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州市社区绿道可行性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州市社区绿道可行性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区绿道具有功能多样化、服务均等性和系统关联性等特性,应大力支持。针对广州社区绿道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本文提出的应对策略为:社区应建立并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与城市慢行道系统,合理布局社区绿道网络布局并对服务半径分等级设置,且应该根据广州各区县实际条件采取不同建设标准。

关键词:社区绿道;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慢行道;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05-23

修回日期:2012-06-01

前言

广东省委书记于2008年提出了“千里绿道,万人共享”、建设广东幸福工程的主张,在此号召下,广东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开始兴起。 《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广州市绿道网建设总体方案》两项对广州绿道网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宏伟设想。截至2011年,广东绿道已完成“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建设任务,成为广东省城市建设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其中,广州实现了绿道规划的目标,并完成了新增500km绿道的建设任务。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是连接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线型开放空间的结构性绿廊;从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来看,社区绿道与城市生活密切关联,为社区内居民提供日常出行、通勤和健身休闲等功能的生活场所。

1广州社区绿道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绿道使用率,鼓励市民步行

广州绿道网的总里程很长,绿道网密度较高。但是绿道网密度高并不等于绿道的使用效率高,;同时,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系统大多侧重于串联公园、绿地、历史古迹等自然或人文类景观资源,而欠缺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出行的便利。城市的绿色走廊建立起来了,市民日常的生活走廊并没有建立起来,社区绿道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于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峻,“低碳环保”已成为城市当下发展的主题。就30分钟以内的短距离出行而言,人们不再过度依赖小汽车,而更倾向于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而这时,如果有舒适的绿色步道,则能够大大鼓励人们践行这种环保的生活理念,社区绿道于是应运而生。

2广州社区绿道的本质特征

2.1功能多样化

2.1.1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对城市来说,区域绿道主要用于联系不同的城市,侧重宏观区域内结构型生态绿地的联系,强调对区域内景观资源的整合、串联与共享;城市绿道侧重于城市市域范围内结构型生态绿地的联系,强调对城市景观资源的整合、串联与共享;社区绿道则更贴近城市内部的各种功能组团,特别是城市的居住组团。社区绿道与城市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绿道要解决市民日常上学、上班出行等通勤需求,而由于城市的非机动车道(主要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也是为市民的日常通勤服务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社区绿道也是城市慢行道,是环境升级的城市慢行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

2.1.2满足市民日常健身休闲的需求 绿道是线型的或带状的休闲游憩空间,休闲与游憩是绿道的基本功能。有了社区绿道后,市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距离、类型的目的地进行健身休闲。如果选择城市郊野公园、自然风景区进行休闲游憩活动,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可以负担;而如果去区级公园、街心公园或商业街,社区绿道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而言,社区绿道可以为居民提供更细致、亲密的服务,是市民就近健身休闲的重要通道或者场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绿道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2.2社区服务均等性

绿道是为城市和市民服务的,绿道是城市的公益性产品,因此它的服务就应该具有均等性和公平性。我们可以把城市看成是由一定数量的社区组团组成的,在进行社区绿道建设时要尽量做到组团内部到达绿道的距离(或者是出行时间)是近似相同的,换一个角度讲,即同类社区绿道的服务半径应近似相等。虽然每个社区组团因区位、功能类型、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口构成不同而使得各自的服务半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同一社区组团内,城市居民到达社区绿道的距离是近似相等的。

2.3绿地系统关联性

从社区绿道功能多样化的角度来说,社区绿道系统与公园绿地系统、城市道路慢行道系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如果社区绿道与公园绿地、城市慢行道的关系解决得好,将大大提高社区绿道建设的可行性。很明显,公园绿地的系统性解决了,社区绿道的系统性就迎刃而解了;城市慢行道系统建立起来后,则社区绿道系统也就建立起来了。

3广州社区绿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难点

广州市域范围7 263km2,辖属十区两县,常住人口约1 270万(2011年统计数据)。其中,白云、花都、南沙、黄埔、萝岗、番禺、增城和从化地域广阔,大部分城市用地还在规划中,尚未建设,社区绿道建设的用地问题可在规划阶段得到解决,而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等中心城区则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对社区绿道需求迫切但建设难度较大,具体问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社区绿道建设条件较差

中心城区大多数道路缺乏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不成系统,社区绿道建设条件较差。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广州旧城区的城市道路大多数没有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而仅有人行道,甚至某些交通性主干道如东风路将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合并设置,自行车与行人混行,相互干扰较大;某些次干道和支路,如荔湾区上下九附近区域,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自行车与机动车并行,相互干扰亦较大;而在城市新建城区,如白云区、花都区、萝岗区等地,由于道路用地不紧张,道路红线较宽,非机动车道往往会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同时用绿化带进行隔离;没有设置自行车专用道的道路,因其人行道较宽,可进行断面改造,从人行道中分离出自行车道。由此可见,广州旧城区的社区绿道建设条件较差,建设难度较大,而广州新建城区的建设条件相对较好。

