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八旬老伯修路扫路17年 让利己利人并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八旬老伯修路扫路17年 让利己利人并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建连江有位老人,前后花6年时间修路,如今年近八十岁,还在当义务保洁员,每天扫1200多米。这位老人名叫张依伯。每天上午6点。张依伯扛着大竹扫把就出门了。“1200多米。904级台阶。”依伯已经记不清儿女的岁数,却对这条路如数家珍。福州连江上坪村这条普通的山路。是依伯花了6年时间,带着大伙一起修起来的。从此村里人有了个散步健身的好去处,而他也成了山路的义务保洁员,一扫就是17年。张依伯说:“我快80岁了,每天爬上爬下,连气都不喘。一年最多感冒一次,医生开的药,吃一次就扔了。没事还不如去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多了。”张依伯早年在村里g算个人物。1955年,国家修鹰厦铁路,依伯被编入青年突击队,当了队长,在南平光泽干了整整一年。1996年,张依伯当上村里老人会会长,就开始琢磨起村背后这座山头。张依伯最早的想法是把山头搞成公园,先把破土路改成石阶路。他最先瞄上的是村后那块十几米高的大石头,拿出3000多元“私房钱”。硬是在这块大石头上凿出一条107米的石径。

咱们的“保心安路”修好了吗?

当眼见、所遇、耳闻越来越多的老人时,我们知道老龄社会已然来临。人在步入老龄或正式退休之后,应该怎么活着?我想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地位的人含有不尽相同的设计乃至期许。8旬老汉张依伯60年前修铁路、当青年突击队队长,退休后依然修路——修山路;修完路又扫路——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洁,反正是要跟随“路”结一辈子的缘,而这路不是他一个人走的路。这才是关键。

修好路是为了别人好走路。刹他,无疑是这一善行的必然结果。然而,我更加欣喜地看到,张依伯老汉是以一种欢愉、享受的心情吃着苦、受着累,且他的话有理有据、朴实直白,不像是被拔高、被包装过的——他说“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果不其然,他自己就是临床证据,还不断地向人显摆:“我快80岁了,每天爬上爬下,连气都不喘。一年最多感冒一次,医生开的药,吃一次就扔了。没事还不如去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多了。”可见,利己,也是初衷和结果之一。由此我马上想到各级医院拥挤不堪的“花白”队伍,有的确乎不是什么大痛,只因报销这一点动力,便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地挤车、排队、开药

遇上道德感差的大夫,看一年的病都不见得听到几句像回事的话,更别说排队看病时再遇上加塞儿、偷钱包、恶语相向的,何苦来哉!

路修好了,还不消停消停,干吗又拎个扫把去当清洁工?可以参加各种名目的打折旅游团嘛,或上个舞蹈班培训班、书画大学,或走亲访友来把卫生麻将,或街坊四邻唠唠张家长李家短,或驻足街头骂物价骂天气……这都是人之常情。儿女们也劝他:“干吗做得这么辛苦?”而张老汉说得实在:“这么辛苦修的一条路,每天干干净净的,看着也舒坦。”

好一个“舒坦”!这又是利己的同时,利了他人、利了社会、利了国家。其实,做好事不必无私无畏,不必惊无动地,细水长流、利己利他,才是要义。张依伯用了6年时间,分三段,修了一条1200多米的石阶山路,当然后来还有其他老与,三段路分别叫“延年路”、“益寿路”和“保心安路”,前面两个名字好理解,最后一个路名在我看来却别有深意,他是修路工出身,“保心安路”也许就是他给这个世界和这个职业的最后一份答卷。于是,我不嫌多余地想到:我们从不同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咱们的“保心安路”修好了吗?再引申开来,我们这些后辈、晚辈、小字辈,又将何时修筑自己的“保心安路”?

夯石

老有所为的长寿秘诀

80岁了你能干些什么,你想干些什么?大多数这个年龄的老人可能已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着子孙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可是闲不住的八旬老人张依伯还带着村里的老伙计合状出资修路、扫路。正如他们为修的路起的名字,“益寿路”、“延年路”,尽管老人已经快80了,却身体依然很好,每天爬山,一年都不吃一次药。看着依伯的晚年生活,无疑是忙碌的,但对于现在越来越被重视的长寿、养生话题,老人告诉了大家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刚闲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养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发现,年轻时身体好并不表示能有质量高的老年,常听现在退休在家的老人抱怨,老两口在家很寂寞,吃饱了等天黑,生活索然无味。所以退休在家的人身体经常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也许是“待铸了”,作为儿女都希望老人晚年能有个清闲的生活,殊不知太清闲并不适用每位老人,很多长寿老人都表示,闲不住是他们的长寿秘诀,即便不像依伯那样修路、扫路,每天都有个事做,心里有点寄托,总比在家看电视,盼着孩子下班回家吃饭更好,即便是老年生活也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看着老年大学里的老学生,公园里打太极练舞蹈的白发老人,天安门广场捡拾垃圾的老奶奶,谁说老年的生活不丰富多彩?

