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铜鼓之乡东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铜鼓之乡东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0年,广西东兰县开展铜鼓普查登记,仅壮族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63面。因为普查时间短促,农民还有顾虑,漏报、瞒报不少,实际数字应是600面左右。学术界称东兰县为“铜鼓之乡”,又说是全国“铜鼓之最”。广西博物馆入藏铜鼓343面,为全世界铜鼓最多的博物馆,相比之下,东兰壮族铜鼓也可称世界“铜鼓之最”了。

东兰壮族铜鼓为何如此之多?这还得从红水河地域说起。

东兰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群山王国之中,红水河自北向南穿过县境。早在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在红水河沿岸生息繁衍,从事狩猎农耕。面对山险水恶和生产力低下,他们产生了许多幻想,铜鼓被当作了“神物”“灵器”。相传壮族始祖布洛陀开通红水河时,水绿河绣,那时叫绿水河。后来图额(水神)发癫狂在河底打架,堵塞流水,山间一片,水黑如墨,人和鸟兽跑上山洞,向布洛陀报苦情。布洛陀用黄岩泥捏成两面公母铜鼓,鼓面上放个太阳,金光四射。铜鼓飞下河水,和图额开打十天十夜,图额逃进深潭暗洞,遍体鳞伤,血流成河,黑水变红水,所以叫红水河。图额斗败后并不死心,又在水里作恶。这次铜鼓斗不过它,被它嵌进石缝里,挣扎几天才回到岸上来。人和鸟兽都来劝铜鼓,请它不要再下河。布洛陀就给铜鼓加上耳朵,叫人悬挂鼓耳,敲打铜鼓响“咚”,图额听到铜鼓声就心惊胆寒,血流不断,不敢作恶逞凶。

这个传说,揭示了壮族先民对铜鼓产生神灵崇敬,对其威灵无限夸大的根源,只要敲响铜鼓,人间就可太平,正是人们认为铜鼓具有非凡的神力,最终将其视为神圣并倍加珍爱的原因所在。本来,布洛陀时代是“混沌初开”“乾坤伊始”的远古时代,铜鼓问世则是以后的铜器时代,其间相隔万千年。然而,人们把铸造铜鼓的功劳归功于布洛陀,这自然与布洛陀在整治红水河灾害的特定历史环境中立下功劳有关,而铜鼓也因此被打上了红水河地域的烙印,成为“神物”“灵器”,为后人所继承。

如果没有愚蠢与偏见,东兰壮族铜鼓将是以千万计,这并不夸大。封建统治者把铜鼓视为“伤风败俗,非剪除不可”,铜鼓没有合法地位,被收缴不少。大办钢铁年代,铜鼓被没收砸成“烂废铜”,送往工厂。“”期间,铜鼓被戴上“四旧”帽子,收缴销毁。小小一个兰阳乡,一天就被大锤砸烂258面铜鼓,真是目不忍睹;区区一个县物资局,一夜就装运两大卡车“烂废铜”往柳州,可谓惊心动魄。事后,农民怕“犯罪”,就把铜鼓深藏起来。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保护文物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才又听到壮家铜鼓声。

千万年来,红水河壮家与恶山险水之搏斗,铜鼓始终是他们的主要精神支柱。他们认为,铜鼓能驱邪降魔消灾生福,只要敲响铜鼓,人间就可太平。过去多灾多难,民贫如洗,除个别人家藏有私人铜鼓外,大多数铜鼓则是贫困者群体所有,其中以兄弟、宗族、氏族、村寨四种共有最为普遍。他们把铜鼓当作群体“兴旺”“合好”的象征,拥有铜鼓越多越“吉祥”。兰阳乡周乐屯韦氏祖先十几户人家,几代人集资买来12面铜鼓,逢年过节男女老少欢敲取乐,热闹非凡,他们世代男女都聪明能干,传说是铜鼓的“福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逃离家园,可以抛弃财物,铜鼓却不离人。1947年秋,金谷乡板陆村华氏四面铜鼓被土匪劫去,他们借来50多人枪,骑马追赶,和土匪血战,双方人伤马亡,华氏夺回铜鼓才收兵。“”期间,华氏这四面铜鼓被没收,几位青年深夜翻山过水,爬墙掏瓦,从民兵把守的仓库里“偷”出铜鼓,带回村里土埋。爱护铜鼓,这是壮家的优良传统,它是无形的链带,把铜鼓牢牢拴在壮家人心里。

东兰铜鼓多是麻江型,音响传得远。麻江是贵州省产铜的山区,铜鼓匠铸造的铜鼓,全靠红水河船装水运到东兰。但路远水险,铜鼓运到壮家困难不少。明清时代,壮家邀请麻江铜鼓匠来东兰,在红水河西岸的兰阳、大畴两山坳口开设铜鼓铸造厂,为了保密,铜鼓匠封锁山坳,开工时不许人来往,两三天可造出一面铜鼓。从此,麻江型铜鼓产地迁移壮乡,壮家人欢马笑。

从古到今,东兰红水河畔壮家每年要欢庆一次盛大的蛙婆节(青蛙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请蛙婆,正月唱蛙婆、孝蛙婆,到月末葬蛙婆等活动,铜鼓声日夜不息,男女老少欢乐歌舞,人山人海欢度新春。没有铜鼓的村寨,人们过年不祭蛙,人心不宁,他们拼命积累,依靠众人集资,最后就有铜鼓响声了。

赛铜鼓是红水河两岸壮家久沿成俗的大型娱乐活动,每年春节前后,各村寨把铜鼓抬上高山岭顶,隔河或对山对打,鼓声不能间断,全族人或全村人轮流敲打,持续几天几夜。山下水边人山人海,众人会集分享铜鼓音乐之欢乐,评论鼓声鼓质,夸耀各方鼓手技巧和耐力。这是一场特殊的比赛,众人当裁判,对赛双方都不甘示弱。但是,铜鼓持续敲打时间过长,发“高烧(热)”变哑鼓常有发生;日夜敲鼓,人也有精疲力竭的时候。每当一方先停鼓,就称“负方”,被众人取笑。“负方”要向对方赠送酒肉,称其铜鼓为“王”,称其鼓手为“师”。双方在交杯欢饮中对唱铜鼓歌,热闹非凡。历代铜鼓不断引入东兰壮家,这和赛铜鼓有密切关系,和壮民争光心理尤为密切。

壮家逢年过节和婚嫁,都要敲打铜鼓庆贺,鼓声日夜不停,人们歌舞不散。壮家老人过世,以铜鼓声送葬,缓解亲人悲伤,迎送亲友来往,三天三夜铜鼓声不息,丧歌不停。最后以铜鼓声开路送棺下葬,解除悲泪,庆贺死者安息地府。

过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兰红水河山区,铜鼓产生了强大魅力,古今一直震撼着壮家的心灵,他们以鼓为乐,以鼓为荣。尽管岁月流逝,壮家铜鼓却不衰老,而是永葆青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