3.2社区绿道空间拓展性较弱

老城区道路红线与沿街建筑之间退缩间距较小,导致社区绿道的空间拓展性较弱。道路沿线建筑距离道路红线较近是广州城市格局的特色之一,建筑大多与人行道紧邻而建,之间几乎没有绿化隔离带或缓冲区,这给社区绿道的建设出了个难题;此外,越秀和荔湾等老城区沿街大多为传统骑楼,其人行道宽度固定,近期无法进行道路改造,骑楼街区的社区绿道如何建设也是个大难题。

3.3社区绿道建设难度较大

老城区社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功能等级不清晰,导致社区绿道的建设难度较大。社区绿道主要在社区内部使用,因此社区组团本身的建设条件影响了社区绿道的品质。例如位于越秀区环市路以南的建设街,是广州市中心规模较大的社区,居住人口较多,人口密度高,交通组织较混杂,机动车与行人混行,且社区内道路功能等级不清晰,该社区如要进行绿道建设,就需要首先理顺社区内机动车与人行的交通组织和道路等级关系。

3.4社区绿道舒适度较差

绿地系统的不连贯性、社区绿道与绿地的关联性较弱等原因都会使得社区绿道的舒适度较差。广州市中心城区的绿地总量较少,分布亦不均匀,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主要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东湖公园以及烈士陵园等市级公园,这些公园的分布呈点状分布,公园与公园之间缺乏绿地联系,即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不连贯特征较突出,而社区绿道要从居住点通向公园,如果没有绿地背景的依托,则须借助城市道路的人行道进行联结,社区绿道游径的绿化带宽度有限,其空间舒适度较差。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连贯性与完整性直接关系到社区绿道的空间品质和舒适度。

4广州社区绿道可行性策略

4.1以居住区级绿地带动社区绿道建设

促进居住区级绿地的建设,从而带动社区绿道的系统性建设。从功能等级的匹配来讲,社区绿道和居住区级的基础设施相匹配,关联度最高的是广州城区内居住区及其以下等级的公园绿地,如街区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和路侧绿地等,居住区级绿地的总量和布局结构直接影响了社区绿道的基础建设条件,尤其是带状绿地系统的建立尤为重要,而社区绿道的建设反过来可以推动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社区绿道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城市居住区级绿地系统,在老城区内,社区绿道系统的建设往往与居住区级绿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进行。

4.2通过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完善社区绿道网

城市生活型主干道及以下等级道路的非机动车道是社区绿道系统的一部分,改造或改善城市道路系统可以完善社区绿道网。在城市新区内,每个社区组团内部的新建城市道路,尤其是城市生活性主干道及以下等级道路,均应融入社区绿道理念,构建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并行设置,居住点与游憩目的地连接成线,线线成网,自行车专用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有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人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亦应设置相应绿化带,与城市道路普通自行车道不同的是,作为社区绿道的自行车专用道宜用绿道专用标识凸显。

4.3社区绿道分类分级设置

在实现服务均等性的基础上,社区绿道的布局和线网密度宜按串联组团类型和等级进行分类分级设置。社区绿道串联了城市组团内部次一级社区组团,社区组团所处城市位置、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功能类型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组团和不同等级的社区组团进行不同的绿道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应根据社区组团的类型和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绿道建设,选择不同的服务半径标准和建设标准。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组团,居民的日常生活以买菜、上下学和休闲健身为主,较依赖社区绿道,对社区绿道的使用频率更高;工业功能为主的社区组团则以上下班的通勤为主;教育功能为主的社区组团则以老师、学生的上下课行走为主,对社区绿道的使用频率亦较高,因此,居住组团和教育组团的社区绿道,其服务半径应相近,工业组团的社区绿道其服务半径可适当增加。

4.4因地制宜设立社区绿道建设标准

根据各区县实际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社区绿道建设标准。针对广州市十区两县各自不同建设条件和用地条件,对老城区、新建城区和辖属县城采用不同的社区绿道建设系统和标准。对越秀、荔湾、天河和海珠等老城区的社区绿道建设应更侧重于城市慢行系统的改善、城市环境升级和社区改造,对于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和萝岗等新建城区的社区绿道应更侧重于城市线型绿地系统、城市线型景观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等,对于增城与从化,其社区绿道应更侧重于串联社区、街区,建立低碳绿色环保社区。

结语

广州绿道建设的重心已从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转向社区绿道建设,社区绿道更贴近市民生活,因而社区绿道网的密度应与服务人口密度呈正相关,服务人口密度高则社区绿道网密度高,广州老城区如越秀区和荔湾区人口密度最大,因此广州社区绿道网的空间分布将呈现中心密、疏、以老城区为中心、社区绿道网密度向城市逐渐减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厅,《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08

[2]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绿道网建设总体方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