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奶粉限购”伤了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奶粉限购”伤了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香港政府宣布,为打击水货客带走大批奶粉,政府将修订《进出口规例》,规定个人限带1.8公斤(约两罐奶粉)离境,而若违规则需面临最高被罚款200万及监禁7年的刑罚。新《进出口规例》将于3月1日生效。在条例实施的第二天,即拘捕违规者25人,含17名港人及8名内地人,检获115罐奶粉。

对此,不少香港市民认为此举将有效缓解香港的“奶粉荒”,但实际上,限购令不但对香港自由市场的招牌有害,更是直接影响了不少港人和内地人的生活。

吓出来的“奢侈品”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扩大。随着国内奶粉质量问题的不断曝光,市场陷入诚信危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无论国产品牌还是进口品牌,本国生产的奶粉都不安全。一些消费者甚至认为,欧美生产企业对中国市场有歧视,出口到中国的奶粉品质不如为其本国生产的。这迫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海外市场当作一方“净土”。因此,不少中国大陆宝妈直呼:“宝宝在怀中,奶粉在远方”。奶粉,也正式成为宝妈眼中的“奢侈品新贵”。

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中国的奶粉进口量激增。专门在国外购买奶粉再转运至国内的“代购”和“水货客”也成了一个新的行当。面对中国 “奶粉购买大军”,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针对本国零售奶粉出台了限购措施:

2012年6月,美国的Target、Walmart等大卖场了奶粉限购5至12盒的限购令。2012年9月,作为世界主要奶源地的新西兰也开始限购,当地的部分超市甚至贴出中文标注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购两罐”的限购令,不过历经两个多月的整顿后,新西兰政府最后又解除限购令。

2012年10月,澳大利亚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药房也贴出中文限购标示,规定每人限购3罐。

同样在2013年初,荷兰商业企业也进行了自发的限购,当地各大超市、百货店、药店购买奶粉,每人限购从1罐到3罐不等。

对比国外针对“国内奶粉大军”的限购规定,你会发现香港颁发的限购条例,无疑是最严厉的一处。

“限购潮”有其合理性

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这就使得欧美许多国家的奶粉价格比国内低很多。比如,荷兰是为了鼓励生育,会给予婴幼儿产品很多优惠待遇,同样一罐荷兰美素奶粉,国内市场与荷兰市场价格可相差百余元。在英国,奶粉属于福利性食品,政府补贴力度更大,以惠氏在英国销售的Sma1阶段900克奶粉为例,价格约合人民币101元,而国内同品牌下的售价则为248元。在美国,婴儿奶粉虽然售价昂贵,但美国政府也会对孕妇和婴儿提供每月数十到数百美元的补助。

所以,与奢侈品等其它消费不同,愈演愈烈的海外奶粉抢购潮其实变相抢食了这些国家给予本国婴幼儿群体的优惠补贴,势必引发当地纳税者的不满。

中国每年出生约1700万左右新生儿,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所催生的中国奶粉“扫货”大军,在短期内优质奶源地奶粉产量也不可能以迅速提升的情况下。不少国家或地区出于保护本地居民婴儿用奶安全的考虑,采取短期限购措施也是合理的(由于关税,优质奶源地的本国品牌更有价格优势,所以限购多限于本地品牌奶粉)。

婴儿奶粉是生活必需品且生产周期长,应对短期内销量猛增只能限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婴儿奶粉并非纯粹意义的普通商品,作为母乳的替代品,在母乳不可保障的情况下,婴儿奶粉就成了婴儿的基本生存必需品。特别对初生到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这个阶段的婴儿只能喝奶粉,不像稍大的孩子还能吃辅食,无奶粉对于婴儿而言意味着断粮。

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来说,由于对国内奶制品安全的担心,中国民众认定的优秀奶源国如新西兰、澳洲、荷兰等地,资源有限,在现有奶牛数量下,即使奶粉厂商继续加大马力生产,也无法满足需求的全部增量。而奶粉业还有特殊性,要增加产量,同时保证质量,只能容生产厂商一段时间,使其增加奶牛数量,提高生产线产量。

“奶粉荒”在香港就是个“伪问题”

