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古建水紫陶 百年窑火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古建水紫陶 百年窑火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陶瓷艺术是熠熠闪光的一颗明珠,被人们称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历史上飘舞的精灵。在中国云南边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在遗址的发掘里,让人们从极富灵性的陶瓷碎片中,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华的文化遗韵。其实,要追溯建水紫陶的历史,不啻千年以上。建水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艺人,执著地坚守着、传承着陶瓷文化。他们师承传统,勇于创新,在陶瓷工艺上注入毕生的才情学养,开创出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为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年70岁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绍康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也许,艺术大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沉默、专注和感性,他们点石成金,却无意张扬,他们创造了中国的文明史,却无意在历史长卷上留名,他们虽然多少带有一点悲剧的诗意,却比我们惯称的一些艺术家还要伟大。

陈绍康先生认为,制作陶器不应该受到材料的限制,只要创意新、有意境、装饰好,都能成其为有价值的艺术品。为此,他过去一段时间曾经潜心于白陶的研发,在白陶上搞“淡艳”装饰,使作品气韵生动,层次分明,具有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效果。他所设计的红、紫、黑、黄、白等紫陶作品中,造型新奇、风格独特,形神兼备,达到了一种新奇古美的艺术境界。

建水紫陶器的烧制过程,是一种火的艺术,也是一个神秘变化的过程,陶器在不断地氧化和还原中产生奇异的变化,个中包括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比如说,同样的配方、同样制作的坯子、同样的火候、同样的烧制时间,生产出来产品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有时好好的东西大都烧坏了,有时产品的色彩会产生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紫红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或图案。一次,陈绍康在一个紫陶笔筒上雕刻镶嵌’清风四起’四个字,待烧制磨光后,笔筒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纹路和图案,观之犹如缕缕清风徐来,宛若浑然天成,真是奇巧卓绝,令人惊叹不已。窑变后的建水紫陶,像漂浮的云彩一样神秘诱人而又捉摸不定。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建水紫陶大师,一次次点燃窑火,梦想着神秘的窑变,但希望一次次破灭。不管窑变有无,点火就有希望,这就是制作陶器的魅力,建水碗窑村的紫陶大师们为了明天的希望,年复一年地将这种独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一种产品,还是建水人引以自豪的一种文化啊。窑变是靠偶然的因素获得,偶然性的东西可遇不可求,陈绍康大师以泥为乐、以陶铭志,追求的并不是这些偶然性的东西,而是一种高雅的紫陶文化。他说:“建水紫陶工艺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其根和魂是民族文化,如果我们有了众多的有民族文化品位的紫陶制品,就能给桑梓故土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紫陶作为云南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发掘、整理、创新,这就是我罄尽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作为联合国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绍康先生正是建水紫陶工艺当今的“领军人物”之一。经过50多年水火剥蚀的陈绍康先生,已经能由古陶碎片流溢出来的气息中阅读出人事的沧桑,从短简残篇的制作工艺中对儒雅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在寂兮静邃的工作室里点化更加精美的紫陶艺术。出于对文明的守望、文化的传承,年逾古稀的陈绍康先生仍然未尝稍怠,在技术上仍然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传承建水古城千年窑火文化这条血脉造血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