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住宅的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住宅的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微住宅是一种经济、高质、便捷、可变、紧凑、却具备生活基本功能,且建筑面积较小的精致住宅,可以是单体的,也可以是复合的群体形式,倡导着简约自然生活理念。

关键词:微住宅,集约,高效,经济

1引言

当今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集约化显得尤其重要,导致了微住宅的产生。微住宅,作为微建筑的一种具体形式。微住宅是一种经济、高质、便捷、可变、紧凑、却具备生活基本功能,且建筑面积较小的精致户型住宅,可以是单体的,也可以是一种由很多单体组合而成的群体形式。在城市高密度、高房价的今天,住宅设计强调的是功能的增量。微住宅的设计与研究当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

2微住宅产生缘由

2.1高密度的城市空间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越演越剧烈,世界各城市经历着空间扩张与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及土地的集约利用,人们生活在高密度的都市困境中,面临着拥挤、制约、紧张、压力,土地的超荷载使用,资源穷尽开发与空间相互争夺等问题。然而这已经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对应这样的超常问题时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高密度空间具有“几乎接近极限”的特点,它的力量来自于对人与物的极度压缩,在这种力量的冲击下,空间的结构和类型都呈现出极致情况下的非常形式,从而导致了微住宅的产生。

2.2膨胀的消费主义

在这个消费主义日益膨胀的时代,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点。房价一直是民生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高人口密度的社会,微住宅理念的产生也是房地产市场的一种需求。如今高企的房价,若按以往的观念想要住的舒适安逸就必须是大房子的话,一般中产阶级也变得难以承受。如果是微住宅,面积小,总价相对低,那样更多的人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子的需求减小,房价会下跌,住房问题的解决也就将变得容易。

2.3人居环境的保护

环保意识的增强是微住宅产生的另一个动力源。大房子消耗过多资源,排放过多的废气废物,对环境破坏严重。微住宅对生态的良性影响超出了房子本身,既提高了居住的密度,符合土地集约的要求,又缩短了交通时间,节省交通能源。中国近年城市发展,是建立在拆迁的基础上。低收入阶层被迫迁往远郊,导致长距离通勤加大交通压力。通过微住宅的模式,可以逐渐在市中心的高端区建设袖珍型经济适用房,把需要在城里工作的人留在城里,对于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微住宅的国内外实践

3.1日本“超紧凑型”住宅

日本的土地价格已上涨到天文数字,微住宅设计已经成为日本住宅设计的主流思想。

日本“微住宅”起源于战后伊始,面积在40—90m2左右。现在住宅构思基本是nLDK型,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要素,以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卧室。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与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促使其大量生产与普及推广。

日本住宅的户型平面多为瘦长型,总面宽小,三室户为8m左右,而进深相对较大,11m—13m左右(不含阳台和走廊),户型面积较小,三室户面积为80m2左右(不计阳台、外廊等公共面积)。对自然采光通风要求不高的卫生间、厨房、贮藏室等放在中间暗的地方,采用水平式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而将客厅、卧室等布置在靠外墙一侧。

3.2 香港的“公屋”

香港住宅建设除了往高层发展以外,户型设计上也是往“微住宅”的方向发展。6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占整个房产市场的72%以上。香港小户型主要集中在其公营房屋里,即公屋。目前居住公屋人口大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与规划设计几乎是围绕着公屋建设展开的。

香港公屋起源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殖民时期。在建筑单体形态上,以点式高层为主。如康和式公屋,拥有标准化、模数化的特点,在建造中可以大量使用预制构件,有两居室套型(使用面积46 m2)和三居室套型(使用面积60m2),所有的三居室套型都设附属主卧室的卫生间。在套型布局上,空间动、静分区,功能合理配置。

3.3万科极小住宅

万科的创新产品15平方米的极小住宅,则是通过对日本和香港等超小城市公寓的研究思考而作出的实践。在室内面积仅有15平方米的房间里,床、卫生间、橱柜、书桌、衣柜一应俱全。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将极小户型的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其中难实现的功能,将通过生活配套设施弥补,例如配建公共洗衣房、食堂等能集中服务的空间。

极小户型内装采用装配式的施工组织方式,几乎所有的装修材料都在工厂预制好,现场只需要进行安装工作,有利于建筑环保。由于空间有限,为保证居住舒适度和合理的室内活动空间,家具家电及装修材料都需特别订制和专项研发,促进新技术研发。

4微住宅发展模式研究

4.1功能重迭模糊化

微住宅的思考方式应与中低密度的空间完全不同。中低密度空间形式可将功能和活动细分,而在微住宅中人的活动呈现出重迭与“拥挤”化的倾向。因此,需要有全新的空间形式来适应人的需求。

在高密度的室内空间中各种功能往往被压迫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譬如在高密度住宅中就餐,娱乐和会客的功能往往被压缩在一个“起居”的空间中完成,无法如低密度住宅般的细分和逐个强化。因而对空间上的线性排列对日常的功能活动进行重组,同时亦将以往房间与房间之间的严格功能区分加以模糊,将每一个房间的最终“定性”权留给居住者而非建筑师,显示了对高密度空间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4.2空间的可变性

可变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单体“微住宅”内部空间的可变,,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空间,保留需要的,舍弃无用的。

另一方面的可变也指单体与单体之间的可变。“微住宅”的未来应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拆装,通过巧妙的部件设计实现这可变性,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减少成本,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使用者可按各自的需要组合单体空间,然后再组合在一起。单体组合的自由度很高,使空间更好的得到利用。高自由度带来了更高的可变化性,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而自由组合。

4.3人性化的实现

如何实现微住宅人性化是今后重要的考虑课题,不能单从面积上下结论,而要看其是否满足居住使用者的居住要求。

微住宅在空间实践设计时,以“空间效益化、生活舒适化”为原则提高整体居住水平。房间的门窗的位置应适当,有利于家具的布置,厨房、卫生间比例合适,尽量少出现虽有面积却无法利用的现象。讲求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舒适性要求微型住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日照。讲求空间的高效性,实现高密度下的人性化。

5结语

在城市人口密集,房价飞涨的今天,如何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开发微型住宅也是一种现实的发展模式。目前微住宅研究与开发正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人们的日益思考,微住宅将日趋成熟,今后必将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选择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英)卢斯•斯拉维德(RuthSlavid)著,吕玉婵译 《微建筑》,金城出版社

2 张为平,《异性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东南大学出版社

3 周燕珉等,《住宅精细化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