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华夏集》是庞德在1915年出版诗集。本文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时代背景、翻译策略和目的分析了影响庞德翻译《华夏集》中三首战争诗歌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庞德《华夏集》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反映了一战时期欧洲人民的精神诉求以及庞德充满异域情调的译文。庞德《华夏集》为改革新诗运动提供了创作灵感。

关键词:《华夏集》;战争诗歌;庞德;异化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62-02

作为意象派重要代表人物,诗人兼翻译家庞德的《华夏集》在出版之初就在美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中创作手法的影响,庞德精心地选择了一些能够引起当时欧洲读者产生共鸣的战争题材,同时庞德也有意通过翻译这些作品影响19世纪欧美文学界的写作风格。在翻译《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时,庞德有意识地采取了模仿中国古诗写作风格,大胆地采用异化翻译方法,使《华夏集》直至今天仍引人关注。

一、异化理论

1812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翻译“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1](6)。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中,施莱尔马赫显然倾向于第一种,并将他提倡的翻译策略纳入到文化政治的议程中,期望文化精英通过异化翻译来改进民族语言,进而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形成[1](6)。1995年,韦努蒂根据施莱马赫提出的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可以选择异化的译法(异化翻译策略),离经叛道,把国外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6)也就是说,韦努蒂提倡译者在译文中要体现出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这样才有利于译入语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

二、《华夏集》选材的异化

异化翻译者通常在翻译之前非常注重选材,因为通过选材,译者可以有目的地将原语材料所涵盖的文化背景、创作手法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达到改进目的语“文学”的目的[1](86)。异化翻译策略的目的之一是要达到传播其文化政治的目的。18、19世纪之交,施莱尔马赫提出异化翻译的“异”指的是对原文的精心挑选,开创一种独特的话语来对抗法国文化霸权,从而达到其政治文化目的。同样,作为意象派代表人物兼译者的庞德1913年拿到费氏手稿,于次年侨居英国,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政府一味重视前线战争胜利而对战士们的悲苦漠不关心,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战争不仅导致了人们生活艰辛,充满动荡,还使亲人朋友分离。为了凸显残酷的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以此启发读者,庞德从费诺罗萨的手稿中精心挑选了3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录入《华夏集》,更以一首《诗经》的名为《小雅・采薇》的战争诗歌作为开篇以警醒世人战争带来的恶果。《华夏集》第一次把当时欧美读者和译者最感震动的题材――愁苦和战乱之苦―突出地表现出来[2](166)。《小雅・采薇》描述了一位刚刚结束战争的士兵在艰难的回乡返家途中回忆自己的艰苦的军旅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在译诗中,庞德以战士的口吻以及悲痛的语调将其艰苦的生活和饱受困苦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When anyone says "Return," the others are full of sorrow. Sorrowful minds, sorrow is strong,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短短的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战士们内心世界的“sorrow”和急切的思归之情“return”表现出战士们内心受到的煎熬;而句末的“hungry”和“thirty”则表达出艰苦的战时生活让战士们在生理上受到的煎熬。“Horses, his horses even, are tired. They were strong. We have no rest, three battles a month. By heaven, his horses are tired”:一个月三次战争甚至将军曾经健壮的马匹都坚持不下去,更何况是一般的士兵!诗歌的结尾的两句诗,庞德更是将单数的主语换成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直指面对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至士兵,上至将军,征战沙场的人都满怀悲伤。这首诗歌从小人物的角度道出了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曾有学者评论说:“《采薇》可以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正是借用了中国这首著名的厌战诗,庞德表达了内心的厌战情绪。庞德曾批评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含糊不清,注重感情宣泄、矫揉造作……读者无法真正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感情[3](132)。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为了推动新诗的发展,庞德竭力提倡在创作诗歌要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4](129)。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能与意象派诗歌主张契合的作品。所幸的是,在阅读了费诺罗萨的手稿之后,庞德欣喜地发现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很可能本世纪会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2](17-18)。19世纪初,随着新诗运动的兴起,美国诗坛受到很大冲击,由此开创了新的诗风,其中中国的影响居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2](14)。意象派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蒙罗也认为:“意象主义只是中国诗的另一种称呼。”[2](15)而另一位意象派成员约翰.哥尔德?弗莱契则是因为受“中国影响,才成为一个意象派,而且接受了这个名称的一切含义”,才参加意象派。庞德通过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正如异化翻译理论强调的:“在英语文化中重构外国文学的典律,从而抵抗英美文化中的主流话语。”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其目的不仅在于能打破目的语的文化准则,而且能改变目的语的文化构成。

