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来自父母的无意伤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来自父母的无意伤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家支持/董丽燕 (教育专家)胡宏(心理咨询师)

策划人小语

有些伤害,离得越近,伤得越深。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他们那片小天地的中心。有时,来自父母“无意识”的伤害,看上去皮肉完好,伤的却是筋骨心脉,很多年之后仍然隐隐作痛。

电视剧《金婚》里面,佟南方因为儿时父母把她送离身边,佟多多因为父母无意间的忽略,姐妹俩长大成人之后都带着沉重的心结。历经多少次哭泣、争执、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才终于平复了那道伤痕。但这中间,究竟失落了多少美好和年华,最终还是冷暖自知。

生命的轨道永远是朝着前方,有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向前,我们必须停下来,把后面那些散落的铁轨一点点地衔接上,才能从过去与父母那令人沮丧的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发现一个充满自信、力量和情感独立的新世界,得到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故事一:我无法克制对水的恐惧

■倾诉/伊娃■文/本刊记者 李彦

我是个性格迷糊的人,如果说有一件事我可以确认的话,那就是对水的恐惧。当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时,我也跟风去了电影院。没想到,一看见银幕上漫天的水扑面而来,我就止不住冒汗,一颗心拧得紧紧的,直感觉自己要窒息在银幕的海水里。坐立不安了好一阵,我扔下半截爱情故事,落荒而逃。

朋友对我的表现很不满意。听了我哆哆嗦嗦的描述后,她大手一挥:“跟我学游泳去,保准治好你这病。”结果,她彻底失望了。我压根儿就不敢把头往水里埋,直恨得她咬着牙说我是“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我的最高境界是无休止地幻想如何不被水淹。虽然我一辈子都不打算出海,但是闲下来时,我会皱着眉头细细想着如果要出海,我该准备什么。我常常会在带一块大木板还是带一块大泡沫之间挣扎,因为前者结实,后者浮力大。此时,我一定要在脑海中把一切应对海难的措施想清楚,否则无法消停。

每每看到关于水灾的新闻,我都觉得自己也处在灾难中。我会迅速在家中扫视一圈,看看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澡盆或者塑料桶,这样我可以坐在里面,在水里漂浮求生,不至于马上被淹死。

坐火车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折磨。因为我坐的那趟火车要经过好几座大桥,桥底下黑压压一片都是水。每到这时,我心里总会特别紧张,用手抓住两个空矿泉水瓶子,这样如果火车掉进水里,我还能借点儿浮力争取求生机会。同时,我会看看自己穿的鞋是不是够轻,好不好脱,在落水时会不会影响我逃生……

也许我的这些恐惧和儿时的经历有关。7岁时,我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坑,水把我整个人都淹没了。一旁的小伙伴吓坏了,拽着我的书包带子把我扯了上来。浑身湿漉漉的我冻得直发抖,旁边有好心人给父亲打了电话。一个小时后,父亲来了。我可怜巴巴地看着他,多希望他能抱抱我,说一些安慰的话。没想到,父亲阴沉着脸,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没事干吗在水坑边上玩?怎么没把你淹死?”说完,把干衣服扔给我,自己骑上车走了。经历了落水的恐惧后,我又被父亲的反应吓呆了。事实上,我对落水的感觉非常模糊,唯一清晰的,就是父亲那张阴沉的脸……

专家点评

问题成因:在生命的初期,儿童是借助于这种看似“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探索着对他来说未知的世界。正因如此,父母把世界描绘成什么色彩,就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什么“底色”,难以更改和替换。许多被“吓”大的孩子,由此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恐惧。对不停哭喊的孩子说:“别哭了,再哭鬼来找你!”孩子就会相信幽灵的存在,从此怕鬼,怕一个人独处;对精力过剩、折腾不休的孩子说:“再跳,把你从楼上扔下去!”孩子可能从此恐高,不敢爬梯子;对热情、喜欢交往的孩子说:“别和陌生人说话,小心把你拐卖了!”从此孩子可能多疑,对他人失去信任感等等。这个故事中经历了劫后余生的“我”,需要父母的安慰和,父母也可以借此事件告诉孩子跟水有关的知识以及与水接触的安全事项。但是父亲随口的一句话,轻易地把“水”和“死”联系在一起,给她带来一生的梦魇。

