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边路魔术 第1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边路突袭作为一种进攻手段,从来都没有被模式化。纵观世界足坛,卡洛斯等助攻欲望强烈的边后卫,在比赛中其实更像是一名边前卫,甚至边锋。近几个赛季,由边后卫“升级”成边前卫的球员不在少数,萨内蒂、埃布埃、小赖特、拉姆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边路魔术”缘何开始流行?这就是本文要解答的问题。
囤兵中路与两翼齐飞
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如出一辙,激烈的竞争和拥挤的空间成为了主旋律。如果不能适应残酷的丛林法则,那么弱势群体终将被冷落和遗弃。诚如切尔西主帅莫里尼奥所言,足球就是占领、占领、再占领!莫帅口中的“占领”,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含义,即在时间上不给对手喘息之机,在空间上不给对手立锥之地。
在这种“占领与反占领”哲学的促动下,足球比赛中的拼抢和阻截愈加凶狠,各队都在中路囤积了重兵,边前卫内切中路增加阵型厚度,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边路留下的空当,正好由边后卫顶上去,“边路魔术”也应运而生。没有什么战术能比边前卫内切、边后卫前插更大限度地调动球队的能量了,唯有如此,才能使球队的每个部件都保持高速运转。
打入2006世界杯首粒进球的德国后卫拉姆曾说过:“我不喜欢死守在边路,那样我会有一种被闲置的感觉,这就好比你的战友都去了最前线,你却躺在床头睡大觉一样。”边后卫变身边前卫的战术,既达到了增加中路厚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边后卫在进攻时被闲置的尴尬,如此一举两得的打法,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边后卫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边锋战士”。卡洛斯这样的奇才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边路魔术即便有了良好的大环境,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演绎出来的,但是只要各队在中路投入重兵的情景不改变,边路魔术就有了演出的平台。
双后腰甚至三后腰的盛行,充分说明了各支球队中路空间争夺的白热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球员密集中路的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难以得到改观。即使是那些标榜边锋战术的球队,他们也都是立足于用攻守兼备的中场扼守住中路咽喉要道,然后全力以赴,争取在边路打开缺口。
就像鸟儿离不开翅膀,边路对于足球运动来说,同样是无法割舍的领域。从某种角度来讲,恰恰是因为中路的短兵相接太过激烈,球队才会更加珍视边路这个“一马平川”的捷径。更重要的是,没有哪个主教练会把防守重兵布置在边路,否则整体阵型的倾斜和不均衡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边路球员在两翼奔袭时的风风火火,与中路进攻的寸土必争、拖泥带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边后卫变身边前卫甚至边锋的乾坤大挪转,从本质上是与各队囤积中路的战术相辅相成的。在以往不需要边前卫过多投入中路纠缠的时代,边后卫大多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固步自封,或者帮助中卫协防,其助攻的欲望和方法较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一旦边后卫可以活跃在进攻端,球队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进攻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得到了提高。
