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街区的再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街区的再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新太仓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在尊重历史建筑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保护策略,以新老要素并置的手法展现历史街区在时间上的演变,从而实质性的建立起一个有生命的,而又随着时代的变化生生不息的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尊重:生命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101-04

1 缘起

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Jone Jacobs)通过对20个美国城市的调查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广大民众总是大规模旧域改造计划的牺牲者。”刘易斯-芒福德也说过:“城市设计不单单是规划一个城市或是一个街区,更应该做的是为人们设计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并不仅是注重其新的外表或形式,我们更关注的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对其物质空间的改善,使得广大居民受益,同时使得城市中已衰败的传统街区能够重新获得活力。

2 历史沿革和现状概况

新太仓位于北京市老城内的东北部,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至新太仓胡同,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至东四十三条,占地面积为17.76hm2,它属于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部分。

新太仓是一块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地段,元朝建新大都后,专门在大都及其周围建造了大量的仓库。以保证京城各种物资的贮存和有效供应。大都“太仓”就是专门贮藏供给统治者享用的日常生活品的仓库。至明朝,“正统十年五月,以在京居贤、崇教二坊草厂筑仓收粮” (《明英宗实录》),在居贤坊建的粮仓即是位于南居贤的“新太仓”,仍地处元大都“太仓”所在地。清代,由于居民的增加,仓区逐渐被居民自发性修建的住房占据,原新太仓北门和南门通道被穿通,乾隆时称为新太仓胡同,并在原新太仓区域内形成了不规则的曲折多弯的胡同形态。1949年后,该地区已演变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混合型城市街区,居民大多是城市平民。1976年唐山地震后。独门独户的四合院逐步演变成多户聚居的大杂院。新太仓街区的现状以居住为主,兼有商业、教育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历经历史演变的新太仓,传统的独户四合院已由数户甚至十几户家庭合住,由于当地居民经年搭建的简陋棚屋逐渐占满了原有的院落空间,传统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形态已消失或支离破碎,街区肌理也模糊不清,许多建筑业年久失修已沦为危房,雨季时院内积水和房屋漏水现象日渐严重,许多房屋濒临倒塌。通过调研统计,新太仓有218个院落平均每百平方米的居住人数超过十人,这占了该地区总院落比例的一半以上。极其密集的建筑密度、昏暗杂乱的空间、狭窄的甬道、露天的灶台、的电线……经过岁月的沧桑,这里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过高的密度致使建筑的采光、通风极差,大杂院内视线及噪音干扰很大,并存在着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各种基础设施极为低下,住户不但没有集中供暖设施,而且在整个街区也仅有几个卫生条件极差的公共厕所。伴随着人性空间不可抑制的丧失,该地区呈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和认同感的缺失。面对如此富有的历史沧桑,又如此衰败的地区,我们在自问怎么办?

3 问题与对策

推倒重建?原样保存?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修缮使之更新,获得再生融人现代生活?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在新太仓街区哪些是需要保护的?哪些又是需要更新的?困惑之际,为我们指点迷津的是1987年的《华盛顿》,对于历史地区保护原则和目标的第2条指出: “应该予以保护的价值是城市的历史特色以及形象地表现着那个特色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的总体,尤其是:a由街道网和地块划分决定的城市形式;b城市的建造房子的部分、空地和绿地之间的关系:c由结构、体积、风格、尺度、材料、色彩和装饰所决定的建筑物的形式和面貌(内部和外部):d城市与它的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的关系e城市在历史中形成的功能使命。”本着这个原则思路,我们明确了新太仓地区保护及更新改造的内容。

3.1整体保护城市肌理

新太仓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洗刷,沉积了一种独特的城市记忆,它保留在城市肌理中。虽然现在这些肌理已模糊不清,但是“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生活的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在许多历史古城中,完整地保存城市肌理能够将几个世纪城镇发展中最稳定的部分和延续的特性保留下来。因此,我们确定在规划设计中采取整体保护的原则来保护新太仓的城市肌理。

