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探析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探析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随着“艺考热”不断升温,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分析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探析其原因,提出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艺术院校 就业特点 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进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据报道,我国2011届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突破66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需要就业的人数实际更大。而在持续升温的“艺考热”的强烈推动下,艺术院校积极扩招,招生人数迅猛增长,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深入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1.1就业期望较高,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连续多年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薪酬的要求上,学生普遍要求月薪在2500元以上,与社会招聘单位的实际价位1500-2000元之间有不少的差距。二是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学生大都选择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甚少。对此原因,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成本较高,除了高昂的学费,其他诸如下乡采风、创作、购买工具也需要不少的费用。据保守计算,一名艺术院校大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最起码要花费八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元,是普通院校大学生的一倍以上。在付出高昂成本以后,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必然对今后的工作回报有更高的期望值。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往往与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环境相匹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艺术市场更为活跃,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因此对艺术人才的吸引力更强。故学生选择在更多人关注艺术的发达地区发展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1.2灵活就业形式多,传统签约形式少

以南方某艺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仅为20%多,近80%为未签约的灵活就业方式。所谓灵活就业,又称为“弹性就业”,很早就已存在,但作为一种就业形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即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就业形式。很多专家认为,灵活就业形式将成为今后就业的主要趋势,这点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从社会角度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自由性不断增强,可选择面不断扩大,过去“一签定终生”的用人形式逐渐减少;从用人单位角度看,不少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承担太多的用人成本,不签协议可使他们钻法律的漏洞,减少原本需要他们支付的社保等相关费用;从毕业生角度看,一方面他们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与用人单位谈判的筹码少,为了工作只能答应不公平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毕业生不想受协议的束缚,而自愿选择灵活就业方式。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最满意的工作状态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自主而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因此,灵活就业就成为他们青睐的就业形式。

1.3自主创业逐渐增多

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不断增加,其比例远高于其他普通院校。究其原因,从国家层面看,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收费;广东省还特别规定自2007年起,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和再就业小额贷款扶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为有贷款需要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这些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从社会层面看,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自主创业的氛围逐渐盛行,鼓励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行为;从毕业生层面看,一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很多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从事丰富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创业基础,另一方面,艺术类创业成本相对较低,比如开办培训班,只需租赁课室等基本场所就可以开始,成立设计公司,有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从事广告、平面、室内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1.4综合素质和求职技能欠缺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因为不懂得基本的求职技能而失去就业机会,比如,面试迟到,衣着过于随意,不懂礼仪等等。另外,不少招聘单位反映,部分学生在求职时经常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展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蒙骗过关,造成极坏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跟我们是艺术院校,平时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有关系;再者,也跟学生平时缺乏专业的求职技能的培训有联系。

1.5跳槽频繁,企业忠实度较低

从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看,艺术院校大学生更换单位的速度较快,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在一年内跳槽,有些学生甚至在半年内更换过三个以上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就业的单位多为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倒闭淘汰的机会较大,学生被逼无奈只能另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多为灵活就业方式,学生所受约束较少,跳槽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艺术院校大学生多喜欢自由,追求个性,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倾向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就业观念中的“稳”、“铁”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当一项工作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各方面需求的时候,或者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会把“跳槽”作为首选。

2.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2.1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目前,相当一部分艺术院校大学生报考艺术专业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只是由于在某些文化课成绩上有所欠缺,而进行艺术课程的短期投机性训练,选择报考艺术专业。因此,很多艺术院校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忽视个人的长远发展。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从低年级开设,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和用人市场的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

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与专业教学共同形成就业指导合力;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观教育,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才能,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学生充分了解就业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流向中西部和基层就业。

2.2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从近几年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使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转变,由狭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发展的多元模式转变,由传统师徒传承式教学向现代创新式教育转变。比如可通过辅修、课外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艺术交叉学科、热门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自主创业

艺术专业学科专业性较强,与市场联系紧密,学生崇尚自由,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种种因素决定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创业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少毕业生盲目创业,不但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且打击了自己的创业信心。因此我们要充分引导,在创业理论、政策法规、经营运作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首先,学校要设立创业教育课程,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能够全面了解创业方面的具体知识,如企业常识、经营管理能力、创业流程等。其次,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能力的院校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再次,还可以邀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或知名企业的HR走进校园开设讲座,谈创业历程,以榜样的作用来引导。

2.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艺术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以互利互惠的原则,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通过一、二年级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四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又增加用人单位与择业者的双向了解,为毕业生充分创造就业条件。

艺术院校就业渠道的畅通、就业信息的有效收集,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艺术院校应积极建立就业信息渠道,发挥就业基地、专业老师的作用,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学生本人、招聘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多层次就业体系。建立信息丰富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网上合作,高质量地做好需求信息的梳理、收集和工作,高效、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另外,还可以发挥毕业校友的作用,通过校友会等形式,把毕业生与在校生有机联系,更好的发挥潜在的就业资源,更有力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注:此文为广州美术学院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XJA027)。

参考文献:

[1]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李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艺术教育,2008,(S1).

[4]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 .长沙大学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孙凯军(1980-),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州美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