天生边路魔术师
屯兵中场的现代足球理念,为边后卫升级为边前卫的美妙“戏法”提供了可能,但要想把边路魔术演绎到极致,还要看球员自身的天赋和素质。卡洛斯这样的边路骁将,就是在多场比赛中展现出惊人的侵略性,最终得以顺利“升级”的,而那些兢兢业业、中规中矩的边后卫,一般都很难客串边前卫。
巴西球星莱昂纳多堪称球场上的“万金油”,左后卫、左前卫、左边锋、前腰、后腰等位置他都曾尝试过。从巴西联赛到日本J联赛,从法甲联赛到意甲联赛,超强的适应力让莱昂纳多在多个位置始终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莱昂纳多最初踢的位置是左后卫,但他后来在AC米兰则是靠踢左前卫闻名遐迩的,他是天生边路魔术师的典型之一。
1994年美国世界杯,莱昂纳多因为一肘将美国球星拉莫斯击晕而被直接红牌罚下,并追加了四场停赛的处罚。当时莱昂纳多在巴西队踢的是左前卫,主教练佩雷拉正是看中了其超强的助攻能力,才让他成为球队首发的。佩雷拉回忆起昔日爱将时表示:“莱昂纳多是个斗士,他很有攻击性,这就是我把莱昂纳多安排在左前卫位置上的原因。”
莱昂纳多体力充沛,来回奔袭的能力极强,他在巴西队的左路进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莱昂纳多的职业生涯巅峰期是在巴黎圣日耳曼和AC米兰度过的,在这两家欧洲豪门里,他展现出了一个优秀边锋具备的所有素质:技术细腻、速度奇快,并且还可以内切中路去射门得分。
某些边后卫除了防守功夫了得,其咄咄逼人的前插也令对手非常头疼。西班牙足球评论家明格利亚坦言,如果卡洛斯没有在后卫位置上的长期历练,相信没有哪个主教练敢让这名体力充沛、球风硬朗的巴西人打边前卫,因为那样做就等同于完全放弃了边前卫的协防作用。而恰恰是因为卡洛斯打过边后卫,进退自如,才会使球队的战术体系趋于平衡。
边路的碰撞本来就是一个遏制与反遏制的过程,要想确保本方城门万无一失,最好的方式就是进攻。在与对手反复的角力中,一些边后卫逐渐学到了不少边前卫和边锋的进攻技巧。阿森纳右边后卫埃布埃从来都不认为自己适合做一名中场球员,然而他在右前卫位置上的冲击力,比大多数科班出生的“同行”都要强。
迥然不同的个人风格,注定了边后卫们日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现在的边后卫普遍都会忙里偷闲地参与边路进攻,但真正具有转型为边前卫能力的也并不多见。要想变身为边前卫,边后卫们必须在进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绝活,否则推进几十米到中场去凑热闹,又有什么意义呢?
进攻需要边路魔术
在英格兰的传统足球教科书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话:“边路最好的选择就是传中,后门柱小线外侧是最佳的落点。”在传统英式足球理念的影响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伦球队的边路进攻都单调乏味。不过在最新版的英国足球教材《足球技术运用》里,边路进攻的章节一再强调“合力”,即在边路也必须讲究几名队员之间的精妙配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后卫客串边前卫,或者干脆变身为边前卫,就是基于边路需要更多的战术配合。《足球技术运用》中写道:“边路战术实施的基础,是要有两个速度较快的边路(同侧)突击手与中路球员配合呼应。边路球员在进攻时将球打到前场队友处,然后迅速插上,对方后卫势必会有意识地贴身盯人。这个时候进攻者要回跑以吸引对手注意力,另一名边路队员则迅速前插,中路球员要做的是拿好球,并在适当的时机从对方边后卫与中后卫中间的空当处把球传给插上的队友。”
