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发挥育人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发挥育人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我们要注意发挥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的优势,使其形成育人活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适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需要的课题。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指出赐予学生慧眼,发挥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协作,是挖掘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程 优秀文化 课程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68-02

作者简介:蔡海娃(1973―),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诸暨市暨阳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追求。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使笔者感到,我们恰恰未曾做好做实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尤其要注意发挥语文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优势,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呢?

一、赐予学生慧眼,让学生认识语文课程蕴含优秀文化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人类优秀文化的方方面面,然而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这些优秀文化,从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际看还有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受阅历和认知水平能力的限制,他们的眼睛还称不上是慧眼,未能及时发现文中的精华,不能作出比较深刻的感悟,有时只能浮于表面或比较简单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所持有的资料进行理解;二是教师在预设下所执教的课堂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设置了诸多障碍,让我们的学生难识语文的“庐山真面目”。譬如在许多阅读鉴赏课上,学生虽然神驰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但那只是在教师为学生圈定的范围内的感悟和体验,学生永远冲破不了这樊篱,去进行属于自己的创造性阅读鉴赏。毫不讳言,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认识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是没有益处的。

对此,笔者主张: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语文课程的优秀文化,必须赐予他们一双慧眼。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力求让学生真正心驰其间,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用个性、独特的心灵去寻找语文课程中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抓住作品中的多处比喻,写荷叶的“叶子出水不高,像亭亭的的裙”,使学生感受荷叶的动态美,写荷花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感到其不染纤尘的美丽特质。每当我们给学生以慧眼,学生就有了慧眼妙识的能力,教学即可事半功倍,并且这样的效果会激发出学生更为热情的学习动力。

二、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挖掘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水平。可在诸多的语文课乃至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自主挖掘语文课程优秀文化的实例极少见,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虽然某些作秀课似乎重视了这个问题,但仍然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由于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在临时的表演中往往还是会手足无措。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经常性地让学生去创造性地阅读,比如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对景物的描写时去探究景物与作者内心世界的高度融合,进而进入审美的境界。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力求抓住韩麦尔先生最后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板书及其站在黑板前一动不动的神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阅读,这使学生们深深感到韩麦尔先生作为一名教师,在国破家亡的特殊年代里内心的苦楚。这苦楚既是先生因国人不能学国语言的感触,更有先生无力与其抗争的愤懑。

再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坚持以创新阅读文学作品为依托。学生在确定作品中的主人公时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说是菲力浦夫妇,有的学生说是于勒,更有学生说是作品中的“我”。对于这样的情形,教师无须去评价谁是谁非,让学生在有效探究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理由和看法才最重要。所以笔者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探究。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以后,那探究的威力还真是无可比拟。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首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自由表述,笔者也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间的争辩相当积极,而且非常有深度。有个学生是这样陈述菲利浦夫妇为文章主人公的理由的:作品是以“我”的所见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我”所见到的是什么?是父母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父母是故事情节的主要表演者,那么父母亲是主人翁也就确定无疑了。学生中认为主人公是于勒的人也不少,并且抢着表明自己的观点,整节课气氛热烈。

三、鼓励学生协作,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索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就语文课而言,教师必须充分地让学生去协作,形成互动,共同探索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在实践中笔者亦感到: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协作,集体的智慧就能准确、顺利而又完美地把语文课程中的诸多优秀文化挖掘出来,有时学生还能链接时代精神,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汉乐府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高效的互动中对其进行的创造性解读非常新颖。教学《木兰诗》时,笔者让学生携手合作,深入研读,积极讨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对此,在课堂的互动探究中,笔者力求做到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其驰骋想象。有学生说《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她无所畏惧,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有学生认为《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儿女情长味十足的古代普通女子形象,她“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还有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木兰身上体现出壮美和柔美的完美融合,她既有英雄的豪壮之美,也有女性独特的柔弱美。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在发掘语文课程蕴含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人格与和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