解决之道:首先需要从理智上理解父亲“爱之深,责之切”,体会他对自己的关怀,消除对父亲的怨气;其次,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从心理上对水进行脱敏训练,用双手和眼睛感受水的温暖与凉爽、水的纯净与深邃、水的灵动与宽广,以优美的意象、欣赏的情绪来逐渐改变对水的潜在看法,逐渐消除对水的恐惧。脱敏训练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

故事二:我怎么成了人见人烦的“马屁精”

■口述/跟弟■文/本刊记者 曹磊

一直以为,我是单位人缘最好的女生,可是最近,一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告诉我,有人私下里议论我,说我虚伪,是个马屁精。我不明白,大家怎么会这么看我呢?

同事们都说我是一个好好小姐。我从来不会拒绝别人,貌似和每个人都合得来,但孤单却紧紧包围着我,当我需要倾诉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倾诉者。我不知道我这种性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经常有种被忽略的感觉,不论在什么场合,总感觉自己的话没分量,没人听,更没什么号召力。

也许别人并没有忽略我,是我自己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别人。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这和我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小时候有个心病,就是觉得妈妈很偏心,只关心弟弟。最伤心的一次是我脑袋被弟弟打得起了一个大包,当时我没哭,爸爸看见后就训斥弟弟,弟弟被他训哭了,妈妈立刻冲上来护着弟弟跟爸爸吵架。他们嘴里不停地重复我的名字,却把我丢在一边,没有一个人理我,没有人帮我揉揉疼痛不堪的脑袋,也没有人对我说一句安抚的话。那个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个引发争吵的外人,是个多余的人。我从小就非常乖,学习成绩好,会照顾弟弟,因为我想让父母高兴,不想让他们争吵,想让他们觉得我很优秀。父母只表扬过我一次,他们当着亲戚的面表扬我“很会让着弟弟”,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让人无法高兴起来的表扬。

别人说话,我总是下意识地接着别人的话茬去说,皆大欢喜、其乐融融的场面让我打心眼里觉得安心。老师上课提问,我会第一个回答;朋友有什么活动提议,我会第一个表示赞同,哪怕我并不想参加。内心里,我认为只要能让他们关注我,我就非常开心。工作了,我发现自己很被动,记得上周单位开会,总部决定在郊区增开一个新的商场,但是大家私下都不想去,说太远、没补贴,包括我。但开会的时候我还是举起了手:“我愿意去。”朋友告诉我,因为这件事大家都说我是领导的马屁精,开始有意疏远我。

其实,我并不想这样,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变,我失去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现在,我想把它找回来,我能吗?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应该怎么面对呢?

专家点评

问题成因:父母的偏心和无意间的忽略,使文中的“我”成为家中被忽视的“隐形人”,没有色彩,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性格退缩、自卑,遇事缺乏积极乐观、奋斗进取的精神,没有(或者说不敢想)远大的理想,不敢纠正别人的错误。当他们想要改变现状、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时,只会压抑自己的内心需要、抹掉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别人。然而由于从来没有过受重视的体验,也没有形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能力,所以他们常常弄巧成拙,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人孤立、疏远。

解决之道:首先,要清楚的是,在一生之中或是在一个环境里面,我们不可能迎合每一个人,也不可能获得每一个人的喜欢。所以需要听从内心的需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坚信自己与他人一样是一个平等的、有价值的生命个体。因为长期以来的习惯,可能会很不适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可以从身边无关紧要的小事开始。同时,我们要明白,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是正常的心态,在生活与工作中有诚意、有分寸地帮助别人,同样可以得到别人的赞美,并非只有迎合一种方式。尝试通过积极的方式得到赞美和肯定,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从小到大缺失的信心。

故事三: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离完美差那么一点儿

■口述/秦晓歌■文/本刊记者 王小艾

“宝贝一只眼睛单一只眼睛双,怎么办?”“他嘴巴再小一点儿就好了。”“他都快6个月了怎么还不长牙啊。”我边抚摩着孩子的头边喋喋絮叨着。最后丈夫听不下去了,皱着眉头对我说:“孩子才这么小,你怎么能对他要求这么多?”

