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2006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不再管理具体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资金按任务直接落实到市、县,项目管理体制面临着重大转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不久前,部分省(自治区)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让土地开发整理事业更好地发展、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能发挥出应有效益,探索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新农村建设;“U”型槽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28-2

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的规定,从2006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不再管理具体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资金将按任务直接落实到市、县,项目管理体制面临重大转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不久前,部分省(自治区)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此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土地整治资金,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益实践,也是支农惠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让土地开发整理事业更好地发展,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能发挥出应有效益,探索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以辽宁省丹东市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例,对如何做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谈几点对策。

1 丹东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回顾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资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开发整理是有效途径和根本保障。丹东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各级政府的领导、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规范项目管理,推进和深化土地开发整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基本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耕地质量普遍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增收,农民逐渐富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1.1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切实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建设内容、标准、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的组织形式、实施管理、公众参与、相关材料要求等方面均有所突破、有所侧重,积极争取“扶贫”和“兴农富民”项目工程资金,加快农村扶贫开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2005-2008年,使用“扶贫”和“兴农富民”资金共实施14个村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投资为1400万元,项目规模为837hm2,新增耕地60hm2。

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就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受益者之一,此村地处凤城市西北部,距市区15km,全村1869人,耕地面积214hm2,人均耕地1.7亩,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村。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全村广大村民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虽然解决了广大村民的温饱问题,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制约始终没能实施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项目实施后完成土地平整34hm2,低产田施肥改良43hm2,排水渠3932延长米,排水路涵6处,灌溉水井74眼,田间生产道路1605延长米,彻底改变了此村部分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丹东市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推动作用,为如何使辽东山区贫困农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2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相结合,围绕重点地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方向上,坚持 “三个倾斜”,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倾斜政策,重点地向沿路、沿线、沿江布局,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相结合,围绕重点地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丹东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邻黄海,东依鸭绿江,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土地资源丰富,是全省2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国土面积2400km2,64万人口,耕地总面积12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5万亩。丹东市以此地区为重点,结合实际,突出基本农田保护、水田保护等特点,切实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此地区相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4亿元,建设总规模为5857hm2,新增耕地541hm2。

开发整理后的农田稻丰、水美、蟹肥,实现了“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工作目标。

1.3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积极创新

丹东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积极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渠道硬化新技术。经过多年的考察和实践,会同设计单位研制了在农渠上安装砼制件“U”型槽的新技术。此技术得到了项目评审专家和市政府,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认可,也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这种砼制件“U”型槽的特点:一是节水,水流速度快,灌溉时间短;二是方便农民作业;三是减轻农民负担,不需割草和打药(灭草剂),省工又省钱;四是通风好,减少水稻病虫害;五是实际增加一部分耕地。目前,正在实施的丹东东港市6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7个乡镇、27个行政村,总投资近1.08亿元,建设规模为4845hm2,新增耕地面积316hm2,共需安装“U”型槽近240km。过去的农渠宽度为2.5m,少则也有2m左右,安装 “U”型槽后,缩减到1.5m,按照每安装一延长米“U”型槽实际增加耕种面积为0.5m2计算,6个项目区,将会实际增加耕地面积180多亩。

1.4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搞好特色开发整理项目

根据丹东特点,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彻底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使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宽甸县古楼子乡土地整理项目和宽甸县长甸、古楼子乡土地整理项目分别是2004和2005年省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3126万元,项目总规模937hm2,其中土地开发128hm2,果园整理809hm2,新增耕地114hm2。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的果园缓坡梯田化,陡坡鱼鳞坑化,并加修了部分石埂梯田,改变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降低了自然灾害程度,改变了地区小气候,为鸭绿江风景区建设创造了环境条件。果树的产量和效益增长可达30%以上,项目实施后,平展展的梯田上种植了当地的特产燕红桃,树更多、花更红、桃更鲜,收成更好,项目区所在村民组人均增收1100元,全村人均增收240元;新增耕地114hm2,建标准蔬菜大棚215个,年内净增加收入215万元,项目所在地人均增收3910元。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所在的村民组人均增加耕地0.075hm2,全村人均增加耕地0.011hm2,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面,提高了农民收入,不仅如此,通过对山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桃林不仅环抱村庄,而且坐绿拥红,依偎在蓝天碧水之中,仿佛人间仙境;极好地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定的经济基础。

2 做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

随着丹东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分析,逐步地加以解决,同时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为使丹东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为丹东的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根据丹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

2.1 科学规划,有序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在对拟开发整理土地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制定科学详细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建立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不同层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储备库,未纳入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或开发方向不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的,不准立项开发,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才能有力地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健康、有序地发展。

2.2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全面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标准,扭转只重数量平衡、忽视质量平衡、占优补劣的倾向,严格考核补充耕地的质量,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把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标准。

2.3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全程科学管理

在有关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有关技术研究,把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中去,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高水平、高科技的基础上实施、全程科学化管理,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4 综合布局,实现土地综合整治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貌地形特点,从实际出发,在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基础上,以村为基本单元,若干个村相连组成一个项目区,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实现“实施一片、成效一片;成效一块、发挥效益一片”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布局中。

2.5 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评价工作

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体系,更好地为土地开发整理事业服务。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尽快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体系,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

2.6 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 ,保证资金

坚决落实政府各类土地收益用于“三农”的规定,充分利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耕地开垦费等方面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整合使用,加强督查,使之成为政府支持土地开发整理、支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源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编制.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