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虚、痰、瘀论治中风后遗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虚、痰、瘀论治中风后遗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人发病半年或1年之后所遗留的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神志等方面的异常 [1]。笔者从虚、从痰、从瘀论治本病,疗效明显,现浅述如下。

关键词:虚 痰 瘀 论治 中风后遗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6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4-01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人发病半年或1年之后所遗留的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神志等方面的异常 [1]。据统计,中风后约有70%~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中风后遗症病机复杂,病程漫长,治疗难度很大,因而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中风后遗症期机体正气被耗,病情有实转虚,风火之象渐减,而痰瘀之象渐显,故虚、痰、瘀应成为后遗症期突出病理特点 [3]。笔者从虚、从痰、从瘀论治本病,疗效明显,现浅述如下。

1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探讨

1.1 虚证的形成机制。中风患者素为阴虚阳亢之体,常有肝肾精血不足。后遗症期因久病耗伤,失于调理,加之患者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故肝肾不足、阴血亏虚之象更为明显。患者长期服药,阻碍脾胃运化,气血化源不足,因而气血虚弱。或因病过分限制饮食,纳食减少,营养匮乏,造成气血亏虚。气血虚弱而致经脉失养,久则萎废不用。故《诸病源候论》曰:“风偏枯者,气血偏虚,久不瘥,邪气独留而成偏枯。”又有《景岳全书非风》篇说,“气血不至,不知痛痒”。

患者长期服用理气活血、祛风化痰等温燥药物,伤及阴血。使用脱水利尿等药物太过,造成机体水分津液丧失。病后身心烦恼,情志焦虑抑郁,睡眠不足,思虑太过,阴液暗耗。“阴主濡之”,阴血不足,津液亏虚,致经脉失养,则患者肢体拘挛瘦削。故《景岳全书.痉证篇》说:“阴虚血少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

中风后遗症期,久病损伤脾肾之阳,致阳气虚弱。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中阳不运,阳气不能达四末则肢痿不用。久居湿冷阴暗之室,日晒减少,而致阳弱阴盛。在治疗过程中,中药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加重阳气的损伤 [4]。“阳主温运”,阳虚则不能温运血脉,易致脉络痹阻,则肢体偏废不用。故《内经》曰:“阳者阴之根,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1.2 痰阻的形成机制。中风病后遗症期,久病脾虚,生痰较甚。病后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火热内盛灼津为痰。长期应用温燥药物伤及阴液,致虚火内生,炼液为痰。痰浊隧风窜犯经络,留驻日久,病愈久,则痰愈深。顽痰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是造成肢体瘫痪麻木的原因。因此,痰既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子,也是中风后遗症久治不愈的原因。故《丹溪心法》中说:“半身不遂,大率多痰。”据现代医学研究,痰症与现代医学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甚为吻合。患者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造成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不通,大脑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实为痰证的病理基础 [5]。

1.3 血瘀的形成机制。中风病后遗症期,机体元气损伤,阳衰气弱。气弱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致瘀;阳衰则机体失于温煦,寒凝血瘀。肢体久废不用,脉络失和,血行不畅,血运缓慢易于发生淤滞。患者痰浊久留脉络,致脉管狭窄,造成脉络滞涩不通加重瘀血。瘀阻脑络,导致脑神经功能受损久不能复,加重瘫痪症状 [6]。故《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

2 中风后遗症的辩治

2.1 治病求本、温阳益气养阴。中风病后遗症患者属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之体,应扶正固本。若伴有倦卧少动、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面浮肢肿、舌淡而胖、苔白而润、脉沉迟或虚无力,治疗宜温阳益气,可选用黄芪、桂枝、肉桂、干姜、人参、菟丝子等。《素问》说:“但扶真阳,则内外邪皆能治。”若伴有眩晕、头痛、耳鸣、口干、低热、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治疗宜益气养阴,药用党参、黄芪、太子参、枸杞、麦冬、石斛、黄柏、五味子、知母、龟板等。故《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正气不足,风邪久留,气血痹阻。治后遗症,宜益气血、通经络。”

2.2 辩证求因、搜风化痰通络。中风病后遗症患者肝风夹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痹阻脉络。若伴有头脑昏沉、头重如裹,肢体麻木、胸闷呕恶、脘痞纳呆、舌苔滑腻、脉弦滑等,治疗宜祛痰通络,可选用天麻、半夏、南星、瓜蒌、远志、菖蒲、全蝎、蜈蚣等。故《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中指出,中风恢复期治疗,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

2.3 抓住要领、活血化瘀除痹。中风病后遗症患者气虚血瘀、脉络痹阻,是发病的关键。若伴有头部阵发性刺痛,面色黧黑或紫绀,全身或局部青紫发红,肢体肿胀,麻木刺痛,唇甲青紫,舌暗紫,或见紫斑、紫点,脉象细涩等,治疗宜活血化瘀,可选用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牛膝、赤芍、地龙、水蛭等。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现代临床上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后遗症是涉及多个脏腑和经络病症,易产生兼症与变症,不同体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临床应重视扶正、祛痰、化瘀三大治疗法则的综合运用。临症治疗应特别注意患者体质和临床征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必要时应加用安神定志、清热熄风、平肝疏肝等治疗方法,还要配合西医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促进脑细胞修复的药物治疗。同时兼顾患者脾胃运化功能,防止损伤胃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重视针灸、理疗、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

3 结语

中风后遗症属中风病程的中后期阶段,已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不可逆损害和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病情恢复极慢,治疗需长期坚持。纵观中风后遗症的发展,虚、痰、瘀是最主要的病机,正虚是本,痰阻血瘀是标,三者贯穿整个病程的始终。只要抓住这个本质,任何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也是有据可循。根据病情,从“虚”“痰”“瘀”这三点立法辨证施治,灵活应用,多措并举,可执繁为简,事半功倍,缩短疗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中风病诊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1996,19(1):53-56

[2] 王茂斌,励建安,李建军,等,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3-394

[3] 孙西庆,温阳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痉挛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23(2):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