“可是……”我一时语塞。看着孩子粉嘟嘟的小脸,也心生疑惑:是啊,这已经是一个很可爱的宝贝了,我为什么还这样不知足呢?继而我又联想到和好朋友在网上聊天,她一个劲地夸我丈夫的时候,我却不以为然地一再否定。到最后朋友发给我一个无奈的表情:“你呀,总是要求这么多,这个世上怎么会有完美的男人呢?”

孩子在我的怀里渐渐入睡,我的思绪却透过窗户飘向了远方。也许是因为有了孩子后,总担心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什么地方有问题,所以人变得爱思索了,回想起自己成长的旅程,才发现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那么多。

从小不管我怎么努力都从没让父母满意过。我的妈妈从不像别的母亲那样夸自己的孩子漂亮可爱,她总是说:“晓歌,你看看你自己,长得不漂亮,所以一定要用心读书啊。”我的爸爸也是这样管教我的:“你不聪明,所以一定要努力。”哪怕我已经考了第一,他们也认为我是一时侥幸。或许当时他们这样说是为了鞭策我,但到最后我真的认可了他们的说法――自己就是一个笨笨的傻丫头,所以要比别人更努力。

有一回,我参加市里的竞赛只得了二等奖。握着奖状,我却一点儿都不开心,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回家后父母要说什么样的话。不是鼓励和赞许,一定是打击和鞭策。果然,回家后又被他们教育了一番。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趴到床上“呜呜”大哭起来。邻居叔叔过来看见后,和父母交谈一番,感叹地说:“你们家的晓歌真是个好孩子,自尊心这么强,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啊。”

一直到上大学后,我才明白,有一些事是不能强求的,我尽力去做,做不到也不应该难过。我以为远离了父母的苛责,能活得自由活得轻松了。现在看来,我对丈夫和孩子的过度要求,和父母对我简直如出一辙。我远离了父母,但他们给我的烙印却在我的生活中延续……

专家点评

问题成因:完美主义的父母,骨子里是挑剔型人格。他们对孩子要求的横杆,会随着孩子跳跃的高度不断上升,让他永远无法企及。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要么干脆放弃努力,自暴自弃;要么不由自主地继承了父母的秉性,以父母的模式反过来挑剔自己的孩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否定;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指责。被父母挑剔的孩子,由于个性的不同,长大后如果把挑剔指向自己,就成为自卑型;把挑剔指向他人,会成为挑剔型;把挑剔指向自己和他人,就成为了否定型。这三种类型的人都善于“鸡蛋里找骨头”,消极、压抑、不快乐,容易产生人际障碍。

解决之道:在以挑剔的眼光和语言指向他人之前,首先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一下,换做自己是什么感受,己所不欲,何必施于人呢?这种“共情”会使我们将心比心,从而降低对别人的苛责程度。同时,也不要因此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苛责情绪,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要明白,对自己和对别人有要求都是正常的,但不妨用积极、鼓励、平和的心态和方式去表达这些要求,让自己和别人都更容易接受,更好地消解这些负面情绪。

故事四:父母无情地剥夺了我的自尊

■口述/黄力■文/本刊记者 曹磊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歌唱比赛,我在家里练唱,母亲听后烦躁地对我说:“你这哪是唱歌,你这是嚎叫,就你这鸭子嗓,永远别指望学会唱歌了。”我不敢看她的眼睛,只觉得喉咙里紧紧地堵着什么,让我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如今我工作结婚了,却一首歌也不会唱,每逢大家聚会唱歌,我也总是选择缩在一角。

