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要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把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重视培养大学生体育学科能力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实用的体育课类型和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71-001

一、前言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民族的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人才。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树立改革的观念,寻找改革的突破点。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了解目前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体育改革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

二、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高校体育的地位得到加强,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比较活跃;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较重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中,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培养体育意识、能力并重;小型多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与竞赛相当活跃。以上这些,是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高校体育中仍然存在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一面。

三、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策

1.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素质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三是摄取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结合起来,树立终身体育观。四是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为主,以家庭和社会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本着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理顺体育教学目标。在具体要求上,既要有共性目标,又要有个性目标,既要有定性目标,又要有量化目标,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并使这个目标体系有较强的操作性。

2.把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仍令人忧虑。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m 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如何将健康教育贯穿在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之中,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既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新世纪高校体育卫生工作者应努力探索的新课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正在带动学校体育卫生观念与功能的转变。

3.重视培养大学生体育学科能力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的素质水平,实际上是他的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中寻求最佳的知识结构,实现最佳的能力结构,是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近些年国外对大学生基础学力的要求和评价有了重大变化,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态度提到第一重要的地位,把知识、技能、理解退后到末位。在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之前,必须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为前提。这种基础学力观的排列顺序是同教学流程相吻合的。即首先必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开思考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练习、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到认识和理解。

4.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实用的体育课类型和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代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此,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与中小学雷同,挫伤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千校一纲的僵化局面,允许各个高校结合各校实际,对教学内容有较大自由的选择。为此,高校在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加大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的培养,从而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学校应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全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建立课外锻炼及其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把传统项目与季节性项目比赛结合起来,把定期举办的运动会、体育节与小型多样及单项分散的比赛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各类俱乐部、协会或校学生会、班级体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和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教育,2001(6)

[2]吴世煌.运动塑造健全社会人[N]中国教育报,1997-01-23(1)

[3]方延民.实施大学生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