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一”到“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一”到“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界在21世纪以来发生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细细观察会发现众多的“一”到“多”。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一”到“多”

新课改自21世纪始至今已有十载有余,基础教育发生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物理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自然与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更好的面对新课程改革,认清物理教学中的“一”到“多”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材的“一”到“多”

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大都相同,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等系列教材相继出现进入课改实验区并逐渐向多个地方推广使用。这是新课改后最明显的“一”到“多”现象。教师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使用中要以本地区所用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集其他版本教材之所长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教材的各种优势,发挥新课改的作用。

在参考其他教材之前,各位教师要认清“形势”。就相同点而言,一方面无论是哪种版本教材都是根据新课程下的课标来撰写,都没有离开课标这一主线;另一方面现如今的教材大多由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同构成,教师就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考点与讲点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考其知识而讲其知识,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就教材的不同点而言,各个版本的教材对知识的剖析程度不一样,分析角度也不尽相同,课堂引入也不一样;另一方面各个版本的教材虽然都是按照课标来编写,但是其知识点的布局不相同,例如有的教材将动量定理放在高二学习,而有的教材放在高三的课程中来学习。学生在年级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不要被自己所用的教材所禁锢,可以参照其他教材的知识点的罗列顺序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凡此种种的相同与不同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来研究新教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将新课程下的“一”到“多”的优势最大化。

二、教法的“一”到“多”

新课程改革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进行的,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课程改革带来影响。特别是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教学模式基本跳出“我讲你听”和“我教你学”的固定方法。就PPT教学为例,节省了教师大量在黑板的板书时间,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一些无法在课堂上用实物演示的实验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达到很好的效果。网络计算机进入教学活动的同时,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时在各地悄然展开,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在课上的交流变的多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学生对一些问题出于各种心态不敢向教师提出来,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家毫无顾忌的把自己不会的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好,而且使来回答问题的那些同学更深入的理解了知识。在课程载体方面,“学练稿”(有的也叫讲学稿)的出现让学生更了解本堂课知识的结构,学练稿的构成一般由课前预习、课堂进行时、课后作业等几大部分构成,它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脱离的教辅资料,学练稿一般有物理备课组组员共同研讨罗列出重点和难点知识,由一位本单元的备课教师负责学练稿的制作,再由备课组审核通过。学练稿的出现让学生有一条主线进行学习,辅之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当然,任何事并非绝对的好,教师要处理好“一”到“多”的关系,注意尽可能的避免这些好方法的负面影响。例如,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由于课堂知识量太多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否都在讨论问题而不是在借合作学习的机会聊天,学练稿的教法中教师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来编写每一堂课的学练稿等等。

三、思维的“一”到“多”

这里的思维主要指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不是要培养“一天路走到黑”的学生,而是要培养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学生。传统的教学不仅使教师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固化,教师的思维被教材所固化,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教法所固化。“唯考是从”深入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心。我们在新课程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探究多种途径使其所以然!学生思维的“一”到“多”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也要从“一”到“多”,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敢于让学生提出各种疑问,而不是去逃避学生的疑问,因为教师与学生就是要教学相长。同样的,教师要有思维“一”到“多”的主动权,带动学生思维的“一”到“多”,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才可以达到良性互动。

四、作业的“一”到“多”

首先,在新课程下有一种新的作业布置方式,就是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就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在课前研究习题,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估,按照各方面的指标来对作业就行分层。分层作业可以体现在学练稿的课后作业部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有人就提出疑问这样会不会使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我想是不会的,因为如果给那一部分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布置和其他学生一样,这样他们在看到其他同学将作业做得比较好而自己做得如此糟糕的时候,就会对本学科产生厌恶感进而对本学科逐渐失去信心。反之,布置与他们能力相对应的习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与乐趣。这种作业的“一”到“多”主要指教师准备作业的“一”到“多”,而每个学生的作业大多都维持在“一”这一水平。当然,学生在做完自己所要完成的作业时,也可以体验一下“多”的乐趣,做一下其他同学的分层作业,这一行为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控制,出于自愿,所以并不涉及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这一问题。

新课程下,只要仔细观察,物理教学中“一”到“多”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就这些“一”到“多”谈了以上几个不成文的拙见。新课程虽进行了已有十载有余,但是仍然在探索中前进,只要我们每个人关注基础教育,就一定能把这个“利在千秋”的课改做到最好。

作者简介:

李维亮(1990.10—)男,汉,天津人,就读于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理学(师范)。

杨利(1989.10—)男,汉,四川仁寿人,就读于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理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