中学的一个周末,我正在房间里复习功课,爸爸的同事李叔叔带着他的女儿虹虹来串门。我当时正在为一道题冥思苦想,爸爸把我喊到客厅里,还没等我从做题的思绪中转过神来,爸爸便开始发话了:“你看人家虹虹,还是个女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又懂礼貌;看看你,学习不行,也没礼貌,李叔叔来了也不打声招呼。”李叔叔赶紧说:“黄力很不错的,我听虹虹说,他成绩进步很快,人也老实。”

爸爸接着说:“哪是什么老实,一个男孩子,这纯粹是窝囊,都念初中了还怕和女孩子说话,我看是没出息的表现。你说都多大了,还尿床,像什么话?传出去还不让人家笑掉大牙啊!”

我当时难堪得满脸通红,恨不能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妈妈看到我的窘状,拉了拉爸爸的衣服,小声地对他说:“当着外人的面,别说了,孩子也有自尊心!”

那天不知道爸爸是否喝了酒,只记得他大喊起来:“他也配有自尊?就他那样,将来扫大街去吧!如果成绩再不好,连扫大街都不要他。”

妈妈望着爸爸,生气地说:“说什么呢,好歹他也是你的儿子呀!”“有这样的儿子不如没有!”爸爸冲着妈妈大吼,他转过头继续对我说:“我告诉你黄力,下学期你要是成绩再上不去,你就死了算了,我没你这样丢人现眼的儿子……”

那一夜,我彻底失眠了,本来积蓄起来的学习动力被爸爸骂得全没了。我没哭,但心底有一种说不出是委屈还是怨恨的情绪在翻涌,那种感觉我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行?真的连扫大街也没人要?我自卑过,也叛逆过,我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专家点评

问题成因:“人前训子”是封建社会家长的传统,《红楼梦》中贾政即使内心承认宝玉的才华,也不会挂在嘴上,而是喜欢在客人面前揭儿子的短。许多父母为了交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为了向对方表示“谦虚”,而喜欢随口对自己的孩子揭短、贬损,把抖落孩子的隐私作为谈资,甚或增加“莫须有”的缺点,对孩子进行否定性预测。结果,大人之间通过自谦而相互吹捧,其乐融融,却不知孩子在旁边无地自容,自尊心丧失殆尽,由此带来的耻辱和自卑会像影子一样伴随终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降低自己的目标,不敢追求学业、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或自暴自弃、叛逆反抗,极端者还会形成人格。

解决之道: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错,安抚童年时那个受伤而惶恐的自己。其次,我们需要发泄多年累积的情绪,发泄并不见得是面对面,有时写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写信要尽可能详细而发自肺腑,并将多年感受到的伤害和羞辱清晰地表达出来,写信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接下来我们应该着手在现在的生活中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在其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寻求到平和与自信。

故事五:我怎么成了“霸道妈妈”

■口述/陈思思■文/本刊记者 王小艾

我现在的生活简直过不下去了。

女儿已经5岁了,越长大越不听话,总是和我顶嘴。更可气的是,丈夫也是事事和我作对,我说东他偏向西。工作了七八年已经换了3个单位,离开每个单位都是因为遇到不可理喻的同事和领导。常常是在单位受了气,回到家里还要被家人惹怒,搞得我身心疲惫。

我花了好几千元给女儿报了3个辅导班,结果她一个都不想去。我气得恨不得打她:“多好的条件啊,人家孩子想学,父母都舍不得钱,你却一点儿都不珍惜!”女儿想学的是绘画,但看看现在的画家有几个过的是正常人的日子?我将她不可行的想法坚决地否定了,然后给她报了钢琴和舞蹈。她还爱看童话书,也被我没收了。童话只会让孩子离现实越来越远,我小时候父母也是从不让看的,所以我给她买了唐诗宋词,学学传统的文化精髓才是正道。