董岩

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

鲁迅在其《故乡》里的一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引用,但走路的人多,却绝少听到有人说道路也需要清扫维护。似乎我们都认为清洁路面是清洁工的事,道路维护是养路工的事,至于他们能否忙得过来,那我们就顾不了这么多了。得来以上这番感悟,我要感谢《八旬老伯张依伯带头修路义务保洁,一条山路扫17年》这则新闻。

这则新闻之所以吸引我,无外乎新闻中包舍的一些数字关键词,例如“八旬老伯”、“扫17年”、“每天扫1200多米”等等。尤其是“八旬”二字,让我感慨良多。这个岁数的人,蛮可以悠哉地坐在摇椅上对别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完全无需再劳动腿脚,更无需扫路修路。但这位八旬老伯张依伯却给我们做出了另一种榜样。

毁路的人不一定对道路无情,但养路修路的人绝对与道路有情有缘。1955年,国家修鹰厦铁路,张依伯被编入青年突击队,当了队长,在南平光泽干了整整一年。1996年,张依伯当上村里老人会会长,就拿出3000多元“私房钱”,硬是在村背后这座山头上凿出一条107米的石径。张依伯从此对“修路”上了癌,他常说:“我快80岁了,每天爬上爬下,连气都不喘。一年最多感冒一次,医生开的药,吃一次就扔了。没事还不如去爬山扫地,比吃药管用多了。”

印象里,这些年听到看到很多像张依伯这样的事迹,例如眉山八旬老人卫廷玉21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义务修路、护路、扫路。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他说:一来让村民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二来也锻炼了身体,我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再例如延安市烟洞沟山的82岁退休老工人高锦明修路、护路、扫路,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老高憨厚地芫说,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咱自个儿辛苦点,大家不就方便了嘛!

还例如四川沐川县耄耋老人义务扫路千公里,天天如此,就连大年三十也没休息。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他说:“主要是为了感恩嘛。政府花钱为我们修路,我只是为大家扫一下而已,不算什么。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活一天扫一天,遮还可以锻炼身体

呢。”此外我听说过贵州8旬退林干部刘故向义务修路建桥种花扫街,他用乐观的态度,实干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他说:趁我身体还好,多做贡献。等到身体不行时,再想动就晚喽。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不再列举,有心人自会留意。但相信不是所有有心人都能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如此痴迷于修路、扫路的多数都是老人,那么年轻人在哪呢?

邢大军

好心境炫出“年龄色彩”

世间万物都是有颜色的,没想到八旬老伯带头修的1200多米的石阶路路名也带有浓重的“年龄色彩”——三段路分别叫“延年路”、“益寿路”和“保心安路”。“幸福也是一种心情”!老人给路都潦上“颜色”了,等于是给心情涂上了“颜色”,更说明老伯的心境与幸福对等。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看到最后,石光荣退下来后,竟也热衷于在自己的小院里种菜,扦插栽种,锄草施肥,修剪浇灌,乐此不疲,还主动地向别人送出自己辛勤培育的瓜果。他的子女们并没有埋怨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去受那份苦、遭那个累。老人的那种幸福感,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把握与心灵的感受!这么来说,年龄不应该是衡量人年老的唯一标尺。年龄只是个符号,心态在起很大的作用。很多人进入老年后,退出了剧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劳苦,从此可以去开发往日无法发展的技能和本领,实现蛰伏的心愿,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便能得到老年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老人就体会到了退休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前不久笔者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位70岁的老教授张悦仁在农村种起了地,随后他又养起了猪,又办了个机械厂,规模也越来越大……像这样的老人真是楷模。他们虽年届古稀,仍自信不减、精神乐观、心灵大度,不为名声所累,虚名所感;不再为小小宠辱得失计较,伤肝蚀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能忍则安。只求一分安定的超脱,完全的自我。同时,由于客观和生理条件的原因,各种欲望都在逐渐减退和消失。一旦心目中有目标,他们就会执著地去追求,终会成就一番好事。

冰野

读张依伯老人事迹有感

照一般说法,人过六十,就算是进入老龄了。进入老龄,悲观一点的人会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乐观一点的人则会说:“莫遭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有一种说法,我非常赞成,那就是不管“老龄”叫“老龄”,而叫“乐龄”。

其实人这一辈子,还真就是唯有退休之后,才最有自得其乐的资本,首先是时间充裕,其次是也没什么事好操心了,至少是肩上的担子不再像以前那么重了。那么,什么才叫自得其乐呢,这就要看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了。有的人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有的人喜欢含饴弄孙,有的人喜欢唱唱歌、跳跳舞,有的人喜欢打打牌、下下棋……当然,也有像张依伯老人这样喜欢修修路、扫扫地的——说实在的,开始我还以为,有张老伯这种爱好的人,比较风毛麟角,后来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发现与张老伯爱好相同的人还是蛮多的。比如:与张老伯同岁,家住咱们北京门头淘的王振明老人,也是用了7年时间,修了一条有700多级台阶的山道;今年81岁,家住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洪庙村二组的卫廷玉老人,也是二十几年义务修路、护路和扫路;今年82岁,家住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的刘故向老人,也是二十几年义务修路、建桥、种花和扫街……仅80岁往上,坚持义务修路、护路10年以上,可以搜到的就有百人之多。

而最让我感觉有意思的是:这些老人几乎都不觉得自己这是在努力学雷锋,而只把做这些事当成是他们晚年的一乐,或又说是他们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因此,当我们在说这些老人思想、品行如何高尚——不是说我们不该那样说——的同时,可能我们对这件事的理解还真的是有些偏颇了。也许,我们更该乐见的,不应该是这些老人发挥了多少余热,而应该是他们是否能够开开心心、自得其乐地安度晚年。

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