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构视野下临时过渡性建筑地域性设计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构视野下临时过渡性建筑地域性设计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建构的角度出发,对临时过渡性建筑进行剖析,通过对建筑材料、构造方法和营造方式的分析来探讨建构对于地域性的影响,以及如何能够适宜的建造并融入特定的场地、环境、文化,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这种量身打造的“适宜”,创造出了不同的地域性。

【关键词】临时过渡性建筑,建构,地域性,适宜策略

临时过渡性建筑很早就出现在漫长的建筑史历程中。在各个时挥着不同作用,在新时代下临时过渡性建筑的概念同样体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建构是从建筑的角度强化了临时过渡性建筑的建筑意义和建筑文化等。从建构的角度来研究临时过渡性建筑的地域性,对地域性的理解不单单再是简单的拼贴,从建筑的本源去了解其生成过程,能够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结构方式,甚至是地方工艺,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减少不必要的建造开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并传承了当地的建造文化,这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地域性建筑的创造方法和建造模式。因此,从地域建筑的本质上去探寻,强调一种地方文化的精髓凝聚地域文化风格的潜力,从地域建筑创作的方法论上去研究,能为临时过渡性建筑的地域性发展指明一条道路。

1 建构与地域性

显然,建构并不是一种风格,它要在建造的基础上结合人和环境的关系。以材料作为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界定和形成建筑的空间。这不仅影响着建筑的空间和形体,还决定建筑的地域性如何表达。通过对材料的性能和建构表现力的研究,结合特定场所和文化,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新形式。呼应所处的环境,真实表达材料的性能和建造方式,才能表现出地域性。建筑地域性的基本特征和材料基本性能以及建构的逻辑性在合理的建造逻辑基础是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建构原则,同时要与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材料技术相互协调。

2 地域性表达的层面

临时过渡性建筑可以从建筑符号、当地材料、建筑结构和建造技术等都可以转译为建筑原型,用于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可分为三个层面,即符号运用、材料表达形体塑造、意境表达。

2.1 符号运用与形体塑造

表层的符号运用类似于符号学,相对广泛的用于地域性表达中,表层符号用于临时过渡性建筑多出现在民族景区的书报亭和临时性的可移动贩卖亭中。相对于符号的拼贴,建筑材料与形体的相似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建筑创作以建筑材料和形体提取原型通常来源于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或者是某项文化特产。从建筑学本源的角度上说,符号提取和单纯的形体塑造更多的是表面的拼贴和模仿,而不能真正的反应建筑建造的内涵。

2.2 建构下的意境表达

排开普遍的形式概念,深层的表达一种意境,建筑应该是视觉上看不到典型的传统造型手法,而是致力于材料的搭接、构造的逻辑、施工质量、与基地的关联、人对空间的使用和体验等,在各个语境中做出应对性的策略,摆明立场与定位后,讨论建构,讨论“建造的诗意”,无疑是获得更简单明晰思路的方法,对建筑学的纯粹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归。建筑结合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技术因素,顺应不同自然的地形特征的建筑,可形成独特的建筑和文化,这种量身打造的“适宜”,创造出了不同的地域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护表皮以藤编的方式完成,柳条编织融合了东西方共有的传统材料和编织工艺,将传统手工艺技艺转化为现新的代展览建筑的尝试。西班牙馆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水墨画,通过竹片的深浅和自由的造型表达出中国画的神韵,EMBT创造性运用藤条作为一种全世界极为普遍的材料语言,结合中国传统的竹编技术,运用本地化的建筑材料,而西班牙馆主体结构又是现代结构中极为常见的钢结构,创造性地表现出中西结合却又适宜的地域性。(图1-图2)

3临时过渡性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解读

3.1 结合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的设计思路

地域性强调“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强调与传统建筑的和谐关系,但是并不在表面上单纯模仿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传统建筑的具体形态,而是应该去学习其中一些适应气候的结构原理、建造模式和施工方法,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并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考虑和创新改进。从而满足追随气候、节能降耗和尊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纳德·哈利利是一个将自然奉为神灵的伊朗建筑师, 根据中东地区的自然条件状况, 哈利利将Superadobe建造系统运用到灾后沙袋房(Sandbag Shelter.图3)设计中,采用成品的纱布袋,填充当地最为常见的沙土搭建起来的15平方米的临时安置房,造价在200美元以下.可以管3年,5个人一天就可以完工。该设计证明用编织袋建房便宜、抗震、迅速热工性能好,同时天窗的设计又解决了传统中东民居存在的采光通风问题。

