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院校协作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院校协作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质量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院校协作模式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在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院校协作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英语学科教师和首师大附属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共建的实践进行梳理,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院校协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88-03

一、研究背景与起因

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质量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但对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现在还采用终结式培训方式,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培训效果也难以监测和评价。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阶段终结性的,必须是教师终身的、自主的、实践的、反思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要根植于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以学校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院校协作是一种有极大生命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品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球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院校协作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特别是高师院校的教育院系与中小学校之间建构正式、平等的合作关系,在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大学教育学者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使其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上,聚焦到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探索非常少见。本研究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院校协作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英语学科教师和首师大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英语学科教师合作共建的实践进行梳理,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首师大初教院和附小英语学科院校协作的实践探索

(一)走进课堂,协助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2010年1月,首师大和北京海淀区教委签署合作建设附小的协议,标志着大学和小学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正式开始。2010年9月,首师大初教院英语学科教师正式进入附小,深度参与一线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对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了解和关于教师专业化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课堂观察、集体评课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了解到,附小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技能等基本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又积极好学,善于合作,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和要求;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语音语调自然,教师口语流利;在课堂中会有意识地运用TPR、听说法、交际法,具有表演、简笔画、组织游戏和教唱英文歌的能力等。

但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语用知识比较欠缺,不熟悉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习惯于围绕语言知识的传授进行教学,课堂活动过多出现无交际意义的机械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语境下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在当前小学严格划一的管理体制下,教师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较弱,有些教学模式和环节属于盲从领导或者盲目跟风,流于形式,不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和课堂教学规律;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方面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忽视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还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学习理论。为了帮助附小教师提高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协同他们制订了改进个人英语能力和发展教学技能的专业发展计划,提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符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发展意愿的阶段性学习和改进计划,并使用计划一实施一回顾模式自行评价和调整计划。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学习一实践一思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造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对话与交流对教师的认识变化、问题解决和专业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院校协作为高校和小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师教育强调创造平等、宽松、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悟性;用肯定、支持、引导的态度激励成长中的教师,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努力追求知识。因此,院校合作模式下的对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一言堂,而是大学教师基于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目的,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坦诚、平等、分享式、启发式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师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多项发展策略和建议;针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积极地引导;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实践智慧,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

附小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意识,具有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度,这使得教研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成为可能。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之间经常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思想火花,使双方获得了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升华。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一直注意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应是一个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具体结果的灌输者、控制者、塑造者。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小学教师的教研兴趣,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使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树立自信。同时,我们一直注重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通过反观自我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具体情况;教师对自己的教与学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来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自主专业发展。

(三)以教学实践为中心,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

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是一个“亲历亲识”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螺旋式循环往复过程。需要教师以个人行动为依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持续、批判性的总结和反思性的研究,形成教师的个人智慧和实践知识。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尤其是批判性自我反思精神,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举措,能够促进教师摆脱对经验和技能的依赖和套用,关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体验和自我理解,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我们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上。一方面,定期利用集体听课、评课的机会,引导大家以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综合性、批判性反思。他们不断积极地反观他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重构,促进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倡导每位教师养成随时反思、勤记日志的习惯。反思的内容既有教学方法的成败得失,更要反思在道德、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是否成功;既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还有对课后作业、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这样,各位教师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也提高了反思、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更加有意识地观察和关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针对性方法。

(四)尝试多形式、重过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师群体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持续不断的自觉学习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发展、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群体资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有利于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专业智慧的提升。学校需要为教师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以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学科教研活动为途径,为教师提供群体资源共享的机会,实现教师自主的实践反思以及与专家和同事的交互作用。

因此,我们通过尝试多形式、重过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师群体资源,使学校形成合作、开放的文化环境,推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转化。所谓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指采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互动研讨、专题研讨、校际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过程是指把教师专业发展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将学习与教研、科研结合起来。学校和课堂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所以院校协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研组发掘集体的智慧同备一节课,定期邀请市特级教师和区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参加课堂观摩,大家围绕具体的教学问题开展互动研讨、切磋和交流,以期整合各方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集体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分别在班级教学中实施方案,然后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展开专题研讨,总结、反思和推广经验,有效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促进共同提高和成长;大学教师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的基础上,发现、整理附小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为小学教师提供崭新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学习、研究与发展的能力;以学区为单位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进行异质互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愿望。

三、问题与反思

小学英语教师是推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院校协作把首师大初教院和附小同时引入一个开放、变革、发展的框架中,通过多元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为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丰富了大学教师的实践性内容知识,实现了大学和小学的共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互补互动。

不过,院校协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我们英语学科在合作共建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期更好地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首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一)两种文化传统的矛盾

初教院和附小分属大学和小学两类不同的组织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在教师身上体现为不同的文化取向:大学教师对教育问题关注理性的认识,秉持探究的态度、批判和理论自觉的态度,寻求问题的本质,追求学术创新;小学教师关注已有经验和操作层面的内容,追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文化取向导致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出现,给共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初期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受小学严格划一的管理体制影响,教师自信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足,在新问题和新挑战出现时缺乏积极应对的意识,对大学教师的依赖心理较为明显。院校协作需要大学和小学同时改变观念,通过长期的、制度化的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撞击、互动,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小学实践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二)“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矛盾

大学教师关注合作共建的教育性目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关注课堂教学的点滴变化,目的单纯而明确;组织者重视院校协作的形式而相对忽视内容,重视协作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和社会影响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院校协作是一个研究性变革实践的过程,必须指向学校的教育实践,指向教师教育实践的改善。学校最终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组织者应该放眼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忽略院校协作的非教育性目的和外显功能,为教师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性环境。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编号:PHR201108140)]

[张允: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小学教师教育。王岚: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