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八角亭下品烧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热带植物园回宾馆的路上,导游唐小姐又带我们欣赏了版纳有名的八角亭。此亭坐落在勐海县城西10 km多的南哈河畔景真山上。下车后,众人穿过一条狭窄的农贸市场,一座寺院便出现在眼前。据导游介绍,景真佛寺是该地区的中心寺院,它是高僧“厅蚌教”于傣历1063年(1701年)主持修建的,寺内最有名的就是八角亭。此亭在傣语中称“窝苏”,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或高级僧侣活动的经堂。相传它的建筑形式是仿照佛祖释迦牟尼的帽子建造的。
正面看去,八角亭建筑构思独特,造型玲珑华丽,美观大方。屋檐由八个角构成,亭高15.42 m,由亭身、屋檐、刹顶三部分组成,建筑之精美,可谓集傣族工艺美术之大成。这是古代傣族建筑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精品和不可多得的民族建筑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瞻仰八角亭后,唐导游说,这里的八角亭历史悠久、名声在外,八角亭下边傣家的烧烤也别有风味、名气很大。她介绍说,傣味烹饪自成一系,基本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傣味特点是香、脆、酸、辣、鲜,请大家也去品尝一下傣家的烧烤,看看与你们当地的烧烤口味有什么不同。
时近下午6时,跑了一下午,大家也觉得饥肠辘辘,此地既有如此甘美诱人的烧烤,何不领略一番,一饱口福?于是,大家各自为战,在满街烧烤摊档中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傣家风味。
我同两位朋友先品尝了香竹饭。据卖家大嫂说,这种竹筒饭是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然后用火烘烤。我们每人花2元钱买了一筒饭,只见傣家大嫂把烧好的竹筒捶打几下使之变软,这时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然后她十分利落地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顿时香气扑鼻。米饭软而细腻,果然别有一番味道,大家边吃边称赞说:“味道好极了!”
没走几步,我们看到一招牌上写着菠萝紫米饭,感到十分新奇,便各要了一个品尝。这也是具有傣族特色的糯制食品。摊主说,制作时,先把紫糯米用水浸泡7~8小时,然后淘洗干净,与剁细的猪肉拌匀。再取1只准备好的菠萝,用刀在其顶端切出一个盖,掏出菠萝心,放进紫糯米,把菠萝盖盖上,再放到甑锅里蒸煮,当发出诱人香味时便可食用。我们尝了几口,果然香甜可口,菠萝味很浓,与竹筒饭又有一番不同的风味。据店主说,这种菠萝紫米饭还有补血润肺的功效,称得上一种保健食品。
来到烤鱼摊,我以为在内地家乡也经常吃烤鱼片类,没有什么新鲜的。卖烤鱼的小姑娘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便热情介绍说,我们傣家的烤鱼与你们那里不一样,请您先尝尝,不好吃不要钱。禁不住小姑娘一番热情,我便买了一串烤鱼,一尝,果然风味独特,鱼肉酥脆,鲜嫩喷香,比我们这里卖的烤鱼好吃多了。于是花10元钱买了两串,边吃边同小姑娘聊起来。原来这是香茅草烤鱼,是傣家一道名吃,烤鱼前先把鱼的鳞片去掉,从鱼前剖开,去掉内脏,然后把葱、盐、辣椒、香菜等佐料放进鱼肚中,再用香茅草捆好,放到火炭上烘烤,鱼体再抹上适量的猪油,烤熟便可食用。这种制作烧烤的方法独特,用料讲究,难怪吃起来那么香酥可口。
离开烤鱼摊,走出10 m多,我们又被一股香喷喷的肉味吸引。“请几位大哥尝尝竹筒烧肉吧,你们那里没有哩!”一位中年哈尼族汉子热情招呼我们。我想,吃过了竹筒饭,还没有尝过这竹筒烧肉,机会难得,尝尝!于是,又花5元钱买了一筒烧肉。打开筒口,用竹筷夹了一块烧肉一尝,味道实在鲜美清香,肉质鲜嫩而不油腻,别有一番滋味。我不禁连连称赞,这肉真好吃,过去从没吃过!这位哈尼族大哥热情向我们讲了制作方法:先把肉洗净剁细,把姜、盐、辣椒、野花椒等佐料切碎与肉拌匀,然后放进一节备好的竹筒里,再用芭蕉叶塞住筒口,放到火炭上文火烧熟便可食用了。肉烧好后,不仅有猪肉的浓香,还有竹筒、芭蕉叶的清香,让人闻起来就流涎,吃起来满口香气,回味无穷。
走在八角亭下的烧烤一条街上,各种傣家的风味烧烤让人应接不暇。诸如番茄南泌、叶包蒸鸡、酸笋煮鸡、炸牛皮、腌牛筋、黄蚂蚁蛋、鸡肉稀饭等等,花样繁多,不能不令人惊叹傣族饮食文化多姿多采、独树一帜。只是我们品尝了几种风味烧烤,早已胃肠饱满,不断打嗝儿,再也无法品尝其他烧烤小吃,只能看着别人津津有味地愉快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