三、《华夏集》中战争诗歌翻译策略的异化

韦努蒂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包括语言、文化和文体的异化。对于译者而言,其首要目的就是要在译作中体现与本民族文化背景和语言模式相异的文本,从而达到译者的文化和政治目的。异化翻译认为:“只有通过彰显外语文本的独特性,翻译才能在本土中展现异域文化的差异”,原语的文化背景内涵和语法特点都要合适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庞德在李白的《古风・胡关饶风沙》和《古风・代马不思越》的两首诗歌的译文中则尽可能地借异化翻译策略宣扬意象主义。《古风・胡关饶风沙》这首诗的译文开头:“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ind”和“sand”又和“lonely”三词形成照应,给读者留下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也让读者感知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庞德遵照原文叙述般的口吻直接将事件地点、时间和背景的充满意象的词汇表达出来,以景物烘托边患惨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的翻译:“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庞德违背源语和目的语语法规则,将几个充满意象的词汇串联在一起直观地为读者呈现出来。上句直接点出了沙漠中白骨累累,而下句则暗含沙漠中的太多的白骨堆由于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堆积起来。从原文和译文中的对比不难看出,庞德并没有过多地改写原诗,而是将诗歌直译为英语,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特点,显示出了原文的异域风情。尤其是“荒城空大漠”:“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ld desert”,费诺罗萨的译文和注解都非常清楚:

荒 城 空 大 漠

注解:desolate castle sky large desert

译文:I see a ruined fortress in a most blank desert.

目的语读者在初次阅读此句时便知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尽管费诺罗萨在手稿中的串解添加了原文所没有的主语及深层次的含义[2](223),但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庞德并没有遵照费诺罗萨的手稿将此句按照正确的中文语法翻译成英语,而是创造性将这“荒城空大漠”这句诗分割成三个不同的意象并置在一起,将凸显出来的三个独立的视觉意象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5](46)。许多评论家指出,庞德这样异化性的翻译并非不理解原文而是有意而为之,其目的就是要将译文最大程度向原文靠近,让目的语读者更接近原文作者,使之领略汉语诗歌所带来的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叶维廉则认为庞德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6](195)。诗歌的下半部分“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这句话的翻译中,庞德有意识地忽略了原诗中的“泪如雨”,将其翻译成了“哀哀如雨”,其中的“哀哀”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称为叠字的一种组词手法,既获得了双声迭韵的音乐美,又增强了表达效果,加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与情绪冲击,加深读者对作者及作品的印象。对《古风・代马不思越》这首诗歌的翻译,庞德也采取了相同的异化翻译策略。

庞德《华夏集》中的主题之一便是战争。在这本诗集的战争诗歌中,庞德无论是选材还是翻译策略,都精心、做了安排。选材上,首先选择了体裁上极具异域风格的中文诗歌,题材上则选择与战时欧美人民精神诉求基本相同的诗歌。在翻译策略上,他采用直译的方法,将意象并置、叠字等中国古典诗歌独具的特点介绍到西方,达到了借中国古诗翻译宣扬意象主义的目的,促进新诗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努蒂.译者的隐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Pound, Ezra. Allen Upward Serious. New Age. 1914.――.Selected Poems: 1908-1959. London: Faber&Faber. 1975.

〔4〕Jones P. Imagist Poetry 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2.129.

〔5〕孙媛.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46.

〔6〕Yip, William. Ezra Pound's Catha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