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葛龙舒络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葛龙舒络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研究葛龙舒络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干膏得率和葛根素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葛龙舒络颗粒的提取工艺;以颗粒吸湿性、流动性和成型性为指标,对干法制粒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水,回流提取2次(2、1.5 h);干压法制备得到的颗粒吸湿性、流动性和成型性好。结论:优选得到的葛龙舒络颗粒工艺稳定可行,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葛龙舒络颗粒;正交设计;制备工艺

[中图分类号] R94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4(b)-056-04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Gelong Shuluo Granula

WANG Wenqiong, XIONG Jianqun, GAO Xiaobo

Department of Pharmacy, Jingzhou Center Hospital, Jingzhou40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Gelong Shuluo Granule. Methods: The optimum extraction of Gelong Shuluo Granule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L9(34) orthogonal experiment with hydroscopicity, fluidity and formability as the indexes, the dry granulating proces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optimum extraction procedures were as follows: adding 12 times water, the refluing ex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2 times (2 hours,1.5 hours). And the hydroscopicity, fluidity and formability of the granule were in accord with manufacture requirements.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extraction and formating processes are stable and feasible, and can be used in the production.

[Key words] Gelong Shuluo Granule;Orthogonal design;Process technical

腰椎间盘突出症[1]是临床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疾病之一,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范畴。本病主要是由于肾虚、寒凝、湿滞、瘀血而致腰府筋脉痹阻,不通则痛。治疗方法以补肾、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为主。

葛龙舒络颗粒来源于临床经验方,原方由葛根、地龙、川芎和独活等药物组成,具有消肿止痛、活血通络之功效,临床以汤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疗效显著。为将本方开发成中药成方制剂,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中药化学、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及临床使用特点,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对葛龙颗粒的提取、浓缩、干燥和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葛龙舒络颗粒的制备方法。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DZF-6050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METTLER XS205DU电子分析天平(METTLER XS205DU,瑞士);TC-15套式恒温器(海宁市新华医疗器械厂);RE5298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DC-1500 喷雾干燥机(上海达程公司);GK-70型干式造粒机制粒(江苏瑰宝制药机械厂)。

葛根、地龙、川芎、独活等药材均购于湖北省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经荆州市中心医院中药师郑迎辉鉴定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药材质量标准;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752-200108);糊精、淀粉均为药用规格;甲醇、正丁醇为色谱纯试剂,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工艺的研究

根据前期药理试验结果,将本方川芎和独活等药材先行提取挥发油,葛根等其他药材水提,水提液与川芎、独活等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干燥后,加入挥发油制成颗粒,初步药效作用显示优于诸药合煎。故本颗粒采取分开提取的工艺路线。

2.1.1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筛选根据文献资料[2-3],川芎、独活等药材含有较多的挥发油,且挥发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活血、抗炎等药理作用,故应进行挥发油的提取。根据预试验结果,本方中挥发油可用水蒸气蒸馏法合并提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蒸馏时间,可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X D挥发油测定方法进行蒸馏提取。

2.1.2 吸水率的考察按比例称取5倍处方量的药材3份,分别加20倍量的水浸泡,每隔1 h测量一次药材吸水量,直至药材几乎不再明显吸水为止,滤过,量取滤液体积,计算药材吸水率,求得药材吸水率为200%。

2.1.3 加水量的考察按比例称取5倍处方量的药材5份,以收油量为考察指标,加不同量的水浸泡2 h,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8 h,结果见表1。

表1 加水量考察结果(n=3)

由表1可见,加水量为8倍时,提取的挥发油最多。

2.1.4 提油时间的考察按比例称取5倍处方量的药材5份,加入8倍量的水,浸泡2 h,提取挥发油,记录不同时间的挥发油收油量,结果见表2。

从试验结果可知,当提取时间达到6 h时,收油量达到总收油量的87%以上,为了节省能源,确定挥发油的提取时间为6 h。

2.1.5 挥发油提取验证实验根据因素筛选试验中确定的各条件验证3批,结果见表3。

表3 挥发油提取验证试验结果

由表3结果可知,验证结果与实验结果相近,说明该工艺基本稳定可靠。

2.2 水提工艺研究

根据预实验结果,选取浸泡时间(A),加水倍量(B),提取时间(C),作为考察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以葛根素的提取率和干膏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最佳工艺。因素水平见表4,实验方案见表5。

2.2.1 正交试验样品制备

按处方量的比例称取葛根、地龙等药材共9份,分别按照表5的正交试验安排进行水煎煮提取,提取液滤过、浓缩、放冷,置100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2.2总固体物的测定

精密吸取各样品浓缩液10 ml,至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照干燥失重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G)测定,计算干膏得率,公式如下:

2.2.3葛根素含量测定[4]

2.2.3.1色谱条件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25∶75);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 ml/min;柱温:3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葛根素对照品10 mg置50 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5 ml,置25 ml量瓶中,加3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 ml含葛根素43 μg)。

2.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样品溶液5 ml,置中性氧化铝-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内直10 mm,树脂高12 cm,上加中性氧化铝2.0 g)上,用50 ml水洗脱除杂,再用50%的乙醇25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定容至250 ml,摇匀,过0.45 μm的微孔滤膜,取续滤液,备用。

2.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量取葛根素对照品溶液(43 μg/ml)2、4、8、12、16、20 μl进样,记录色谱图,测定其峰面积,并以峰面积(Y)对进样量(X)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Y=57 817.9X-136.48,r=0.999 8。结果表明:在0.128~1.280 μg范围内,葛根素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3.5样品含量测定精密吸取各正交试验供试品溶液各10 μl进样,记录色谱图,根据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积分值,外标两点法计算,即得。

2.2.4提取工艺优化葛根作为方中君药,葛根素为其有效成分之一,且其含量测定方法成熟,可以用HPLC法测定提取物中葛根素的含量,以此来评价工艺的优劣,选择其作为评价指标之一,权重系数定为0.5。而作为有效成分煎出间接控制的一个指标,药效物质提取的多少可以从得膏率的大小来判断,权重系数定为0.5。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评分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由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判断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在该试验条件下的优化提取参数。正交试验结果和方差分析见表5、表6.

