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逍遥游》应是宣传“道家”思想的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逍遥游》应是宣传“道家”思想的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教材《逍遥游》(节选部分)未能更好地表达“道家”思想,不能让学生对“道家”思想有所了解。庄子《逍遥游》中的衬托手法在教材中未被强调,且教材节选的《逍遥游》部分根本不能突出体现庄子的本意。该文建议教材用《逍遥游》全文,还要强调衬托手法。

关键词:道家思想 衬托 反对删减 主张全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46-02

作者简介:赵海亭(1968―),河南禹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禹州市二高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研究。

新教材大胆选录了道教代表作《老子》、佛教经典《六祖坛经》等,这是可喜的,因为它们有极高深的智慧。笔者因此阅读了《老子》《庄子》《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书,看后极为震撼,颇感受益匪浅。由此,笔者问学生喜欢《逍遥游》吗?学生都说,不喜欢。这让笔者反思,庄子《逍遥游》这篇经典名著,不管艺术还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在学生那里竟被如此冷落。或许,学生年幼,阅历浅,难悟其精妙;可是,新教材《逍遥游》节选部分和传统教材一样,止于“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取舍删减,恐怕不如用《逍遥游》全文完整系统地宣传道家思想,真实地呈现《逍遥游》奇妙!也许,学生不喜欢《逍遥游》,正是因此。

揣摩现行教材节选《逍遥游》的用意,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庄子文“寓言比喻说理”“恣肆,仪态万方,想象奇特,意出尘外”等特点,那就是恰切的。若是害怕学生学习了“无为无用”思想会变得消极,却是太过多虑了。观察学生的消极行为,都是因为社会家庭等原因造成的,几乎没有谁是因为了解了道家“无为”思想才消极,且不能简单地以“消极”来看待道教思想。若是因为全文太长而不全选,更不能成为理由。若是为了学生了解庄子道教思想,学习古人智慧,笔者则认为节选《逍遥游》不太妥当。另外,就节选部分而言,笔者认为有一重要手法不得不说,这个手法就是衬托。

在《逍遥游》中,庄子倾力打造的雄奇瑰丽、变化奇特的光彩形象――大鹏,虽然很吸引人的眼球,其实也不过是陪衬。首先,是用蜩与学鸠来衬托大鹏。“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虽然,庄子在《逍遥游》里通过寓言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大鹏高飞九万里的道理,“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但是“之二虫又何知”!

再次,用斥来衬托大鹏。“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道理相当清楚,但是庄子还是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再次描写了大鹏,“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大鹏展翅多么壮阔雄奇瑰丽啊!然而斥嘲笑它。这里除了用以说明“此小大之辩也”外,还有以小衬大的作用。

庄子文“恣肆,仪态万方”,描述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也描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蜩、学鸠、斥一样),而宋荣子犹笑之。这里也用了“笑”,前者是“小”笑“大”,这里是“大”笑“小”,同样是衬托。宋荣子“犹有未数也”,列御寇“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宋、列、大鹏同类,此时又与蜩、学鸠、斥无别。“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此,我们才明白庄子写大鹏(当然也包括宋荣子和列御寇)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衬托道家的“至人、神人、圣人”,突出道教思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无为。前文所着力渲染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就是为得出自己的观点所作的铺垫。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总之,道,不可道,道,说不清。在这里庄子就说得稍具体些了。大鹏(宋荣子、列御寇)与道家的“至人、神人、圣人”是无法比的,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逍遥游》(节选部分)不说“衬托手法”是不妥当的。这样很难让学生明了庄子的真正目的,更难以了解道家思想精华和庄子高超的艺术魅力。所以,有人从节选中看出了“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这不是试图篡改庄子的本意吗?这样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使“语文书中的《逍遥游》”与“庄子《逍遥游》”相去甚远,甚至面目全非。教材中的《逍遥游》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大之辩”的层层衬托渲染,很自然地让人觉得庄子的目的是突出大鹏。无疑,课文里,大鹏喧宾夺主了。所以,语文教材里只提到庄子“恣肆,仪态万方,意出尘外,想象诡奇”等是不妥当的。

接下来谈谈《逍遥游》没有选入语文课本的部分。首先是,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坚拒的内容。这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教视功名(天下)为累赘,看重“无为”大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然而极端功利的世俗中人,是无法理解“道”的,庄子接下来又借肩吾之口说出世人的怀疑: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可以看出,前文中“蜩、学鸠、斥”与“大鹏”的“小大之辩”也是为此作铺垫。庄子借助“连叔”之口巧妙地进行了回答:“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说明“道”这种高妙的智慧是难以为庸俗人等理解的。《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隐无名。”但,道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无处而不在。庄子要表述的就是“无为才能有为”“无用才是大用”。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世俗人认为有用的,在道家看来,反是无用。世人认为无用的,在道家看来,却是大用。这里又用了尧在仙境里的怅然若失衬托道教的“大用”。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

最后,惠子与庄子对话的那部分文字,批评了惠子“大而无用”的不开窍,阐述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逍遥遁世,避害全身的思想。

纵观全文,语文教材节选部分,只是庄子《逍遥游》浓墨重彩地引出观点的部分,而作者借以要说的精华部分,教材并没有选入。本是宣传道教思想的经典之作,在语文教材里却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点到为止,这样断章取义,能说不可惜吗?道教思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有着高深的智慧,早已融入我国人民的血脉中。儒道佛三教合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教材却对道教思想遮遮掩掩,对道教名篇《逍遥游》肆意删减,使学生不见其真面目,不理解其高妙,不能透彻领略庄子的艺术天才,真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