有时候孩子生气了冲我喊叫,我心里也不好受,但转瞬即逝,安慰自己说:她毕竟还是孩子,现在不懂得,以后长大了一定会明白妈妈的苦心。有一次,我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女儿看着草莓嚷着要吃,我却觉得猕猴桃的味道和营养更适合她,最后女儿哭着说:“你是一个霸道的妈妈!我讨厌你!”然后边哭边跑回家了。我愣住了――这样的话我也对自己的妈妈讲过。

我的妈妈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总是按自己的想法来对我。我小时候,鸡蛋和红糖这样的东西很难买到,父母总是想办法弄来然后兴高采烈地让我吃。他们还说:“赶紧吃,赶紧吃,好东西。” 吃得我都想呕吐却不敢说,因为妈妈总是会用各种理由来告诉我她做的是对的,我只好硬着头皮吃下去。因为小时候被逼着吃了太多的糖,现在我一见到糖水胃就一阵灼热,翻江倒海似的。

我永远都说服不了妈妈,她永远都是对的。到现在我都忘了是为什么具体的事和她吵架,但我清楚地记得她从没听进去过我的想法,而我也控诉过她是一个霸道的妈妈。

女儿的那句话唤醒了我的记忆,也让我开始反省。我和身边所有的人都闹过矛盾,不正是因为我像妈妈一样,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们身上,结果意见不合,我就极力压制,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吗?我在反抗妈妈的压制中,又将她的这种强制行为用到了其他人身上……

专家点评

问题成因:两代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控制欲极强。原因有二,一是她们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二是她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对方好。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内心的不安全感二者矛盾冲突的结果。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无视对方的感受,不能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把过失一股脑儿推到别人身上;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她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原有秩序的打乱,想要更紧地抓住什么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二者矛盾的结果就像是用力抓一把沙子,越害怕失去就越会失去,越失去就越想控制,如此恶性循环,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解决之道:为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让自己的心柔软起来,以柔克自己的“刚”,内心才会真正强大有力;“我”还需要让自己蹲下来,与孩子平等相视,才不会居高临下地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头上。想让别人怎么对你,首先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是人世间颠扑不破的“黄金法则”。

故事六:我总是无法把握爱

■口述/孟倾■文/本刊记者 李彦

刚上大学时,我就是同学眼中的“神人”。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哭哭啼啼的,只有我,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从来不知道“想家”是什么概念。

其实我不想家,是因为没家可想。出生的第一天,我就被父母送到了奶奶家。6岁时,我回到父母身边。时间的脚步渐渐往前走,我却感觉自己总也无法融入父母的生活。有时候在学校,小伙伴会眉飞色舞地说自己如何对父亲撒娇,对母亲说悄悄话。那时,我羡慕坏了,小小的心里也希望自己能够这样和父母相处。可是,父亲永远那么严肃;母亲虽然温和,却总是忙碌着。我迷茫地站在家里,从此把我的小秘密都藏在心底,从此渴望能找到另外一个可以依靠的“家”。

然而,现实总是和愿望背道而驰,我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完满。一次,好友拿了奖学金,而我却没能拿上。我去找一位学长哭诉,一个劲儿地说好友多么可恶。等我哭完,学长把我的大花脸擦干净,摸摸我的头发说:“傻丫头,别哭了,明年一定能拿奖学金。”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原来,学长早已读懂了我,原来,被人爱护的感觉这么美好。于是,我和学长恋爱了。我倾尽所有,恨不能把整个世界都给他。然而一年后,一切还是结束了。现在想起来,也许学长对我只是爱怜,而不是爱。

在那些青葱岁月里,我就这样无知而充满激情地爱着。我总是在恋爱时全心投入,却不断受伤;我对那些年轻的帅小伙不屑一顾,却总是爱上“老”男人,甚至大我20岁也毫不在乎,依旧义无反顾地爱着。

