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性与现代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性与现代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从概念的界定入手,以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中间型社会为框架,对现代性现代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而获取现代性的过程,而以社会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产业化、文化的世俗化及现代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的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结晶。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的不可或缺。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性;资本主义

一、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性这个词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如果将历史区分为三大时期的话,现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纪之后的欧洲历史。这三大时期为:上古时代、中古时代与现代。现代也会特别用来指称1870年到1910年这段期间开始的一个时期,一直到现在。如果还要更特定的话,则是指1910年―1960年这段时期。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 ,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由此看来,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二、现代化的含义

从历史上来讲,现代化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但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国家,不论是英、美还是德、法,都不能算是现代化的典范了,于是一个具有广泛涵盖性的新的“现代化”概念逐渐形成,并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开始被广泛使用。但是“现代化”一词的确切含义究竞是什么?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公认的定义可言。这里就目前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加以归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第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除英国以外,都始于十九世纪,到本世纪中叶才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二十世纪;对第三世界的新兴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因此,用“工业化”这个标题来概括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已为经济史学界和社会史学界所广泛接受。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第三,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按照这种观点,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这种现代化理论不仅强调现代化是随着科学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社会变动方式,而且提出“现代性”与“传统”作为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对比的类型。“传统”是前现代社会的特征,而“现代性”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由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前者向后者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第四,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这类观点强调现代化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改变。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的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总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

以上四类看法,归纳得并不一定恰当,也很不全面,同时各类观点并非截然对立,其中有些观点实际上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文化、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则是社会文化的深度层面。

三、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区别

“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首先在于,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其次,现代性乃是现代化的结晶,是现代化过程与结果所形成的属性,而不断演变。

与哲学味道很浓的“现代性”不同,“现代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学概念。作为社会学概念,现代化与现代性一样,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其范围广泛而宏大,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心理于一体。换言之,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使旧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新的社会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产物”,但现代化则不仅是“产物”,同时更是“目的”和“过程”。作为“目的”的现代化,其宗旨在于追求和获取人们所需要的现代性,使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嬗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变迁。

国外学者布莱克曾经这样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这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现代化与现代性两概念之间的区别。现代化是动态性的“因”,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的“果”;由现代化的过程,产生了现代性的特征。不过,虽然这一说明点明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他的有关说明则是主要从“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的,而“现代性”概念的最深的层面,却是属于哲学的,属于哲学反思所把握的时代本质与精神。就这一意义来说,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表明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表明社会在这一文明变化过程中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以及社会在城市化、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大进步。“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把握“现代”应有 的时代意识与精神。

四、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联系

作为“过程”的现代化,就是获取现代性的过程,是用现代性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破坏和削弱旧的权威、摒弃和排除阻碍现代化实现的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而后经过阵痛和发展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可见,现代化就像一把发展的利刃,总是在不断地向着现代性挺进。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势态,但两者并非绝对对立,因为传统的东西有时会因吸收现代性的某些层面而发生裂变,并在裂变中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而获得再生,使传统性和现代性巧妙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中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互动。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相关性可以通过“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得到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是说明现代化或现代现象的一个十分有效且能引起人们持久关注的概念,资本主义概念的含义也很混杂,如韦伯的“资本主义”与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就有所不同,但其指述的意域则主要是指以资本运行机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人们不得不通过“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来扩大。“资本主义”的含义,从而把“资本主义”问题引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伦理背景。而“现代性”概念不同,其指述的意域比“资本主义”更宽泛得多,“资本主义”可能只是。“现代性” 的一个维度。因此。“现代性”概念在许多领域或问题背景下都可以取代。“资本主义”概念来针对现代社会进行意义更为深远的言述活动。“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远不及“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具有更广阔的论说空间。“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相关性,还在于前者对于后者具有一定的反思性。我以为这种内在的反思性对于现代化尤其重要。现代性以社会科学或人文关怀的方式审视或重估现代化的根据及其负面影响,分析或批判现代化滚滚车轮碾过的文明大道上人类的生存状况。舍勒指出,由西方文明造成的现代化进程迄今井没有给西方带来可靠增长的幸福。无论过去或是现在,中国、日本和印度没有欧洲文明都更为幸福。换句话说,假如没有被迫接受西方的现代化,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幸福状况还会延续更长时间。舍勒对于现代化与现代人的心态、痛苦或幸福感的关系的揭示,正是站在现代性立场上的一种反思。

目前,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当现代化成为举国上下、统一奋斗的政治目标或基本国策时,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评价现代化建设给落后的中国所带来的巨大进步以及种种福祉,同时也应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对于现代化建设尤其不可缺少,因为在中国,现代化的洪流已经掩盖了现代性问题,使现代性问题变得晦暗不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志扬对中国的担忧情真意切,值得记取:“现代化的路或许很快,现代性的路还远着呢。”

参考文献

[1] 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牡,2010.

[2]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志扬.缺席的权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张志扬.问题与思考[A].学术思想评论(第二辑)[A].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5]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精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

[6] 舍勒.量丰资本主义的主义未来[M].罗梯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7] 福柯.什么是启蒙?[A].汪辉译.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8.

[8]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识[M].赵旭末,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作者简介:管洁(1990.03- ),女,河南三门峡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体制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