香港,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因其特殊的经济体制,无关税等政策,一直被誉为购物者天堂,加之其便利的交通,更成为大陆宝妈们、水客大军的“奶粉抢购第一战场”。

但香港与其它限购地区不同的是,香港本身不是奶源地,销量猛增而导致本地奶粉被“扫光”而导致香港宝宝没奶吃的情况也不存在。根据资料,香港婴儿出生率约为每年4万多名,假设所有父母都选择以奶粉喂哺其36个月以下的子女,即每年有约十四万名婴儿需要进食奶粉。以每名婴幼儿每两星期需要3罐奶粉计算(每罐0.9公斤),每年奶粉需求量为:52星期/2星期*3罐*0.9公斤*14万=982.8万公斤。现时政府资料显示进口香港、并在港销售的奶粉超过3800万公斤,远比香港所有婴幼儿所需超过3倍!

根据以上计算,市场上的供应其实极其充裕,那么香港父母为什么买不到奶粉呢?最大的问题出在奶粉资源错配上,部分奶粉供应商比较侧重大型连锁店及超级市场,供货量占极大比例,而香港的传统奶粉零售点如药房药行等只分得极少配额。如父母连续往数间药房都买不到所需奶粉,便有错误印象以为断货。

事实上,香港也确实没有出现真正的“奶粉荒”。对此,业内人士港九药房总商会理事长刘爱国就曾表示:“香港大多数品牌奶粉都是有货的,只是少数几款婴儿奶粉供货不足。”主要是指美赞臣及美素佳儿两品牌奶粉最缺货,其他奶粉供应并无问题。香港医学会会长谢鸿兴认为,若能说服家长转奶粉,可解决婴儿断粮的恐慌,他曾公开邀请香港食物及卫生局长高永文与医学会一起呼吁家长转奶粉。如果能说服家长不再迷信某只牌子奶粉,她们毋须担心婴儿无奶粉吃,可减少家长因恐慌四出扑奶粉,激化奶粉荒问题。

根据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的分析,除部分品牌奶粉缺货外,另一个令香港民众感到刺眼的原因就是不少人蚂蚁搬家的采购方式,大陆游客和“水客”不是大规模的运输,而是采用效率低下且扰民的运送方式。香港地铁推行的收紧行李重量限制(由32公斤下调到为23公斤)的措施,就是为应对这一问题。

一些香港人会被少数人的极端行为影响,把对走私者和“水客”的恨,加到普通游客身上;还有部分港人不愿内地客来买奶粉,原因也不一定是自己需要奶粉,只是对“赴港生子”等一系列事件的又一发酵,是对内地客抢购各种日用品、挤占当地人生活空间反感的延续。在奶粉限售政策上,这些人也显缺乏理性的考量,只是抵触情绪占主导。

港府限购会令香港人和大陆人两败俱伤

香港“奶粉荒”其是夹杂着民粹主义和排外情绪的,面对这样并不纯粹的“市场问题”,以行政措施介入商业活动更要适可而止,一旦矫枉过正,便可能得不偿失。立法的目标,在于防止“个别零售点的奶粉出现短缺”,其次是打击水货活动对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滋扰。至于“防止大批奶粉从香港被带走”,并非立法的最终目的。

但是,香港政府这项立法能否达到目标?由于大批量奶粉出境会被禁止,但可能利用豁免1.8公斤奶粉出境限制的旅客可能激增,令地区零售店一样出现人龙,而个别零售点依然缺货;而出入境旅客人次也可能激增。政府这项立法建议可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反效果。而长期去看,由于限购限制了大陆人的需求,势必使得各大奶粉供应商对香港的供应收窄。对普通香港人来说,日后香港市场奶粉可供选择的丰富程度也会下降,而对经营奶粉的商人、超市和药店来说,更不用说,收入肯定会有所下滑。虽然这样在短期内会赢得民意,长期则是对香港的核心竞争力的疏远。

回过头来,想想大陆的宝宝们,不禁忧从心起,尽管大陆奶粉货源充足,却得不到宝妈们的青睐。海外及香港市场重重的限购令,已然引起了大陆宝宝“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紧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从塑形象。只要能够真正把食品安全做到位,那么我们何不给自己国家的企业投出一张信任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