3.2全面保护胡同空间

新太仓的胡同空间是街区居民公共生活的载体,其传统的历史格局和完整的空间形态形成了街区特色,它仍然保持着一种大致水平延展的棋盘网络状的胡同街巷布局并构成了街区空间架构, “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文化的温床”,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代价值。此外,胡同两边建筑物高低错落,天际线起伏生动,每幢门楼的特征加上宅旁树木的点缀,使得胡同空间极为丰富生动,这些遗产理所当然是我们所要完整保留下来的。

3.3保护重点文物、挂牌保护单位、重点院落与古树

院落是街区传统肌理及传统社会网络的依托。新太仓乃至整个北京旧城,城市的生长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传统院落为单元,通过院和落之间灵活有机的承接转合、环环相扣,形成了稳定平和而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传统院落不但是北京旧城建筑空间模式的重要表现,更是旧城的城市空间生长、进而形成街巷脉络的最基本要素,对形成旧城的格局形态和空间肌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作为城市生长基本单元的传统院落空间是新太仓街区保护的又一关键。其次,新太仓街区内有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如梁启越故居以及许多挂牌的保护单位和古树木,这些文物和自然遗产毫无疑问也是我们的保护重点。

3.4更新改造大杂院

虽然院落式居住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院子的存在使得人、天、地有了一个对话的空间,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四合院蜕变成“大杂院”之后,密不透风的大杂院已失去了人居住的起码条件,必须对“大杂院”进行彻底的更新改造,在更新改造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还原传统院落及建筑风貌。

3.5疏通街巷胡同,更新市政设施

新太仓街区与北京其他历史街区一样,该街区有些小胡同、半截胡同和断头路与城市交通及消防、市政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必须加以疏通改造。同时,对于现状极为低下的市政设施进行全面改造,这也是旧城更新的关键所在。

4 探索保护与更新的适宜途径

如何才能既疏通街巷胡同、更新破败的危房,改善基础设施,又能在尊重并延续街区传

统城市肌理的同时激发地区活力,保存当地文化?这也是当前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过程中大家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4.1细致调研

首先我们对新太仓的每条胡同、每个院落进行细致的实地踏勘记录,在此基础上,运用“图底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形态结构进行分析整体,梳理并辨析它的城市肌理:小尺度的院落和由院落组合生成的棋盘式的道路骨架、结构清晰蜿蜒的胡同。接着,我们在维护原有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确定每一个院落边界并编号,特别强调以原有院落及建筑边界为基准,规划拆除侵占街巷的违章建筑和各类临时构筑物,在疏导交通的同时,恢复传统街区的原始肌理、恢复其历史记忆和场所感。我们对街巷的保护是建立在对城市空间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希望在保护其肌理结构的同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文脉承续。

4.2谨慎组织空间

1)街巷胡同的梳理更新与街道开敞空间的建构

新太仓街区现有街巷宽度除了少数在4m以下,其余的基本上能满足住户出行和消防安全要求的宽度。为此我们在保护规划中通过空间梳理,尽量消除尽端式通道和死角,加强其区域的可达性,使得整块基地的交通由原来的单线或尽端式交通结构,优化为网状的交通结构。这样既可以维护街区原有街道的空间特色又无须通过大量拓宽道路的宽度和增加道路的数量即可满通消防的需要,维持了街区的城市结构及其道路格局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各区域内局部拓宽,增加空间节点,强化空间的节奏性缩放,结合古树现状、院落单位划分图护和景观节点打造了一些小尺度的开敞空间――结点式小广场。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增加了空间层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留有了丰富的交往空间,使该街区充满了生命力。

2)分类保护与更新、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

院落与建筑保护方案的实施不是外科手术式的大规模开发,而是根据房屋的归属产权以院落为基本单位,合理划分地块,进行小规模微循环、分阶段、分片的循序渐进式改造。正如PcrezdeArce在《城市的转化和渐进的建筑》中指出的那样: “城市的兴建过程中,渐进的形式转化可以保存历史及空间的延续性和场所感。”,

根据新太仓现状院落和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将院落分为五种类型进行保护修缮:A、文物保护单位:B、区级挂牌保护的院落;C、基本格局较好,建筑风貌符台保护区要求的院落:D、院落基本格局尚可辨识,但主体建筑损坏严重者:E、失去院落形态者。

