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奇的“假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它们虽不是药,却有药的疗效;它们不完全是善意的欺骗,而是调动了人的精神生物学反应。但难解的深层奥秘和因人而异的效果,却让它饱受非议。无论如何,它明显的止痛功能,令很多医生对它情有独钟。
半个多世纪前,某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6个学生召集到实验室的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密闭容器前说,这是极易挥发的剧毒物质――砷烷,比氰化物的毒性还高出近千倍。但通过几项化学反应,便可从中提取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新药。他想请同学们帮助自己完成这个实验,在穿戴特制防护服时他一再叮嘱大家务必小心慎重,感觉空气味道异样,立即报告。
几个学生神情紧张,表情凝重,取出白色粉末后第一化学反应尚未完成,就有两个人吓得满头是汗;然后,又有两个人惊恐不已,报告闻到异常气息;还有两个人面容惨白,瘫软在地……
心理学家赶忙叫停。解释说这只是一个心理测试,白色粉末根本不是什么毒物,而是面粉和奶粉的混合物,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他还捏起一点放进自己的嘴里。
这就是语言暗示对心理和生理机制产生的影响,也是安慰剂治病的奥秘所在。
回顾安慰剂的历史,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的的放血疗法和19世纪初的金属磁疗。1801年,约翰・黑格斯首先公布了“安慰剂控制”的实验结果:他用木头仿制的金属棒给5个病人进行治疗,也就是将特制的木棍放在患者的身体上不停滑动,竞有4个病人表示自己的症状得到缓解。当时的黑格斯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53年前,美国科学家亨利・彼得通过实践总结了数十例安慰剂的临床实验。发表了著名的文献《强大的安慰剂》。他的统计数据令世人震惊:有35_2%的患者在服用安慰剂后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所以他断言,安慰剂是从心理作用于生理的深层反应,不然的它有效性就无法合理解释。
现实中使用的安慰剂,一般是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而外形与真药相像,如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那么,安慰剂作为一种“假药”,有什么实际意义吗?这就要说到另一个有关安慰剂的经典实验:在一段时间内,每天都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为一个人施加某种疼痛感,然后通过止痛剂控制疼痛的程度,最后几天再把止痛剂改成味道相同的安慰剂。结果发现,安慰剂同样可以收到镇痛效果,而且被施加疼痛的人竞毫无察觉。因为长期服用含有成瘾物质的药品无疑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安慰剂便可发挥它的神奇功效了。故而,在欧美国家,安慰剂多被医生用在对疼痛的治疗上,当然是与镇静剂或止痛药交替使用。
研究发现,安慰剂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一般说来,病人有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并想达到一定目的,这个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施治者要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经验,威望越高,经验越丰富,效果越好。另外,在进行药物试验时,对受试者和医生双盲使用安慰剂,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对药物客观效果的影响和对药物客观效果的评价,从而真正评判药物对人体试验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已经阐明了安慰剂的精神生物学反应,并且证明这不仅仅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其内涵非常丰富。通过设立严格的对照实验,已经客观地证明了安慰剂发挥作用时伴随的精神生物学反应。
原来,人体本身具有一套抑制病痛的机制。在大脑深处,有一处名叫伏隔核的机关,它能在愉悦情绪的支配下分泌具有止痛功能的多巴胺。根据示踪扫描技术显示,在服用镇静剂和安慰剂后,伏隔核会释放数量接近的多巴胺。
意大利生物学家贝内德蒂发现,安慰剂还可以缓解帕金森病人的颤动和肌肉僵硬等症状,他的研究小组测量了使用安慰剂时的病人大脑神经细胞活动情况,看到丘脑下核上的个别细胞活动减少,而这个部位正是医生缓解帕金森症的目标所在,这说明安慰剂的确起到了作用。
说到这,您可别以为安慰剂是“洋玩意”,中国人很少接触。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几乎所有的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与安慰剂接触的经历。据健康学家评估,当今或火爆或隐退的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中,有近六成是典型的安慰剂,有两成含有对健康不利的副作用,还不如安慰剂,只有两成才是名副其实的保健品。这个数据也许过于严苛,不过不可否认,在数以万计的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材中,确实有通过安慰剂效应“滥竽充数”者。
当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人类的身心交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不同人群,不同的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安慰剂作用的心理、生物化学和神经解剖机制也不相同,这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安慰剂的使用。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大脑意识可以影响到人体的生物化学机能,期待意识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了解意识与机体互动关系的最佳模式。关于安慰剂,科学家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明确安慰剂的工作时间与部位,以及为何安慰剂对某些疾病不起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