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爱育爱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爱育爱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一名应届师专毕业生到本地一所颇有名望的中学应聘,应聘者如云。在笔试时,他遇到这样一道题:你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余的应聘者都在奋笔疾书,尽全力诠释,而他却只在试卷上写下一个大大的“爱”字,结果他被录取了。任何一种版本的《教育学》都能对“教育”作多种界定、诠释,无一例外的是,在每一个白纸黑字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中,概念的凸现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期待中的感动却是那样的稀缺。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序中写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虽然这些话说在1924年,距今已八十多年,但仍不失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讲,教育是引人向善的。教师是实现这一使命的使者。但教师要担当这一使命,必须要有爱,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以爱育爱。

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当前关于师爱,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为什么“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爱的回报?现实的师生关系中,为什么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认为是爱学生的,学生却不大认同。林崇德教授在其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中写出一组数据,颇令人深思,某直辖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回答“是”;然而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

教育本身在原则上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问题在于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严”为一种技术手段,简单地照搬硬套,不分情境、对象的变化造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严”方法:动不动就批评,因为我爱你;讽刺挖苦,因为我爱你;错题罚你抄100遍,因为我爱你,如此之“严”,已然与爱的本义相去甚远。而这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下实行“严”的教育,教师自己何尝不对此种之“爱”产生过困惑,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也表明,日渐凸显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师生关系的紧张,教师难于感受到教育教学乐趣,体验不到为师者应该得到的尊重,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了。”“我这样做都是为孩子们好,他们怎么不领情呢?”以上悬殊的调查数字道出了老师们的无奈。

看来,我们需要反思,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什么是教师应有之爱?

教育名家任小艾说,对学生要有爱的能力,什么是爱的能力呢?那就是让你爱的人爱你!我们有90%的教师“爱”着学生,可只有10%的学生体会到了这“爱”!我们的教师是多么迫切需要提高爱的意识和能力啊!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读陶行知和陈鹤琴,读霍懋征和孙维刚,读魏书生、李镇西和任小艾。在他们身上读出师爱的本源,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期待与宽容。

尊重与理解,是对学生不同生命特质的成长方式理解与认同。学生在他个性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肯定、对自己判断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学生心理最需要的是鼓励与尊重,最讨厌的是干涉与责罚。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即是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兴趣爱好、情感愿望、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全国模范教师霍懋征老师在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上说出了令人感动的话语,“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也爱。对待特殊的孩子,要给予特殊的爱……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事小学教师工作60年,我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四个“从没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对师爱具体、生动的描述,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期待的最好诠释。

期待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充满爱意的激励。一位语文老师把学生交上的作文作了评阅,虽然很多同学的作文整篇文理不通,老师还是能发现每篇文章的“闪光点”,他在这几个闪光点下划上红线,并把它们粘贴在班里的宣传栏上,让这些提起作文就头疼的孩子获得了做作文的第一次成功的快乐,学会了做作文的方法,那就是按老师划红线的方向去写、去表达,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中小学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里,都有所谓的“差生”这样的群体。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不同,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生”是难免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教师用宽容的心态、真诚的期待、主动的帮助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的确,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那样的脆弱,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有可能让孩子丢弃自尊,失去自信,或重拾自尊,重建自信,这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真爱,真爱是能够让人有智慧的,当你没有任何私心地爱你的学生时,教育的智慧将喷涌而出,转化为教师高超的教育技巧和艺术。教师的幸福,就是在自身教育智慧的生长中,在尊重、理解、期待中感受学生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