26岁,我找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面对谈婚论嫁时,我却犹豫了。每次夜晚来临时,我就躺在被窝里绞着手指头想:过个三年五载,男友会不会厌倦自己?如果他一直对我这么贴心,我又会不会厌倦他?翻来覆去,我想不明白,苦恼极了。我迫切地想听到男友天长地久的承诺,却又如此害怕这些承诺。我不止一次地问他:“你以后要是厌烦我了怎么办?”一开始,他还会笑我傻,到后来,他就懒得再回答我了。

于是,我去找已经结婚的朋友,问他们是否有过彼此厌倦的时候?朋友们总是告诉我,婚姻不能只靠激情和新鲜感来维系,而要不断经营。每每听到这些答案,我似乎能松一口气,可是没过多久,我又开始在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情里挣扎……

专家点评

问题成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患的是“爱无能症”。“我”有学习的能力,这是从学校习得的;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从生活中习得的;却没有爱和被爱的能力,这需要从原生家庭中习得,但可惜的是,从小家庭并没有给她提供这样的环境。既没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没有获得接受爱和反馈爱的练习;也没有观摩到父母之间的男女之爱,从而未能获得恋爱中的男女互动的样板。

缺乏爱的孩子往往比常人更渴望爱,但是他们对爱的渴望却是畸形的,有点儿像叶公好龙,渴望而又惧怕,当爱真的来到却又不知所措,害怕失去,因此他们的行为又常常与爱背道而驰,结果自然事与愿违。

解决之道:其实,“爱的缺失”这一课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补上,身边的朋友、影视作品、书报刊都是学习的素材,只要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需要首先取得内心的安宁,要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相信“如果爱是你的,跑也跑不掉;如果不是你的,抓也抓不住”。你只需享受爱和被爱的过程带给你的幸福,并用心去经营它就够了。当一切都顺其自然时,你会发现自己拥有得更多。

小贴士

与孩子并肩同行的7个法则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试验,唯独教育子女不能重来,父母的教子理念和处事方法会在孩子日后的人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现在的世界不同了,我们的孩子也不同了,我们需要新的方法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而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缺乏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不妨学点心理学,使用一些心理学的技巧来教育孩子:

1.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这当然并非毫无原则地接纳,而是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要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认可孩子的情绪,表明理解他(她)此刻的心情,达到分享和共情。在这之后再处理孩子所面临的问题,这时教育才会产生作用。

2.为孩子设立规矩:家长应为孩子规定一些章程,范围以内,孩子可以自由发展,范围以外,坚决不能去做。这个界限有三条:第一,要保护好自己,不伤害自己或使自己意外受伤;第二,不妨碍或伤害别人,从小学会兼顾他人的感受;第三,不妨害社会(家庭和学校)或做出违法的事情。当孩子的行为超出规定范围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并且一定注意使用正面词语,语句清晰,奖惩适度。

3.家长要偶尔示弱:偶尔示弱其实是一种策略,一方面消除父母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让孩子产生“体谅”的心理,从而学会在必要的时候选择放弃。

4.学会双赢: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民主、平等、真诚地评估孩子所列出的可行性方案,亲子双方共同参与,秩序与创造力并重。

5.沟通要讲究方法: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述就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家长应注意说话的技巧,即沟通七变:变“指手画脚”为“近距离平视谈话”、变“家长一言堂”为“亲子锵锵三人行”、变“为什么会这样”为“如何才能改变”、变“但是下不为例”为“同时做会不会有什么新的感觉”、变“希望你……”为“相信你”、变“应该这样”为“可以试试看”、变“真是没办法”为“暂时还没考虑好”。

6.发现孩子的正向资源:事物都是相对的,胆小对应的正向资源是谨慎、稳重等优秀特质;胡思乱想的正向资源则是奇思妙想。孩子呈现的每一种特点都具有两面性,只要在其中加入一点儿积极的元素,它就会成为优点。

7.放手让孩子体验:家长要给孩子允许犯错的环境,并为其提供磨炼的机会,让孩子从中体验感悟到磨炼出真知的道理。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有权利犯错,犯了错才可以修正认知。

(责任编辑/王九)E-mail:wangrong9413@vip.省略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