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现状及动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现状及动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了新会计准则体系。这套准则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会计体系与国际准则达到较好的协调。文章在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促进国际协调的动因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协调 现状 动因

会计准则制定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财政部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其他得到广泛认可的准则的规定,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这套会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状

1、引入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准则体系从原来重点关注工商企业,后扩展到其他新行业、新领域和新业务。而这些新行业、新领域和新业务中,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需求。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大胆而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规范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中首次了有关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4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为涉及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规范。这4项具体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但非金融企业所涉及的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也与其具有一致性。这4项准则解决了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的问题,并规定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不计入损益,而是计入权益,待真正出售时再转入当期损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由原来的表外披露改为表内确认,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损益。

3、修订17项企业会计准则

新准则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过程。如: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单项资产无法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现金流入,企业应当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计算可收回金额,确认减值损失;债务重组准则中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所有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统一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不允许采用权益结合法;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等。这些规定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

4、新增22项具体企业会计准则

原会计准则已无法满足我国会计环境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因此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另增加22项新的具体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等。这些准则的规范较为明确,为我国会计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动因

1、跨国公司经营效率要求的推动

影响我国会计制度的经济因素的变化速度较快,如众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我国企业在贸易、投资方面走向国际等。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化和变化速度的加快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根本动力。截至2004年10月底,全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0479个,合同外资金额10621.2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52.51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在国外寻找投资机会。截至2003年7月底,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中方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除了在海外设厂,跨国并购也是我国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手段。在企业跨国经营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保证跨国经营效率的问题也在逐渐突出。但会计标准差异的存在,增加了公司内部报表折算和合并处理费用等信息处理成本,显然这不利于跨国公司内部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这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率。而统一的内部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有利于跨国公司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有利于维持公司经营的高效率。可见,为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对经营效率的推动作用,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2、国际性组织机构和我国财政部的推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自成立以来,就为建立和发展国际会计标准、推动会计标准国际协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IASB主卫・泰迪先生多次表示希望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并于2004年11月专程率两名理事来华倾听我国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促进这一趋同的进展。另外,一些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机构也纷纷发表声明希望各国企业、银行都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维护国际竞争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我国作为这些国际性组织和机构的成员,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以促进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就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协调的参照对象而言,财政部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和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冯淑萍,2004)。由此可见,国际性组织机构和我国财政部的推动,能够保证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快速有效推行。

3、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国际协调的难度相对较小

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问题的正式研究,自此学者们开始从“原则”、“准则”、“标准”、“规范”等抽象概念的争论转向对具体内容的探讨。直至1992年,国内大量相关文献几乎都是翻译介绍国外会计准则,尤其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这也是1992年出台的基本会计准则“非常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等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概念框架”(冯淑萍,2003)的一个原因。2001年1月1日,我国执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此次会计改革的力度相当大,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刘玉廷,2001)。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后,除了少数项目从中国国情出发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同外,在会计一般原则、短期投资期末计价、收入确认原则、借款费用处理原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似或一致。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从起步上就已经是借鉴了国际经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引进最先进的会计规范体系和会计技术,可以直接减少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难度。

(注:本文得到湖南理工学院2007年院级课题“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经验评价”资助,课题编号为2007Y013)

【参考文献】

[1] 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J].会计研究,2003(12).

[2] 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4(1).

[3]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沪深AB股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