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胃黏膜颗粒改变与萎缩性胃炎及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方法: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颗粒样改变。结果:胃颗粒样改变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颗粒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结果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颗粒样改变的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

关键词 颗粒样改变;胃炎;感染特征

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改变有红斑、糜烂或隆起糜烂、血管显露及表面不规则改变。为了研究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我们对120例胃窦黏膜成颗粒样改变的患者进行了胃黏膜活检,做了病理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2004年9月~2006年7月,因上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内镜中心做检查的患者共2730例,男1230例,女1500例,年龄13~82岁。平均48.2岁。除以下情况:(1)疣状胃炎;(2)胃多发息肉;(3)胃大部切除;(4)胃溃疡和胃癌患者;(5)半年内服用过抗生素,铋济,质子泵抑制剂。

1.2 主要试剂;快速尿素酶试剂,购自福建三强公司。

1.3 检测方法:指定有经验的内镜医师2人完成内镜检查,常规内镜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后仔细观察胃窦、胃体黏膜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弥漫较均匀的颗粒样改变,如有则先在胃黏膜颗粒样改变区域活检1块做快速尿素酶测定,再在此区域活检2块做病理及嗜银染色:尿素酶和嗜银染色均阳性者判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两者均阴性者判定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 结果

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结果:120例患者的胃窦黏膜呈颗粒样改变,男41例,女79例。阳性率占4.3%(120/2730),120例病人中,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111例,占4.0%(111/2730),尿素酶和组织嗜银染色均阳性80例。通过颗粒样改变诊断Hp感染的特异性为95%。阳性预测值为90.6%。

2.2 病理结果在120例胃黏膜颗粒样变病理结果中,活动性胃炎80例,占67%,萎缩性胃炎28例,占23%,慢性胃炎10例,占8%,肠上皮化生2例,占2%。

3 讨论

内镜下胃黏膜呈颗粒样改变是慢性胃炎的一种黏膜形态表现,是因为胃小凹上皮过度增生,肠化腺增生明显时,胃黏膜可不薄呈粗糙颗粒样外观,过去称之为萎缩过形成,近年已被很多学者重视。悉尼胃炎分类提到黏膜细小颗粒,把它列入红斑渗出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我国慢性胃炎井冈山分类把胃粘膜颗粒状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之一。实际工作中。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萎缩相关性很差。说明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征性改变,尤其早期萎缩性胃炎,黏膜不薄,血管无显露,难以判断。

本研究显示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有密切关系。Hp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病理性改变。文献报道Hp感染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可以认为Hp是引起胃黏膜颗粒样改变的主要原因,胃黏膜均匀颗粒样改变也可作为内镜直视下判断Hp感染的内镜下表现,但大多数(90.6%)Hp感染患者胃镜检查未见胃黏膜颗粒样改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