以往边路进攻只需要一名边前卫就可独力完成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要想打出变化多样的足球,就要敢于在边路投入兵力,这就跟囤积中场的战略形成矛盾。为了解决人员吃紧的情况,边后卫必须一专多能,基于此,边后卫的助攻也有从原来的附属技能转化为必备本领的趋势。综观欧美各大俱乐部,已经没有一支球队拥有只会防守不懂助攻的边后卫了。即使边卫的防守能力非常出众,但如果其在进攻上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等待他的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足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集体运动,球队进攻的层次感显得尤其重要。前巴西国家队主教练佩雷拉在其所著的《足球战术和战略演变》里表示,他每一次带领巴西队比赛,都要吩咐助手通过计算机跟踪绘制每一名球员的跑动轨迹,然后再将整支球队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佩雷拉认为收集这些曲线资料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跑动出战术,球队的精华其实都隐藏在这些流动的线条里。
足球战术要想具有层次感和流动性,侧翼边后卫变身边前卫尤为关键。边路球员飘忽的跑动策应让对手难以捉摸,这样就起到了扰乱对手防守重心的效果。在2006年世界杯上,卡洛斯和卡福的年岁都已经不小了,但佩雷拉还是力排众议,坚持使用这两位擅长边路魔术的奇才。在佩雷拉的战术蓝图里,双卡的侧翼进攻,同中路卡卡、小罗的华丽足球同等重要。
边后卫蜕变为边前卫,并参与到侧翼的进攻配合中来,这样就会在瞬间形成局部人数上的优势,很容易撕扯出对方的肋部空当。如果说各队在中路挖空心思的博弈,只是为了执行“占领、占领、再占领”的理念,从而给对手的推进制造障碍的话,那么边路魔术则是另辟蹊径地开阔了交锋的战场,使得足球比赛不会因为中路的互相绞杀而变得枯燥无趣。
先行者贝尔萨的失败
谈到边路魔术,就不能绕开阿根廷“疯子”教练贝尔萨不谈。桀骜不驯的贝尔萨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排出了3313阵型,他希望能借此重现潘帕斯雄鹰纵横翱翔的王者风范。事实上,在2002年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和一系列热身赛中,阿根廷队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已经令专家和球迷都为之折服,索林和萨内蒂两名边后卫改打边前卫,更是贝氏进攻足球的精髓。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韩日世界杯上,阿根廷队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潘帕斯之鹰在小组赛后便铩羽而归,仓促结束了世界杯之旅。贝尔萨的3313阵型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边路魔术的威力为何没有得到体现呢?
贝尔萨的3313是具有试验意义的阵型。眼光独到的“疯子”是足球战术的探索者,他看到了索林和萨内蒂作为左右边前卫的潜质,事实也证明,这两位身体素质出众、助攻能力超强的球星,在新位置上的确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3313都是极富想象力的先锋之作,索林和萨内蒂联袂表演的边路魔术,令阿根廷的进攻观赏性大为提高。
贝尔萨的失策在于,他过于强调球队在两个边路的闪电推进,却忽略了中路渗透的重要性。贝尔萨的边路进攻体系要比传统意义上的边路进攻复杂得多,他不但放任索林和萨内蒂演绎策马扬鞭的边路激情,还让奥特加与“小虫”洛佩斯改打两侧的边锋,中锋只留下巴蒂斯图塔一人。虚弱的中路是3313阵型中的致命短板,贝尔萨坚持把兵力布置在两翼所造成的失重,最终导致阿根廷队功败垂成。
贝尔萨通过速度和局部人数优势赢得边路主动权的战略构想没有错,索林和萨内蒂在那届世界杯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贝尔萨的足球理念,与现代足球囤兵中路的战术完全相悖。在阿根廷的前场攻击手里,除了巴蒂斯图塔充当桥头堡,就连3313中的“1”贝隆,也都是挖空心思去想怎样在边路或肋部传球,压根儿放弃了中路推进的想法。
贝隆、洛佩斯、奥特加、萨内蒂、索林,甚至后防线上的普拉森特,都过于热衷边路进攻,中路虚空的阿根廷队也给了对手直插心脏的可乘之机。反过来讲,中路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威慑力,这就让熟悉阿根廷战术的对手事先布置战术严防两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格兰主帅埃里克森制定的严防死守的策略(特别是在边路上),让阿根廷人找不到任何纵深突破的罅隙。一旦侧翼的进攻路线被完全卡死,索林和萨内蒂这两位边路魔术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从施展。
