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破女性求职过程中的性别壁垒,从建立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女J生学课程设置、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等各方面努力,解决女幽觅业危机。

关键词:和谐社会;就业难;先进性别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54-02

近年来,受高等院校大幅度扩招、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矛盾激化以及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当女大学生被推入市场就业时,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分化,女学生较男学生更多地集中在低工资、低技术和非常规性的就业领域,如服(服务业)、私(个体私营或三资企业)、小(规模小)企业。如果把妇女集中在这样的服务业中,就会阻碍妇女才能的发挥,会潜伏着一些新的妇女发展问题,影响社会和谐。

一、女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中所谓的“和谐”,是广义的和谐,涵盖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涵盖两性之间的和谐。在以往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我们大力提倡的是男女平等,破除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当今,在构建和谐的社会的洪流中,这种平等则泛化成为一种动态的平等,更具人性化的平等。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要取得和男子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关键在于要拥有获得独立经济收入的途径。因而妇女就业是妇女获得经济独立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是我国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妇女实现自我解放和进步的根本途径。”在新形势下,女性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讲。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女性对社会的贡献,除了与男性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之外,还可以发挥性别优势。弥补某些男性无法实现的由于性别差异所造成的欠缺。高知女性对于培养青年一代,即国家的未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女性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尽管该法明确规定不得对女性就业进行歧视,然而,职场上对女性就业的歧视依然存在。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工作后,特别是处于婚育年龄的女性,会因为怀孕、生育影响工作,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性别壁垒成为女大学生求职中的首要障碍,让很多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女大学生失去参加面试展示自我平等竞争的机会。

1,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学科专业选择来看,女性就业仍处在劣势地位

尽管解放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传统观念以及学校和社会上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使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从全国范围来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偏低,由低到高依次递减,很大一部分女性接受的是成人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而所选择的专业也多局限在人文社科类。这说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尽管已经在向传统意义上的“男性领域”拓展,但是进展有限,女性在学科选择上依然主要局限在“女性范畴”。与普通女性相比,女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要宽广一些,出现了女编辑、女记者、女律师等专门人才,但主要就业领域仍然是教师和医务人员。教育体系强化了这种性别角色结构。有学者指出经济上最基本的要求不是工作权利或同工同酬――这是改革者的两大传统要求――而是同等工作权利本身。当前,妇女从事非技术、无创造性的服务性工作,这可视为其家庭角色的“外延”。

2,从女性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和困境来看,“性别歧视”问题亟待解决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客观因素与社会根源。女性本身生理条件的制约、传统观念以及社会角色的冲突都是很难在短期扭转的因素。有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共有大学毕业生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签约率明显低于男生8个百分点。此外,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也很难落实到位。女性就业的社会歧视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些单位为了拒绝招收女毕业生,甚至还搬出了“女毕业生心眼小、肚量小,爱搬弄是非,影响工作团结”、“头发长见识短”等荒唐理由。还有一些单位不要水平要“花瓶”,在选择用人的时候不重能力,反而把容貌、身高、三围等作为录用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考虑。这都使得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招聘席前望而却步、求职无门。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妇女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给女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多元选择,强化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商品经济观念,提高了自我意识和自身价值,使妇女的自身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变,但另一方面也给妇女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现代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的性别分工,甚至还能扩大两性的差别。有一些学者认为,妇女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已经明显下降。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性别分化出现,女性的“性别职业”兴起,女性职业结构相对下沉;女性失业严重,转业困难;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强化,把岗位留给男人的说法不绝于耳,妇女角色冲突越来越大;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女性多数被挤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女性劳动力群体内部的分化;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还存在着;劳动力的竞争使部分妇女回到生存起点上,妇女成为制度改革的牺牲品;妇女日益被商品化,说明妇女的身体作为性商品被剥夺的现实;女工权益被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出现滑落;城市贫困妇女阶层出现等等:在农村两性职业分化后的等级结构中存在“男高女低”现象。此外,在参政、教育、健康、家庭等领域,妇女的权利和地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框架和性别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被强化。

3,女性就业后的生存状态凸现劣势地位

女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之后,很多企业以女性“增加了企业成本”为由,对女性提出很多附加条件,有时甚至在招聘女生之初,就提出了有关就业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不许结婚、不许生育、或者“既不许结婚、也不许生育”等的不合理条款,如有违背,就会遭遇解雇的危机。使女生在就业后的生存状态处于劣势地位。体力的劣势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足以说明妇女处于社会底层的原因。妇女所从事的那些工作根本谈不上是“事业”,这些工作如果不是工厂里最低贱的,就是给白领阶层做辅的工作(诸如秘书)――辅助男性的角色,这些工作往往带有“感情”色彩的内容,例如“服务性”工作。帕森斯指出:“在职业组织内部,她们相当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的妻子――母亲的角色”。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促进女性就业的对策

1,建立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

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建立,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认

识,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培养青少年对性别议题的关心、敏感度,教授有关两性平等、互相尊重的知识。教育活动应特别关注女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为其提供44&N自我与社会的科学视角,增强自我意识,---并辅之以积极主动的训练措施。非性别歧视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未来平等意识的养成极其有益。在家庭教育中,淡化成人世界固有的性别框架,使每一个儿童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在国家整体上对女性社会价值的充分认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影响全社会的性别价值取向,性别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使女性的优秀形象深入人心,构建起健康积极的性别文化,这才能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的国策,化解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有效解决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

2,女性学课程设置必须与教育体制接轨

女性学课程设置必须与当下教育体制接轨,与教育改革同步,并积极参与改革,在自己的“校园”中寻到“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资源,挑战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范式。过去我们的课程太过注重男性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忽视和排斥女性的经验和情感,使女人和女人的世界成为课程中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充斥着男性霸权。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这种拒斥女性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性感体验的课程,只会导致两性发展不平等。我们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尝试单独开设女性就业的选修课程。如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法学习、女性就业心理(自我认知)、优秀女性作典型交流、增强女性学的专业知识。使女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重构就业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化消极被动地等待用人单位的招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创造就业机会,用自信的品格和优秀的学识迎接社会的选择。

3,积极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的挑战

积极培养和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典型,激励女大学生勇敢地面对歧视和挫折,战胜自身的弱点,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的挑战。加强学生潜能的开发。同时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及心理训练,不断提高她们认识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协调的能力、忍受和自我安慰的能力,使她们在就业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能积极的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积极自我安慰,坚持到底。

4,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用人观念,正确对待女性承担的人类再生产的神圣使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自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保证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在社会中给她们创造出一个良好、宽松、公平、健康的生活、学习、生产、再生产环境,使之在与男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及缓解就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