中,可以清晰的展示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在课题研究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一位学习者都需要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和评价来确认是否达到了最初设立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对所有学习者成果的汇聚来确认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完成总结性评价。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协作学习过程。

4 结束语

当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很快,随着这些智能终端设备的价格下降、性能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已经和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在当前的互联网应用背景之下大有前途,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模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比如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机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另外,这种学习模式在实践中仍需要进一步尝试、改进、总结和完善。我相信,在现在和将来的教育中,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将促进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2]郑卫兵,赵呈领,刘志英.协作学习2.0: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新范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

[3]翁树深,翁雅婷.协作学习模式探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