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在于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将这一先进教育理念全面引进学科课程。为此,我们要搞好大课程教学观下的专题研究,善于利用各学科特点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广大地区开展起来。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石之上,以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一经问世,就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同时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也给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且拓开了一条无比宽广的道路。

笔者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为了将它所蕴含的学习方式带入到中学的常规教学中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因此,若要整合成功就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必须进一步地向学科教学中渗透,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目前在部分省市的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相关的试题。这标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能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谈一些体会。

数学研究性学习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在原来数学教学中,许多同学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数学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同学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同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从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开展数学课题研究,自觉地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更加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我们提出的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即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也称探究性学习),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上可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有以下明显特征:

1.自主性。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2.合作性。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的问题及要求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所提高,因而,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变得更为必需、普遍和重要。

3.实践性。有调查显示,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75%是亲身经历获得的。研究性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在经历中感悟、理解和自主建构。

4.开放性。教者不对研究过程做太多的人为“设定”,而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允许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多种策略假设,甚至在研究时走一些“弯路”,对研究视角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的表达等均要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有展示学习者个性和发挥才智的足够空间。

5.创造性。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这种“创造”,并非指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而是学生在学习中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相对自身而言前所未有的知识技能,获得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态度与精神,并使自己在终身学习中成为敢质疑、勤思考、善发现的适应新世纪发展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中学生对社会的回报将是无法估量的。当然,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还是个新兴事物,对它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这毕竟是我们向前迈进的第一步,许多问题我们都是边实践边探索,但我们有责任把最科学的教育奉献给自己的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