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性别意识与女性科学家创造性认知风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性别意识与女性科学家创造性认知风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回顾了女性地位与性别意识的关系,分析了女科学家在认知风格上与男科学家的差异不仅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更受到性别意识的影响,女性科学家独特的认知风格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不被男科学家所接受。

关键词:女科学家 认知风格 性别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92-01

美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不仅有高低的差别,更本质的差异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和风格表现出来。认知风格是在认知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最具个体差异性的人格特质,创造性认知风格是创造性人格结构的支柱。女科学家的创造性认知风格与男科学家的认知风格有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既与生理特征有关,更与性别意识有关。

1 女性意识与女性地位的历史回顾

首先,远在文明之前的古代社会,性别意识是十分明显的,女性身处有限的第二性地位,是卑微低下的代表。社会的公共空间领域和学术领域,是不允许女性出现的。

其次,现代文明的出现,使创造世界的二性之一的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产生于19世纪末的“女性主义”一词被用来描述谋取性别平等权利和去除性别歧视的信念。要求“平等”的声音出现在各个领域。

再次,20世纪下半叶的女性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应该对社会结构产生革命性的改造。女性主义则变成了“差异研究”,女性研究也被“性别研究”所取代。而这种差异是指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这种差异的尊重。

女性的地位经历了从性别歧视―“男女平等”―承认差异的平等。

2 科学家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

但是,并没有研究证明两性之间存在着智力水平的根本差异,只有认知风格的差别。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格测量研究所的R.赫尔森曾对富有创造性的男、女数学家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创造性女数学家对符号有浓厚兴趣,个性更内向、独立和无拘无束。与之相比,创造性男性数学家认为自己自信、积极进取、雄心勃勃、影响环境、智力平衡及完好;在工作风格上,女数学家完全对自己负责,无意识的和意识的过程都卷入创造性工作中,并注重开发内在的东西,不注重支配周围的环境。[1]

脑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由于男女性左右脑功能特化或单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有可能在解题方式上各有所长。也就是说,男性可能更适于或纯左脑型的数理推理或纯右脑型的视-空性解题任务,女性则可能适于更右脑功能化的重情感体验和感知技巧性的任务。不过,这也仅仅是从脑生理差异来看,实际上,因性别差异影响到发挥创造性的更重要原因还是在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方面。

美国女遗传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麦克林托克,曾指出其科学成就的关键就在于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女性特点,以及这一特点难以为大多数男性科学家所理解,而使其创造性成就几十年后才得到科学界的公认。麦克林托克的传记作者、美国女生物数学教授E.F.凯勒,则曾以其女性主义立场而认为,这一情况的根源则在于近代科学以来的科学主流在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上的“男性本质”,致使科学研究中的女性特点、甚至女性科学家本身,往往会受到科学界的某种歧视。凯勒在该传记的前言中指出:“我在写这个故事时,一直试图了解创造力与其得到确认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这个团体的和另一个团体的科学见解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构成了麦克林托克的故事,而且一般来说,也构成了科学研究戏剧的基础。”[2]

3 性别意识对女性科学家认知风格的影响

女性科学家及其科学创造,的确有可能受到某种岐视,这也是我们这里讨论所谓“性别意识”的意义,它所主要涉及的便是所谓性别意识对于女性创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问题。

首先,性别意识无疑给女性科学家带来更大的压力,因而她们在人格特征上,一般也更自信和更具坚韧性。R.赫尔森对男、女数学家所作的研究发现,虽然有创造性的女数学家在当研究生时的表现与男数学家十分相似,但在职业生涯中更多人没有稳定的地位,绝大多数已婚,半数已有子女。赫尔森认为:“创造性女数学家重内心体验的、易动感情的和优柔寡断的研究风格,战略性地适应了她们从事相对孤独研究(客观存在经常被家庭主妇和母亲职责所干忧)的生活环境。”[1]

其次,性别意识使女性科学家在人格特征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男性气质或男女双性气质。例如,在她们的研究中,多有女性式的情感智慧的介入,又具有非常男性化的如极强的独立性等特征。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格测量研究所巴伦的研究也曾指出,从对男、女科学家的不同研究中,所看到的是“男女双性化”气质倾向与创造力的高相关性。当然,这还表明富于创造性的男性科学家,同样往往具有一定的女性气质或男女双性气质。

再次,女性科学家在得到社会承认之前或其后,由于社会上不同态度的影响,性别意识也会在其人格特征上有所反映。如我国学者夏德元认为,“马太效应”在科技女性中具有放大和强化的作用。在她们尚未得到社会承认时,她们已经受到“剥夺前的剥夺”或“原始剥夺”;而得到社会承认或已成名的女性,在社会给她们的荣誉补偿中,又往往大于男性。然而,无论是剥夺还是补偿的过分,原因都因为她们是女性。[3]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E.埃里克斯认为,男女的“真正平等仅仅只能意味着独特的创造能力”。他还说:“在妇女的特殊创造力中有某些东西,它在等待着澄清她与男人气概的关系,以便在那些重要的人类事务中负担起她的那一份领导责任。”[4]

总之,从性别意识角度来看,在社会团体中,女性什么时候不再以男性特点来换取对其创造的承认,女性创造力也才能得到常态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R.S.阿尔伯特,主编.天才与卓越人物―创造力的出色成就的社会心理学[M].方展画,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33-435.

[2] 伊夫林・凯勒,著.情有独钟[M].赵台安,等.译.三联书店,1987:8-9.

[3] 夏德元.论科技女性中“马太效应”的放大和强化现象[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41-45.

[4] 马文驹,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