哈利利创造的沙袋房是把基地里挖出的泥土与少量的水泥、水进行混合,将混合物装进管状袋子里,一层层的叠加形成房屋的墙壁(叠加的沙袋间放入带刺的金属线进行加固,防止沙袋位移,同时抵抗地震),到达一定高度后按圆形路径进行收分,形成圆形屋顶。

沙袋房(Sandbag Shelter)造价便宜,建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建造技术,非常适合用于建造临时庇护所。它拱形结构屋顶可以独立支撑,可以是一个房间,也可以合并形成多个房间,这使得使空间具有弹性和可变性。是具有可持续观点的地域性临时过渡性建筑的建造模式。

3.2建筑结构“转译”地域性结构

从建构影响建筑设计的角度说,符号从本质上也已经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纯粹的追求一种“原生态”抑或是表象的地域性,尤其针对建筑结构来说,传统的地域性的结构由于种种原因都还存在着不稳定性,对于地域性的表达,可以用现代的建筑结构方式 “转译”传统的地域性结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造出符号现代化生活要求同时又具有地域性的临时过渡性建筑。

传统竹建筑对于竹子的使用是比较全方位的,除了维护结构,竹子还可以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来使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无污染物排放研究项目(简称ZERI)展区将建筑结构方式“转译”传统的哥伦比亚地域竹建筑结构,同时水泥加固竹子大大优化了竹子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承载力(图4)。ZERI展区建筑主体结构由大约4000颗9m长的竹子搭建而成,改良了传统技艺中,麻绳或是钢丝栓接的连接方式,连接处用天然胶固剂固定,使节点连接方式标准化,大大增加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采用工业化的锚固节点,水泥加固的竹竿构成外墙,称重量不亚于钢结构,而建筑本身却更轻便更柔韧。

3.3 地域性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延续传统建筑的做法,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设计中选择适宜的材料表现手法,寻求具体的、整合的途径,也就是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建设材料,对多材料、技术(包括地域性的和现代化的)加以综合利用。

谢英俊建筑师及其团队针对灾后安置现状,组织协力自建住房,倡导的“永续建筑”观念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各层面找到了支持的注脚。尽可能选用身边所能用的一切资源用作建筑材料,比如树枝、竹片、草等,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特性,空间与构架、做法具备开放性与弹性,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3.3.1.开放建筑

谢英俊开放建筑的思想是面向直接需要住房的使用者的,建构系统中每个部分都是可以更换的,整个结构系统考虑设计为骨与皮分离的体系。比如竹墙的使用年限为5-10年,超过年限拆卸更换即可。在整个结构系统中,轻钢骨架、木骨架、竹骨架以及混合骨架为主要使用的骨架结构;表皮及填充主要采用草泥 粘土、木板、植物编织系统、布等(图5)。在建造建施中,将使用功能和寿命长短不同的构件做出分隔,采用平行组装,保持构件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对寿命较短的构件进行及时的更换。

3.3.2.简化构造

谢英俊还将构造做法简化。其中包括了:降低对高级工具的依赖,降低对工艺精度要求;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暴露节点,便于操作以及更换。在推行简化技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改良传统技艺和做法(图6)。谢英俊保留了当地的传统竹墙做法,将竹片在墙内外密排成面,并进行改良,采用内外墙两面铺一层铝箔绝缘层,起到隔热防蚊虫的作用。

4总结

总之,我们在临时过渡性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建构对地域性的影响,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条件、社会和人文环境。寻求地方建筑技术、传统工艺、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应用的方法;亦或是将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临时过渡性建筑。

参考文献:

[1]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建筑,建筑学报,2008/07

[2]郭红、莫鑫,解读建筑原型,新建筑,2005/01

[3]黄增军,谢英俊的轻钢结构乡村建筑实践,新建筑,2007/04

[4]刘紫伶 王冬,崇尚自然造屋的伊朗建筑师——纳德﹒哈利利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方法,境外建筑,2009/2

[5]李晴,舞动的花篮——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时代建筑,2010/3

作者简介:

于跃,(1987~),男,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