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浪潮掘金云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浪潮掘金云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最早的IT公司迎接云计算的制胜武器将是组合拳。

一家做硬件起家的公司切入云计算领域,它如何延伸传统IT业务的优势,又将怎样搭建整个生态系统?

浪潮集团(下称浪潮)决定试一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这家45年前就进入IT行业的公司,于2010年了“云海In-Cloud战略”,全面向云计算方案供应商转型,并成为业内首家提出“行业云”发展策略的公司。

浪潮执行总裁袁谊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浪潮恰恰很懂应用,能够及时了解应用需求,为客户打造合适的行业云应用。”事实上,浪潮的软件实力绝不比硬件差,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中有两家(浪潮软件和浪潮国际)都是涉及软件业务的,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自主品牌软件产品排名上,浪潮位居榜首。

对于目前炙手可热的云计算产业,袁谊生提出应该把云计算当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来看待,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云计算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涉及到国计民生,所以我国应在核心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等安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他呼吁运营商、云计算厂商、互联网企业等能在国内建立一个云技术联盟或云产业联盟。

不过,相比国外厂商,国内厂商相对弱势,因此除了加强技术创新之外,国内厂商还要注重提升品牌认知度。浪潮未来做的事就是以产业链整合的形式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但是不会封闭。

政府应主导云计算

李强强:这几年,围绕云计算的争论少一些了。不像一两年前,好像跟洪水猛兽似的,好多人认为云计算要颠覆商业世界了,但也有人觉得这就是在忽悠。

袁谊生:经过这两三年,云计算产业应该说已经超越概念探讨甚至是炒作的阶段,开始进入务实推进和发展阶段,大家对这种趋势的发展没有什么质疑了。只是从模式来讲,不同领域的情况不同。

从现实情况来看,云计算应用和成长最快的领域还是在互联网业务。比如腾讯,它的云计算中心为互联网用户以及第三方企业提供云平台综合服务,这对云计算起着推动和带动作用。

李强强:不过,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从切入点上来说,有的主张行业云,像浪潮;有的主张私有云,先切入企业;也有的主张政务云,先切入公共服务。你怎么看?

袁谊生:我认为云计算真正要发展成一个产业,私有云是一种模式,但是往往大家谈云计算的时候会把云计算和虚拟化混了,认为在机房里面做的虚拟化就是云计算。我想大家对技术的理解上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实际上,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能按用户需求、能提供这种服务和收费的新模式。所以,私有云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要把云计算、IT资源,当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来看待。

云计算目前还处在推广认识的过程。政府是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政府的力量一定是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政府应该把资源全放在公共资源上,才会推动社会资源的发展。关键是政府愿不愿意把资源全部放在社会公共资源上来运行。

李强强:这就涉及到云安全,它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

袁谊生:政府可能会担心数据的安全性,而企业也可能有此担心,所以如果真把数据放到云上,政府一定会出台安全认证政策,加强对数据中心的认证,对云计算服务厂商资质的认证,就像对社会资源管理一样,不是谁都可以建水厂、建电厂。

李强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还是主张电子政务这方面的应用,它能起到标杆意义?

袁谊生:对,我们认为云计算产业要做大,政府不是云计算产业服务对象之一,政府将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强强:这有点像国产车,好多国内汽车企业如此呼吁;政府用进口车,国产车怎么推?

袁谊生:对,中国的消费习惯很多看政府的导向。如果政府取消进口车的使用,将给国产车带来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这跟云计算是一样。

最看重核心技术

李强强:在很多人看来,浪潮给人的印象还是一家硬件企业,那么现在要切入云计算领域,它怎样延伸硬件的优势,怎样搭建整个生态系统?

袁谊生:这可能是我们市场营销或者某些业务的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足的原因。大家认为我们是一个硬件公司,对我们不够了解。浪潮绝对是懂应用的,只有了解应用需求才能做行业云,才知道数据中心该怎么架构。为什么浪潮能发展好?恰恰是这种需求环境,包括融合环境,正好适合发挥出来我们软硬一体化的优势。

李强强:我们国内的服务商怎样去跟那些有很多积淀的国外企业竞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怎么考虑?

袁谊生:应该说,这还是与技术的发展有关。现在我们还谈不上打败,但是为了打败谁,我们一定是在自主创新、自主技术上有所突破。比如之前的天梭K1项目,其核心是高速互联技术,我们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人才,花了四年的时间,攻破这个技术,做出了自己的高速互联芯片。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有这种核心技术的不断积淀。从产业来讲,真正能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单靠组装或者模仿,企业较难长久。

经过这几年积累,浪潮有了技术积淀的实力。现在我们一年的专利能达到800~9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接近60%。我们也通过收购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厂德国奇梦达获得了存储器的核心技术,但是在CPU本身,我们还得用英特尔,这还需要很多的研发创新。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如果单靠浪潮自身的发展这很难,所以国家的支持也很重要,不应一味强调正版化,而应该要求用国产化的东西。我们希望通过自身技术能力的不断积淀,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撑、扶持,这样在未来能打败IBM。

合作而不是合并

李强强:从整个国际产业趋势来看的话,不说IBM、惠普这样庞大的集团,像Oracle、SAP也很明显往这方面来走,浪潮对垂直整合持一个什么样态度?

