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辩“另类”大学课程中小学能否也多些“另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计量学院有一门“酒文化”选修课,老师请学生品尝法国、西班牙进口的红酒、香槟,一节课喝掉了16瓶进口酒;国内某理工大学的课堂,老师给武器制造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讲解自动武器时,竟然带来了AK-47突击步枪和仿M16自动步枪等“真家伙”。
这是最近比较受关注的两门大学课程,被称为“不想逃”和“不敢逃”的这两门课。听讲的学生爆满,与过去大家印象里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年来,不少大学都在为让学生安坐于课堂而不懈努力,甚至不惜以“指纹打卡”记考勤。而这两门爆满的课则启示我们:大学课堂要拉回学生的心,学校和老师首先得用心。
一辩:要把学生拉回课堂,只有让课程变得“另类”?
正方:“另类”课程让人眼前一亮
许邈(化名,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我想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希望获得的知识等,左右学生的应该还有猎奇心理。必修课没得选择,选修课算是给了学生一定的自,所以自然会挑喜欢的、挑新鲜的选,而此时如果某个课程因为名称或者第一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也就是所谓的“另类”,那它应该比较能获得学生的青睐。比如我在网上看过有的学校开舞龙舞狮课,听着就比类似民俗研究等让我感兴趣。
其实看看各大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我想大部分听上去都有些“另类”,或者内容或者授课方式不同于平常的大多数课程,而这正是吸引学生的关键。
反方:内容太“水”,形式再好也只是被扔掉的“包装”
刘国宇(学生家长):相比中学生,大学生已经有了“想要上什么样的课”的具体想法,所以课程的内容如果确实没意思甚至没意义,出现逃课的几率就会增加。至于选修课程,肯定有一些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像这个品酒课,还有以前媒体报道过的高尔夫课、野外生存训练课、爬树课等,在学生中间的反响都挺好,相对于常规选修课,这些应该就算“另类”吧。
但我想它们的共同点应该是内容丰富,吸引学生,所以说“另类”一定要保证内容的精彩,确实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也确实能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如果只是空有名称上的噱头,内容不实在,甚至可以说很“水”,那么上过一两节课后,学生很可能又会选择逃课。这就像在一个已经烂了的苹果外面包了很多层特别华丽的包装纸,当你带着期待一层一层地打开后,发现里面的果实让人反胃,也会一扔了之。
二辩:老师决定上课方式,不必“迎合”学生?
正方:有纲有领,方能保证教学规范有序
郭谦旭(化名,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现在许多学生都在喊大学课堂“无聊”,进而大肆逃课。我认为他们是对自己学业的不负责任。而以此作为老师应“个性”授课的理由,更是不应该。高校进行课程教育,是要有规范的,所谓“有纲有领”,方能保证教学规范有序。
这些年,一些高校出现了所谓的“个性”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爆料”,就是“愤青”,学生挺喜欢。但一学期课程下来,教会学生的内容寥寥,而后又以“开明”为口号,实行开卷考试。学生没掌握应有的知识,这对老师就是最大的“犯罪”,形式再好也没用,学校必须得有规范。
反方:迎合学生心理授课,有助提高教学质量
刘静芳(某高校教师):我在大学已经教了24年书了,可以说亲眼见证了学生从过去如饥似渴地听课,到现在争先恐后地逃课。甚至以“有无逃课经历”作为大学生涯是否圆满的衡量标准,这真的是老师的悲哀。
大学生为什么爱逃课?我认为除了求职压力大、网络诱惑两大因素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大学老师上课太枯燥了。我甚至见过有同事还拿着上世纪70年的备课教案在课堂上念,听课的学生自然寥寥。所以说,只有老师迎合现在学生的心理,大胆改革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三辩: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学课堂才会有人气?
正方:老师竞争上岗,学生自然回归课堂
刘若谦(教育杂志编辑):之前我在南方高校听到一些改革,一套培养计划有多个课程系列,一门课有多个老师开设,课程、老师都供学生自由选择,据说反映很好。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应该推广。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老师,这对老师是一种竞争的压力,因为所教课程不受学生欢迎,就会“下岗”。这样老师就必须精心组织教材进行备课,设计课堂“卖点”吸引学生。如此良性循环,课程只会越来越贴合学生的需求,越来越精彩。
反方:操作不当,将导致教学资源大量浪费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学生自主选择老师和课程,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但仔细一考虑就会发现有问题,一旦操作不当,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高校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培养方案来配置课程和任课教师的,这些可以理解为是学校的有形、无形资产。而一旦让学生放开选课、选老师后,部分老师可能会出现“下岗”,部分课程可能会被“打入冷宫”,这些老师和配合课程的教学仪器、场地就只能浪费,这对学校的发展是弊远大于利的。
专家观点
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一个标准
孙东东(北京大学教授):大学内的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三点:首先,应该以学校的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开课标准。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它要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设置课程上应该注意研究性和理论性,包括文化积淀厚重的课程;而像培养操作型人才的职业学院,就应该注重联系社会生产实际,侧重应用型课程。不要总拿清华、北大做标准要求所有的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其次,学校所开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过于随意;最后,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众说纷纭
京沪佳人:这些年大学的课程是越来越精彩了,品酒课、爬树课、武器课等层出不穷。我在想,中小学课堂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另类”课程?孩子们面对的应试教育压力已经很大了。应该以更轻松的形式,教他们更多的知识,给他们更多的快乐。
郭婷婷321:从实用性来看,一些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用到的可能性远比必修课要高。
魔镜:有时学习的目的并不全在于学到了什么,享受思考的过程也许收获更多,选修什么课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思维。
crystal_KQ:传统的学科太过死板了,“另类大学课程”更切合社会的需求,至少让大学生提早了解一些社会现实,了解社会上的潮流,将来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从长远来讲,是利大于弊的。短期来讲,也可以让大学生缓解一下枯燥繁重的学业压力。
(来源:《北京晚报》 张航 王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