表6 方差分析结果表

由直观分析可知,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顺序为:加水量>提取时间>浸润时间,由此得出的最佳工艺组合为A2B3C3。经过方差分析,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提取结果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浸泡时间对实验结果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考虑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综合因素,选择A2B3C3作为水提取工艺参数,即浸泡1.0 h,提取2次,加水量为12倍,提取时间第一次为2.0 h,第二次为1.5 h。

2.2.5验证实验 为确定该工艺的优劣和稳定性,据所筛选的最佳条件,验证三批,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验证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优选结果吻合,说明正交试验选出的工艺条件合理,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表7工艺验证实验

2.3浓缩干燥工艺的考察

中药提取液在浓缩操作中通常要求高浓缩比,高浓缩效率,又不能损失有效成分。普通常压浓缩加热时间长,耗能大,现多不采用此法。本工艺结合现有设备条件,对提取液采用减压浓缩。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度控制在-0.05~-0.07 MPa之间,可达良好的浓缩效果。

喷雾干燥技术是流化技术用于液体物料干燥的良好方法,由于其干燥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破坏少,辅料用量少,浸膏损失少,污染源少,浸膏粉可用于多种制剂的生产,提高了成品质量,有利于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符合GMP要求等特点,近年来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中药的生产中。本实验在固定出风温度为85℃的前提下,对影响喷雾干燥的主要因素料液相对密度、进风温度和进料速度进行了考察。以粉末含水量和粉末性状作为评价喷雾干燥效果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法选择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试验方案和结果见表8。

表8 葛根水提液喷雾干燥试验结果

由实验结果并综合考虑喷干效率和节约工时,以料液相对密度1.10,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5℃,进料速度350 r/min 为宜。

2.4成型工艺研究

2.4.1 辅料选择

由于原处方临床使用剂量较大,为了使制备的颗粒剂具备适宜服用体积,故不宜于加入过多辅料。干法制粒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颗粒制备的辅料用量,成型率高,制备工艺简单,因此成型工艺采用干法制粒。本文选用价廉易得的糊精和淀粉作为辅料,以干膏粉第一次通过干法制粒机所得合格颗粒的一次成型率为指标,对辅料的配比进行优选,结果见表9。

表9 不同辅料对颗粒成型性的影响考察

结果显示,加入5%和10%的糊精颗粒的一次成型率较高,分别达到31.2%和35.1%, 为了减少辅料的用量,故选择糊精用量为5%为宜。

2.4.2 颗粒制备

按上述优选的结果,取喷干粉与5%糊精混合均匀,采用干压颗粒机制粒,工艺参数为:室温25℃,相对湿度为56%,转速15 r/min,干压送样频率为25 r/min,20目搓粒,主压为4.0 MPa。干颗粒喷加川芎、独活等药材的挥发油,混匀,分装,即得。

2.4.3休止角的测定

为保证颗粒剂量装量准确,要求填充药粉有良好的流动性。试验中采用测定休止角的方法来考察药粉的流动性。取适量药粉,用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结果见表10。由表可知,葛龙舒络颗粒休止角小于40°,流动性可以满足颗粒分装的要求。

表10葛龙舒络颗粒休止角测定结果

2.4.4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将上述颗粒干燥至恒重后,在已恒重的称量瓶底部放入约2 mm的颗粒,准确称量后置于所列的分别盛有7种不同湿度的干燥器,打开称量瓶盖,于25℃恒温培养箱中保持96 h达到吸湿平衡后,精密称重,计算吸湿百分率。以吸湿百分率数据为纵坐标,相对湿度数据为横坐标作图,绘出颗粒吸湿平衡曲线,通过作图法求得临界相对湿度,结果见表11和图1。

临界相对湿度是药物吸湿与否的临界值,根据它确定生产时的环境湿度,由实验结果可知,制成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 60%,故在生产本制剂时,车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以下。

3 讨论

葛根素是本方君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故选其作为提取工艺考察的指标进行评价[5]。

摇摆制粒、离心造粒和干压制粒都是本工艺可以选择的造粒方法,但是由于本方属于中药制剂,具有服用剂量大,易吸潮和黏性强等特点,采用干法造粒可以减少辅料用量,提高颗粒收率,节约能源等优点,确立本工艺采用干法制粒。

干法制粒时由于中药浸膏粉末黏性大,易吸潮,导致流动性差。故在本处方的浸膏粉末中加入5%的糊精作为稀释剂,增加粉末的流动性,减少吸潮[6]。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生产车间湿度,并提高颗粒包装的密封性来增加药物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中药复方颗粒剂近年来发展很快,笔者参考文献资料,在试验基础上综合研究,科学地探讨了处方组成,并全面研究了葛龙舒络颗粒剂有关制剂学参数的意义与测定,成粒工艺的设备与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27.

[2]陈友鸿,莫尚志.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药材, 2004,27(8):580.

[3]杨木华,杨志文.独活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 20(6):582-583.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 一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3-234

[5]李洪玉,戴诗文,寿旦,等.葛粉中葛根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39-40.

[6]蔡伟庆.中药颗粒剂辅料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8,5(15):88-90.

(收稿日期:2011-01-1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