对于明确保护和院落布局较好的院落,根据现有建筑的轮廓确认院落的原本边界,按照院落的历史格局进行修缮,给予完整的保留,以保存其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忆。同时,建筑内部配备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保护修缮后的传统四合院可以进行买卖或功能转型。这部分院落的目标群体是社会较高收入阶层。以及在旧城内寻找办公或经营场所的小型公司。通过传统四合院的产权私有化使得历史建筑在使用中不断得到保护和修缮。

对院落布局尚可辨识,但主体建筑损坏严重者,对主体机构进行维护修缮,实在不能修缮的建筑,拆除并代替插入一些新建筑。更新的建筑应自觉地顺其肌理和空间尺度。用插入方式以新置旧,进行有机更新。这些院落可以面向中产阶层。对于在新太仓中占有一半数量失去院落形态者,我们在保持传统院落格局的开间、进深以及空间尺度的前提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探索一种一家一院的当代院落模式。既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又使新构建的院落模式符合传统街区的肌理和空间形态。新院落中的建筑可以适当向地下发展或增加层数,以提高该区的容积率。在这样的院落中,无法追求物质环境的严格不变,尤其是室内和院落内部空间,需要根据需要而有所变动。只要能够保证沿街外立面等承载着较多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和原汁原昧,就不会影响到整个街区的风貌和外部环境。正如诺伯格・舒尔兹所认为的“尊重场所精神不只是抄袭旧有模式或形式,将场所冻结,而是要找出场所精神的内涵,加以继承,把这种内涵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用新的方式加以阐释”。这类院落主要面向从大杂院中疏散出来的原住居民,从而减少强制外迁居民的现象,避免大规模外迁人口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新太仓地处市中心区,保护修缮后的新太仓如果不能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导致建筑单位造价过高,其结果是更新后的街区中较低收入的原著居民将被排除出去。取而代之的将是城市新贵。这将会导致场所失落、记忆丧失、文脉真空现象,致使传统街区亲和的邻里关系彻底破裂。因此,如何能够既改善环境与居住质量,适当提高容积率,又能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获得传统独院式的居住方式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传统建筑与传统院落模式有明显的同构关系。参照《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则》,我们对所有建筑进行分类编号和登录: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不同类别的建筑采用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手段,以实现历史和现代的有机拼贴。

4.3建构场所精神

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R・w・Emerson)曾经讲过“城市靠记忆而存在”。正因为历史街区中和谐的归属感,源于其稳定、独特的城市记忆,保留住新太仓街区的历史记忆也就能重获该场所的精神。城市记忆可以依附在物质要素如上文提到的城市肌理、街道、建筑,也可以承继在非物质性要素之上。此外,我们注重原有街区环境意象与生活内涵的延续,保存原有的空间氛围和居民的同质性,强调该地区的地方标识性。在设计进行的同时进行民俗普查,逐一记录新太仓地区的民俗,这些民俗记录了发生在新太仓的历史故事,通过事件延续新太仓的文化源流。

4.4改善服务和基础设施

为了改善新太仓的基础设施,我们引进了日本研制的市政设备,这些设备特地为历史街区狭窄的街巷而设计,在满足市政三通的同时无需拓宽街巷原有的宽度,使保护设计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2005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一2020年》修编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因此我们将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所在的传统四台院给予严格的修缮后再利用为梁启超博物馆,这样不仅能使历史建筑获得再生,并且能够通过新太仓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遗产给该区以及城市中心区带来极大的活力。

5结语:城市记忆在延续

“历史结束之日,记忆开始之时……”。在这里,胡同还是胡同人茶余饭后唠嗑的场所,还是孩子玩耍的天堂,你甚至可以在某一砖墙找到自己儿时恶作剧时刻下的对同伴的戏语,现代人在这样的场所情景中可以最真切地获得一种文化与地域的归属感。孩子,年轻人,老人,每天都在胡同里留下欢声笑语,历史在不断的推进,胡同和院落中的集体记忆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