死打边路的阿根廷队,在对方回收密集防守时,既无法完成有质量的传中,又难以形成带球突破,只能一味地起高球。然而即使过顶球能传入,平均身高有限的阿根廷球员也只能勉强射门。过多人才叠加在边路,还导致了边路拥挤、中路单薄的怪现状,阿根廷队在前场连像样的远射和直接任意球机会都得不到,要想赢球当然很难。
贝尔萨领军的阿根廷队在世界杯前依仗纵横驰骋的速度和水银泄地的配合所赢得的尊敬,已经证明了边路魔术的神奇。然而在韩日世界杯上,信心膨胀的贝尔萨为了边路完全舍弃了中路,这就导致了整体的溃败。边路魔术的最大倡导者贝尔萨,用他一生中的最大败笔解释了两个问题:第一,边路魔术不能离开中路的牵制;第二,切不可把边路魔术程序化,死打边路意味着死路一条。
边路魔术的未来趋势
在一些足球名宿看来,作为坚定不移地贯彻边锋战术的荷兰国家队,反而是不合时宜的“落伍者”。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2006世界杯上,荷兰的边锋体系纯粹是依仗罗本和范佩西超强的个人能力来实施的,边后卫的助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边路战术的发展趋向是迅速集结,争取形成局部人数优势,那种边前卫只管进攻,边后卫只管防守的球队,在侧翼的攻守两端都会显得势单力孤。
边路魔术的缔造者卡洛斯、埃布埃等人进攻和防守功夫相当均衡,又有着超强的奔袭能力,这也就注定了他们是最符合未来边路战术潮流的球员。国际足联著名讲师克里特在描述未来边路奇袭的蓝图时表示:球队快速完成由守转攻,几名侧翼高手从边路轮番发动突袭,迫使对方后卫慌忙应对失去位置,这样就可以为中路攻击手创造出空间。现在的名帅都非常重视边路,根据相关统计,足球比赛中70%以上的进球都源于边路发起的进攻。
当今足坛流行的四后卫平行站位,再在中卫前设置双后腰屏障的打法,为边路魔术的演绎提供了基石。卡洛斯、卡福们可以坚决地插到前场攻击对手死穴,一旦对手伺机偷袭身后空当,双后腰或者中后卫中的一个可以抢先补位。不管球星的个人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在绿茵场上施展分身术,但时下最流行的防守体系,解决了边后卫的后顾之忧,这就促使他们的突袭更加肆无忌惮。
21世纪的足球越来越追求高对抗,强队之间的中路纠缠足以让人窒息,中路精美绝伦的渗透和一马平川的长驱直入愈加少见。无论是从避其锋芒的角度衡量,还是从开拓边路领域的层面考虑,或突破、或配合、或传中的边路进攻,都是必不可少的进攻手段。以往那种全靠一个边前卫机械式疯跑,然后将球传至的打法基本被淘汰了。
随着人们对传统边锋认知的颠覆,两三人在侧翼发起的闪电突袭会更有市场。边路魔术师届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在队友的配合下直插对手死穴。没有哪支球队会愚蠢到为了抵御侧翼的侵袭而将所有后防大将调集到一侧的地步,所以边路进攻永远不会受到防守方重兵围堵的危险。从这个角度来说,边后卫变身为边前卫,实际上是避免中路火并的最好杀招。
与其全力执行内切式的进攻,跟对手在中路进行无休止的消耗战,倒不如选择边路一针见血地衔枚疾走。洲际大赛中的胜败荣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边路是否攫取到了优势。2000年欧洲杯决赛,法国正是凭借两翼边后卫变身边前卫的打法,让意大利后卫顾此失彼筋疲力尽,并为后来皮雷替补登场后在边路制造杀机提供了先决条件。2006年世界杯决赛,意法两队再次狭路相逢,意大利两名边后卫赞布罗塔和格罗索在遏制与反遏制的边路对抗里未处下风,直接导致法国集中兵力于中路,从而在突进时处处受阻,最终饮恨于点球大战,与世界冠军擦肩而过。
由于双后腰战术越来越多地分担了边后卫助攻留下的身后空当,随着边路的奇袭逐渐成为最直接有效的进攻通道,单边锋突袭的打法,也演变成了侧翼的多人狂飙突进。在国际足坛大背景的影响下,边后卫“变身”边前卫的情况会大大增加,“边路魔术”的必要性,也会在不远的将来为世人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