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感恩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其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之心,并使之外化为感恩之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用于助学的财政拨款每年都在递增,社会上有不少爱心人士、民间机构和企业对在校学生或慈善捐赠或设立各项奖助学金,学校更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此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怀有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社会、回报他人,但也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却不感恩,关于这方面的报道频频出现于新闻媒体,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一、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被遗失的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是在当今社会,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追求享受,放纵消费,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上网,购买高档手机等高消费商品,大肆挥霍。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多向家人要钱物,不惜虚报或是挪用学费,还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思想不求上进,学习不求进取,在生活中却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条件,反而抱怨父母家人没有给他们创造条件,从而淡漠甚至仇视家人,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被淡化的学校教导之恩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高校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还是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不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有的人反而还辱骂老师。调查显示,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就把老师作为仇视的对象进行报复,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学费,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彻底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淡化了学校的教导之恩。

(三)被冷落的社会关爱之恩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可是,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受到社会或慈善机构的资助后,从来不主动给资助者打电话、写信,汇报自己的近况,对其资助表示感谢;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国家或是学校的奖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并以自身贫困为由,恨不能独得所有的资助项目,以致参加活动,也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对自己有利的,就跟同学争抢,而对自己无利的事情,从不愿参加。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还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争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的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却从不曾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花多少的心血。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国家贷款,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进行,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冷落了社会的关爱之恩。

二、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有所偏失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传统意识认为父母为儿女付出是应当的,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从而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另一部分父母更是常年在外,忙于生计,根本就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因此,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某些资助只是富人彰显自己能力、炫富而已,认为富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拿小部分出来捐赠、资助等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接受这种纯金钱上的资助也是一种“耻辱”;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贫困,学校、社会就应该关心照顾,而一旦觉得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或是因自身的贫困没有得到符合自己心中合理的待遇时,心理便产生极大的落差,这种不平衡的内心很难产生感恩回报的想法。

(二)有所脱节的学校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多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心最多的是学生升学、就业问题,而感恩教育经常被忽略。高校的资助制度不太健全,学生获得了一部分的经济资助,但精神上、生活上却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指导,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有所弱化的社会教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对金钱的追求观念,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势利和冷漠,从而导致感恩意识的弱化与缺失。

(四)有所缺失的自我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强烈,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报答。总是要求别人做这做那,对自己要求却不严格,遇到一点不顺,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路径

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多、贫困程度深,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9.76%,学校从实际出发,在积极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分不同阶段层层递进,使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在资助工作中强化感恩教育

学校以资助为平台,积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讲国家的助学政策,让学生了解不同资助的不同教育意义,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此付出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无限关爱,并在资助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如宋祖英基金、香港精进基金等资助项目,学校在拟定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在政策上就体现了感恩导向,申请者在提出资助申请时,就有爱心宣言、个人感言等栏目,需要申请者填写,并将该栏目作为资助的重要参考,在获得资助后,还要求学生每一学年总结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当出现不良记录时,将会影响他们的所受资助。学校还以香港精进基金资助获得者为主体,成立了精进基金爱心社,广泛吸纳其他学生,组织支教、募捐、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让受资助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要将爱心积极传递下去。学校明确“经济资助,精神推进”的思路,在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同时通过开展网上感恩与诚信论坛、举办感恩诚信教育讲座、播放诚信教育纪录片、完成“感恩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用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二)大力营造浓郁的感恩环境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学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和思考,结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借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社会和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管齐下,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真正把感恩教育植入学生心中,变为有效的行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爱最多的便是父母,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学校大力开展以“孝”为主题的传统感恩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父母承担家庭重担,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广大教师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环境及周围环境,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家的情怀,培养坚毅、独立、乐观的性格,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如精进基金爱心社在父亲节举办了“父亲,我想对你说……”征文比赛,在母亲节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同时学校还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座谈会、毕业典礼等,见证学生的成长。很多学生通过活动都认识到:远方的父母不需要锦衣玉食的生活,不需要豪言壮语的承诺,需要的只是作为子女的一颗感恩的心、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

2.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感恩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尊敬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每逢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全校学生都会掀起尊师、谢师的高潮。给老师发个短信,送束鲜花,问候一声,给上课的老师送上一杯水,等等,都承载着学生们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感谢。学生们还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住宅区,帮老师们打扫卫生、修理家用电器。校学生会还与老教师们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小组,同老教师们聊天互动,现已成为校园社区的一大亮点。

3.弘扬互助友爱精神,感恩同学。同学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感恩同学更显情真意浓。同学的热情,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同学的患难与共,帮自己跨过人生的重重困难。学校根据学生思想实际,不讲空话讲实话,讲人生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自己和身边人物的成长奋斗历程,用现身说法的办学教育启迪学生。学校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张宝娣以《挑战贫困・立志成才》为主题,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逐步取得成功的事传经授宝,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全国28所高校先后邀请她去演讲。学校主动挖掘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的感人事迹,并将其艺术升华,排演成小品《两根稻草》、戏剧《走马京城》等文艺节目,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启迪教育。

4.回报党和政府关心,感恩社会。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些年来每年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也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资助。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成才”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赴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乡村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学校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大力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形成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内容、机制)、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让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升华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2]唐.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究[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8.

[3]戴世琴,蒙平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8.03.

[4]刘宇杰.关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心理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5]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