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语言的约定俗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语言的约定俗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名”“实”关系的探讨和论争古已有之,荀子的“约定俗成”之说是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名实之辩”的一个圆满总结。文章主要讨论了约定俗成理论的内涵和约定俗成的过程。笔者认为约定俗成的过程正是“名”与“实”的结合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关键词】约定俗成;意识焦点;语音形式

历史上的东方和西方,对“名”“实”关系都有过探讨和论争。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对这一问题就展开过深入的讨论。在西方,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也从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名”与“实”的关系,讨论中形成了“名”与“实”的关系是自然的和“名”与“实”的关系是习惯规定的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相比于古希腊哲学家讨论的结果并没有形成一统的看法,甚至连仲裁人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的情况,荀子的“约定俗成”之说是对“名”与“实”的关系所作的精辟论断,同时也是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名实之辩”的一个圆满总结。

一、约定俗成理论的内涵

“约定俗成”一词最早出现于荀子的《正名篇》,荀子认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意思是名字和事物的本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对于某一约定事物,当所有社会成员普遍接受某一约定的名称之后,如果有人用别的名称来支撑这一事物,则被认为“异于约”,“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约定俗成”不但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同时也涉及到了语言符号的两种重要属性:任意性和强制性。“约定俗成”理论包含着深刻的语言学思想,因此,他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树立了一座丰碑,一直被认为是语言界的“尚方宝剑”,被奉为语言研究的经典和圭臬。

对于这一理论,需要明确两点:第一,“名”“实”关系是在人的内部世界中约定俗成的。第二,在语言产生之初,“名”“实”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在语言成熟的状态下,“名”“实”关系的理据性则更强一些。

二、约定俗成的过程

“名”与“实”虽然来自于外部的客观世界,但他们只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中。“名”与“实”的本质并不是“名称”和“客观事物”,而是“名称”与“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在内部世界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将二者联系起来。

同外部运动变化的客观世界一样,人的内部世界也在时刻发生运动变化。内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通过意识焦点的游走来实现的。在人的内部世界中,存在一个意识焦点,它就像是一个手电筒,被它照亮的就是人正在思索关注的内容,没有被它照亮的就是大脑所忽视的内容。意识焦点的游走有三种方式:第一,意识焦点会被外部世界所牵引,外部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意识焦点的游走会受到人的感受的影响。如果感受到相同的外部事物,意识焦点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流变方向。所以在同一社团中,其成员的意识焦点会向同一方向流变。第二,意识焦点会受到思考对象的影响。人的大脑中有明确的思考对象,有明确的意识内容,那么,它便会影响意识焦点的游走。第三,漫意识状态,或者称为布朗运动状态。人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大脑中也没有明确的意识内容,这时候意识焦点的游走是散漫的,无目的的。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生存的相互依赖型。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为了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迫切。所谓的交流与沟通就是人类通过特定的物质手段将自身意识焦点所指向的意识内容外化,从而在对方的内部世界中唤起相同或相近的意识内容。而意识内容外化的手段有很多,如表情、动作、声音、手势、身势、图画等。虽然有时声音这一外化手段在表达炽热感情时并不占绝对优势,比如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在表达相互间的爱慕时,牵手、拥抱有时比声音的表达效果要好得多,但总体来说,声音具有其他外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声音携带的信息量大,适用的交际范围广,使用时不用依靠其他的凭借,正是由于声音这一外化手段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所以名实关系中选取的是声音的外化形式。

那么在最初状态下,“名”与“实”是如何结合的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某一社团在共同的劳动状态下,面对相同的外部事物,会产生大致相同的意识内容。在这一情景中,社团中的一个成员会发出一种声音,来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这种来自外界的声音刺激,被其他成员通过听觉器官感受到就会改变他们的意识焦点的游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成员的意识焦点都聚集到相同的外部事物中,他们感受到的听觉刺激会和大脑中的意识内容相重合,“名”与“实”的关系便确定下来了,这便是“约定”的过程。以后随着这种约定关系的确定,渐渐脱离了具体的劳动环境,而在人的观念中就可以虚拟这一劳动环境而就实现“名”与“实”的结合。因为最初发声的劳动成员发声时具有随意性,那么约定俗成的任意性便从此而来。

以上的这种状态,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发声的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发出的声音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比如最初时,面对现在“猫”这种动物,甲发出的是mao这个音,乙发出的是gou这个音,丙发出的是lang这个音,这便面临着对这几种语音形象进行筛选,使其统一为一种语音形象。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必须要经济简明,而且多种语音形象只会加重人们的记忆负担,并且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在于语音形式接受范围的大小。其次是语音形式的简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经济简明才更便于交际功能的发挥。最后是权威的作用。可以假设,当mao和gou两种语音形式不相上下,胜负难分时,可以由社团首领拍板定下。语言的比较与选择在当下语言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应用的普及,网络语言特别流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体”。比如今年比较流行的“甄体”、“元芳体”,还有之前的“淘宝体”,相比于其他两种流行一时便销声匿迹,淘宝体的影响更广,尤其是在广大年轻女性中间。这是因为淘宝体的接受范围广,因为每天运用淘宝购物的人不计其数,造就了其长盛不衰的情况。还有就是淘宝体的应用范围更广,不用具体称呼,只用“亲”,“亲”的流行,不仅仅是个称谓的改变,还是个有趣的社会学课题。亲、宝贝等都是私密化倾向的词语,现在堂而皇之地进入公共领域。从词语的角度推测,陌生人之间希望通过称谓的变更,表现内心的真诚,扫除沟通障碍。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比较与筛选,使一种语音形式可以战胜其他语音形式。其实这种比较与筛选是在多次交际中反复选择的结果。

多种语音形式的产生,体现了原始人思维水平的提高。语音形式的筛选与比较,依赖于原始人的思维水平,并且也会促进其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这种比较与筛选的过程,正是“名”与“实”的结合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宝育.论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结合[J].唐都学刊,2004(1).

[2]许国璋.论语言和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宋颖桃.试论“约定俗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