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核心力量训练在非专业运动员短跑专项中的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核心力量训练在非专业运动员短跑专项中的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普通高校非专业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前后的专项成绩,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非专业运动员的专项成绩的影响,明确核心力量训练效果,为高校体育科学训练拓展思路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心力量 专项成绩 普通高校 非专业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12-02

一 核心力量的起源与定义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核心力量的起源处于物理治疗以关节部位为研究关注的时期,后作为一种新型的运动训练手段应用于健身和各项目的竞技体育训练中。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国内也有些学者、专家们习惯把核心力量称为“躯干力量”或“躯干(核心)力量”。鉴于在研究领域中目前对核心训练有不同的定义和称谓,故本研究将其统称为核心力量。

二 人体核心的概念

在解剖学上,大部分研究将人体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核心部分的顶部为膈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核心”的被动成分包括椎体、韧带、椎间盘和椎间关节。这个成分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椎体运动的范围和椎体之间的力量传递。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普通高校随机抽取非专业运动员。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减少数据的误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本实验研究对象的项目确定为:田径短跑运动员60名,要求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成人数均等的核心力量训练组(以下称“实验组”)和传统训练组(以下称“对照组”),每组30人(n=30)。两组实验对象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年龄、身体形态、肺活量各项指标上虽然略有差距,但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各项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一些中国期刊专业网站和专

业图书馆以及外文图书资料的广泛查阅,对本课题所需资料进行收集。涉及到本课题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有关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等相关内容进行查阅和资料的收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来源。

第二,实验研究法。(1)实验内容与手段。通过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进行研究,在专家教授的多次指导下,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需要,通过查阅文献,在黎涌明等人关于核心区域的肌肉及其起止点及专家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结合训练条件及实际情况,与教练组协商后最终确定从孙文新编著的《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中选取训练内容与手段。(2)实验方案。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除了参加日常的传统训练外,选择利用瑞士球和实心球训练为主,徒手训练为辅的核心训练方法进行研究。训练时间为9周,每周训练5次,训练时间安排在日常训练后,训练时间为30分钟,训练后进行10~15分钟的放松活动。为确保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将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每天利用心率指标测运动员晨脉和每次/组完成运动量后的心率(严格控制在140~160次/分钟之间)以及自我感受询问的方式,监控运动员其机体恢复和对负荷强度情况,判断受试者的生理安全状况。而对照组只参加日常的传统训练,最后对其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数理统计法。数据整理以及图表绘制采用微软的电子表格软件。实验数据利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处理,各组数据采用以 +S表示,显著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定为0.05。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实验组受试者在按照核心力量训练方案进行9周训练后,其100m,200m专项成绩出现显著性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在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100m,200m的成绩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100m,200m的成绩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

2.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9周的核心训练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组实验前后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幅度,实验组100m计时跑成绩0.19s比对照组成绩0.09s提高了0.1s,而200m计时跑成绩提高了0.9s。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专项100m和200m成绩的分析结果分别为t=-2.729,P=0.008

实验研究中表明实验组专项跑成绩提高幅度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运动员连续发力的能力和髋关节的灵活性所影响,髋关节的能力提高可以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特别是途中跑阶段,这与需要大腿前摆的髂腰肌、股直肌、大收肌等核心部位大肌群收缩功能的加强和改善有关,而实验组施加身体核心力量训练正是改善该肌群的重要要素。因此实验组较对照组运动员的短跑途中跑动作更放松合理,技术更流畅,从而促进途中跑上体姿势更稳定,摆臂幅度更大,动作更标准也更加有力,蹬摆动作更协调,步长加大了且速度保持能力也增强了。其次,核心力量为在运动中连续发力创造了条件,利用器材的不稳定性对髋关节的训练,有效地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和保持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使运动员在跑动中重心起伏小,使下肢在向前摆动过程中大小腿折叠更紧,使大腿向前摆动的速度更快、摆动的幅度更大,在稳态下有效提高了小肌肉群的发力以及力量的传导,提高了活动幅度,同时会减小躯干前倾角度,提高运动员的步长,而步长恰恰就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

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非专业运动员的平衡、稳定、协调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使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顺利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而且在躯干保持做一定姿势的同时做可控运动,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因此,实验研究表明,在训练中添加了核心力量的训练元素有助于普通高校非专业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

五 结论与建议

第一,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非专业运动员的平衡、稳定、协调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使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顺利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而且在躯干保持做一定姿势的同时做可控运动,我们认为在训练中添加了核心力量的训练元素有助于普通高校非专业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

第二,把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训练融合,应用于运动员训练中,在训练中不断尝试、不断改善,使得体育训练更科学、更实效。

参考文献

[1]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29

[2]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屈萍.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9~1121

[5]李立等.核心稳定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体育科研,2011

[6]龙秋生.“送髋”技术对100米途中跑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