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酷的心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3月2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第6次新闻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宣布:“可以预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要把余下的44.8万人的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当记者问到如何安置这些代课人员时,这位新闻发言人强调:“原则是刚才我在新闻的时候用到的两个字‘清退’,特别强调是清退代课人员,清退是清理和退出的意思。”
清退?!这个词汇好刺耳!在汉语使用习惯里,“清退”常常和违规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三年全国清退教育乱收费逾13亿”、“贵阳清退多收择校费1000多万元”、“西华大学48名学生舞弊被集体清退”之类。那么,全国这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究竟犯了什么错?
众所周知,代课教师是我国师资馈乏年代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及边远山区,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长期以来,在艰苦的义务教育第一线,广大代课教师带领孩子们每天向国旗敬礼,教孩子们认识了“祖国”,认识了“天安门”,认识了ABCD,学会了加减乘除,他们忍辱负重、默默奉献,为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南方周末》去年11月3日发表的《甘肃代课教师调查》,甘肃省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含泪写下一篇《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报告的事实令人震惊: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
现在,即使我国农村的教师资源已经丰富到不需要代课教师的程度,也不应该用“清退”这个词汇吧?不讲人情,也缺乏起码的礼貌吧?
事实上,也正是这位新闻发言人,曾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上大学“好比逛市场买东西”的论调,引起全国一片哗然。据新华社3月6日的报道,这位新闻发言人根据两会期间代表们反映的“上学贵”的问题回复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从上大学“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到“全部清退”中小学代课人员,充分暴露出这位新闻发言人傲慢、冷酷和蛮横的倾向,在他的心目中,根本没有老百姓。那么,这样的官员,即使不“清退”,教育部也该好好教育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