袁谊生:从产业层面来讲,垂直整合可能是必然的一种形态,或者会发生的状态。从浪潮自身来讲,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专注化策略,真正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浪潮也扩展了跨领域的业务,但更希望将IT做深做强。所以,我们对网络及其他终端产品上并没有进行更多介入。包括在手机方面,现在国内好多品牌的手机,不管CDMA还是GSM都是浪潮合作厂商,最早国家实行手机市场牌照是给浪潮的。我们手机营销都是交给他们去做,浪潮更多的是把移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融到IT方案里丰富应用。

但是,随着产业越来越多融合,横向联合是个趋势,而不是垂直整合。我们无意去收购一个中间件厂商,也无意去收购一个国内数据厂商,但希望能和他们结成一个联盟。我们的主机和他的数据库,和中间件厂大家互相来做。

李强强:浪潮的主张,其实是合作而不是说合并?

袁谊生:不是购并。大家可以在技术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一些合作,或者一些共享,这是产学研共享、专利共享。但是,从企业的购并上来讲,包括文化和管理的难度,也包括营销模式的变化,还不如把数据库、中间件都能各自做精,信息产业一定会更厉害,到那个程度再说购并,这是未来的事。我觉得购并不仅是解决技术互补上的问题,更多还是要解决整个体系,尤其是文化、管理上的问题。

李强强:但是浪潮其实是同意整个垂直整合大的方向?

袁谊生:对,有时候给用户提供服务是必须的,但是这个能力是不是完全都是你自己的,还是大家合伙组团提供服务,就是垂直整合,我想都可行。目前,从国内整个大环境来看,从企业管理的文化、水平来讲,中国也还没到那个程度。对于浪潮来说,购并这种方式可能会牵扯浪潮过多精力,现在还是希望能把核心技术这个基础做牢了,以后再考虑其他方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横向联合,大家共同联合,形成一个大的民族企业来共同服务客户。

智慧城市冷思考

李强强:现在提出来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不下几十家,甚至百十家都有,住建部刚刚公布了第一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这种一拥而上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浪潮是怎么看这种现象?

袁谊生:我觉得历来中国出来一种新的技术也好,或者一个新的产业模式、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也好,大家可能都愿意积极介入。就像云计算一样,一开始大家都说是云计算公司,如果不挂个云计算招牌,或许这个企业就不行。现在我感觉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样。

不过,我觉得大家都建设智慧城市也不一定是坏事,大家都建起来就容易把这个市场炒热了。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是IBM最早提出来的智慧地球,真正在中国落地并不容易。智慧城市需要更多人推动,让每一届的政府都认识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至少从这个层面来讲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

要避免走光伏、LED等产业过剩的路子,否则不但对企业自身,甚至对整个产业都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害。不过,大浪淘沙完了以后,可能仍然会留下一些运作比较好的企业。

李强强:忽悠也有忽悠的作用。

袁谊生:就跟咱们做广告,做品牌推广一样,有时候就得忽悠,忽悠多了,政府就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个趋势,都应该要建智慧城市,都去思考怎么来建设智慧城市,这样的话,我认为所有进来的企业都有功劳。

李强强:其实是一个教育市场的过程。

袁谊生:对,这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市场的启动和推动。但是真正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冷静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在真正实施智慧城市过程中,需要有顶层设计先行。制定统一的规范、统一的交换标准以后,政府再交给企业去做,换句话说,就是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先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入手,然后分步实施。

李强强:在整个智慧城市普及的过程中,浪潮更愿意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袁谊生:在分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在统一的规范下,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根据各自的专业发挥所长,比方说有的做网络,有的做运营商,有的做互联网,有的做终端等。所以,这就需要政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智慧城市应该找什么样的企业做牵头企业,大家要分工,大企业联合牵头制定一些规范,千万不能做成每一个都是各自为政,最后对智慧城市整个信息化发展投入上就不是一个好的途径了。

李强强:在智慧城市方面,浪潮其实是想做一个综合服务商,还是专业服务商?

袁谊生:对我们来讲有两方面,一是参与顶层的设计,二是希望提供两个平台供应:另一个是IT资源整合的平台,一个是应用融合的平台,这是我们的核心定位之一。平台上希望有更多的厂商来开发更多的应用为大家提供服务,为未来的互联互通打下基础。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现在是做地基和做整体楼的设计,做完地基之后,希望更多的厂商在此之上做业务,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