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抓住文题 自探自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抓住文题 自探自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享誉中外的史学巨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几年前,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按照“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课文,厘清课文脉络;精读课文,突出课文重点;通读课文,品析作者写法。”的思路组织教学,结果发现:我花了很大力气,讲了许多;课堂上,却没有预想中的学习气氛,也没有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几年过去了,通过学习我渐渐明白:人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2010年4月,再次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抓住文题,紧扣文眼”的方法,循着“努力学习历史----认真整理史料----忍受耻辱写史----完成巨著《史记》”的叙事顺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的题眼(发愤)提出:“什么是发愤?”、“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的?”、“他是怎样发愤的?”、“发愤的结果如何?”等几个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指导小组探究时,我立足文本,但没有局限于课文本身,还适当引进了一些课外学习材料。

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我知道我们教学使用的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课文并非教学内容本身。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朗读,不是精读,不只是为了掌握思想内容,也不是写作的附庸;而要突显其独当之任:建构阅读策略,经历阅读过程,提升阅读品质。我还知道,课文中的语言是一种生活语言,它的最大特点是“明白、易懂”。大多数课文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独立阅读理解的。对于这种平白易懂的教学内容,恐怕该用一种清晰简明的教学方法,无须总是领着学生反复咀嚼,也不需要过于繁复的精巧设计;而且,“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讨论……”

今年,我第三次教学这篇课文。上课之前,我反复阅读这篇课文,仔细推敲《教学参考用书》中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教材说明”、“教学建议”。我认为学生最想了解、也必须知道的应该是: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完成《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发愤所著的《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学生围绕课题、紧扣题眼“《史记》”提出三个问题后,我建议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查找资料的方法小组合作解决。

在交流“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完成《史记》”时,同学们在充分阅读,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1.母亲河的熏陶: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成龙成才,成了少年司马迁的追求!

2.英雄故事感染:历史上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心潮澎湃,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

3.家庭教育的影响:父亲司马谈专门掌管修史,立志编写一部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余年间的历史。受父亲影响,司马迁从小就喜欢历史。

4.践行自己的承诺: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史料和资料。

5.拥有高尚的人生信条: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6.科学的整合学习方法:努力读书、四处游历、研读历史、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在讨论“什么是发愤”时,我没有满足于学生从词典或课外资料中查到的“决心努力”、“振作起来努力去做”等书面解释,而是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先说说“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的”(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再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司马迁“发愤”的具体句子?(司马迁放弃血溅墙头的念头,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最后,指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至于“司马迁怎样发愤”,课文写得比较简单。

通过三次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觉得叶圣陶老人说得非常精辟:“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小学语文课类型比较丰富,不同类型的课担负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我们教师要能根据文本的特性、学生的学情,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书不读熟不开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标出疑难字句,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主动寻求文中疑问的好习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的词句中发现不寻常的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而且,学生自己读出了问题,“应该引导儿童自己去推论”(斯宾塞语),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汇报交流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时,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机智迅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与本课目标无关;哪些可以课外解决;哪些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并且选择有效的问题,采取“促问”的办法,使这个“问题”成为学生再阅读、再实践的“诱因”。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将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在积极思维中,将具体形象转化为真切感受;在自由对话中,将真切感受转换成个性语言。在有效的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分享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美好境界,真正实现“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语)。

(江苏省洪泽县朱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