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控指数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控指数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内部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扮演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何让企业内控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和谐分配,是接下来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期,由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迪博公司)、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主办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3会暨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领导以及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各企业等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内控创造价值”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内控指数反映出哪些问题

这是迪博公司连续第三次对外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该指数源于2010年财政部立项、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批准的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是一套综合反映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的量化指数体系。

根据此次迪博公司的内控指数,在2012年,沪、深交易所2469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22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高达90.04%,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2219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有效,占比99.82%;而剩下的4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无效,分别为:长春经开、万福生科、海联讯、北大荒。同时,在2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503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占比22.63%。其中,424家公司披露了具体的内部控制缺陷内容。经归纳总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频发的领域为:发展战略、对子公司的管控、控股股东、财务报表核算、信息披露和关联交易。

此外,在246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50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60.92%。其中,内部控制审计结论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1479家,占比98.34%;非标准无保留意见25家,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21家,占比1.40%;否定意见4家,占比0.27%。

在1504家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697家单独披露的内控审计费用总额为3.36亿元,平均每家48.22万元。其中,规范的内控审计报告审计费用均值较高,为48.61万元。

迪博公司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给公司的股东带来更高收益,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然而,内控指数所反映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证监会会计部副主任李筱强指出,从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执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上市公司方面,个别公司在内控的设计、评价方面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相当一部分公司在如何将内控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有机结合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在信息披露方面,内控评价报告的披露格式不统一造成信息可比性差,在内控评价范围、缺陷认定标准等方面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还有待加强;三是在内控审计方面,部分审计意见的准确性、恰当性存在问题,审计师对于内控缺陷的认定和披露,以及与公司内控评价结论的相互衔接和协调还有待提高;四是在内控执行监管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内控的技术标准以提高操作性,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监管规程,加强监管协作,统一监管标准。

如何“走得更远”

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看来,内部控制不仅涉及面广,内容宽泛,而且与其他专业管理交叉面多,既有宏观层面的内容,也有业务层面的内容;既要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独立的保障性作用,又要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内控部门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现阶段,做好内部控制提升工作,关键是要消除短板、突破企业内控瓶颈。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好。”秦荣生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时仍受制于外部监管的强制要求,缺乏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动性,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形式相似而实质相距甚远,企业内控对公司长期发展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对公司价值提升贡献不大。

秦荣生还指出,在很多企业中,内部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责定位目前并没有理顺,并且日益流露出内部控制部门在企业中被边缘化的倾向。有些企业的业务部门对内部控制职能有误解,认为有了风险控制部门,有没有内部控制部门都没有关系;还有的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沟通交流不够,导致内部控制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难以融合,内部控制工作无处下手。

在秦荣生看来,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没有赋予内部控制职能部门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有搞清楚内部控制部门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内部控制职能仅仅定位于建体系、作分析、写报告,而没有与现有业务流程相融合。

胡为民认为,想要改变企业对于内控部门的这种本质误解,需要首先从公司高管层面入手。一是在管理层次上由执行层面提升到决策层面;二是在管理模式上由一个部门管理转变为所有单位齐抓共管;三是在管理技术上由以定性为主扩大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四是在管理方法上由人工控制转变为制度流程控制及信息系统控制为主。

除此之外,企业风险的评估与管控,也是一个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成效如何的主要因素。

根据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要求,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涵盖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列示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的前“十大”风险。然而,2012年,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总共仅披露了749项风险,且其中114项未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从侧面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风险评估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重大风险评估出来,怎么预防、监控以及进行动态地管理是一个较大难题。很多企业的重大风险应对措施都是常规性的管理改善,并没有很好地针对风险的特点而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简单说,就是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往往达不到事前控制的目标。

秦荣生认为,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和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流程梳理为基础,以关键控制活动为重点,以重大风险报告、预警与应急机制为支撑,结合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促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只有这样,企业在价值创造上才可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