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市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市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市在校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行为,为开展小学生的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 所小学,从每所小学的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9人,对有效调查的238名小学生进行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洗手行为中,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最高;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X2趋=16.5,10.8,9.5, P值均

【关键词】 洗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0-03

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对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比较敏感,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洗手习惯,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国开展的临床和社区方面的研究证实了正确的洗手能够预防包括腹泻和呼吸道疾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1-6]。在我国,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发病率排在儿童各种疾病发病率的前2位[7]。为了解小学生洗手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开展小学生卫生干预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所学校(洗手设备均为手拧水龙头,但均没有提供洗手液、肥皂、干手设施和纸巾),被抽中的每所学校的各年级各随机抽取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5所小学学生238名,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13人名;平均年龄(10±4)岁。

1.2 方法 本次调查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定义为低年级,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定义为中年级,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定义为高年级。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封闭式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统一印制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洗手行为和洗手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洗手行为 自述饭前和便后洗手的学生超过90%,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学生约60%左右,但喷嚏咳嗽后和抠鼻子后洗手的学生只有40%左右。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随着年级升高,洗手比例有升高的趋势(P值均

自述不用洗手液或肥皂的学生占15%,经常用洗手液或肥皂的学生占50%; 不同年级使用洗手液或肥皂频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0,P

2.2 洗手知识 小学生对洗手可预防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最高的只有44%;对洗手可预防疾病的知晓率高年级均高于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男、女生仅对洗手能预防寄生虫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小学生对洗手过程中用流动水和用洗涤液洗手的知晓率最高,分别为87%和81%;对搓揉时间的知晓率最低,只有31%;洗手过程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均高于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男、女生仅对用洗涤液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小学生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72%,66%);其余依次为电视(22%)、书籍杂志(20%)、学校宣传(15%)、小区宣传(2%)、网络(2%)和同学(1%)。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较高,达90%以上,接近北京市宣武区小学生(91.4%)[8],显著高于西部地区(60.0%)[9],说明某市对于饭前便后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较好。但用手捂着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后洗手的比例只有40%左右。细菌、病毒等病原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传到手上,再通过接触其他物件,就有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相关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小学生中暴发或流行。提示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饭前便后洗手,应扩大到其他可能影响小学生手部卫生状况的行为。便后不洗手、上完体育课不洗手和打扫完卫生后不洗手学生所占比例,低年级显著高于高年级,提示对于低年级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是重点。

单用流动水洗手对降低细菌污染作用不明显,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能将手的卫生合格率提高到90%[10],使用洗手液的合格率更高[11],因此洗手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是必要的。但调查发现,在洗手液和肥皂的使用上,只有50%的小学生在洗手时有使用的习惯,年级越高的学生使用的比例越高,女生较男生使用更多。提示学校应增设给学生洗手用的肥皂或洗手液,同时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

调查还发现,小学生对洗手有关知识的知晓率不高;有81%的小学生知道要使用洗手液或肥皂,经常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的学生只有约50%。提示可能有31%的小学生的洗手知识未对其洗手行为和习惯产生影响,对于使用洗手液等进行洗手的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使用洗手液等洗手行为的形成率,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12]一致。说明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不等同于卫生行为的改变,提示洗手等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还应继续深入开展,特别要重视“知识-态度-行为”三者的转变关系。

小学生的卫生知识主要是通过家长和教师获得,提示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巩固健康行为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13];同时向广大家长宣传儿童保健知识,让家长检查和督促孩子的卫生行为,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洗手等卫生习惯。

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更容易接受卫生知识培训等健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使习惯成为自然[14],成年后的卫生习惯改变起来比较困难,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要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并制定各项卫生制度,对学生不良卫生习惯随时纠正,才能达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LUBY S, AGBOATWALLA M, PAINTER J,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handwashing promotion on childhood diarrhea in high-risk communities in Pakista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291(21):2 547-2 554.

[2] ROBERTS L, JORM L, PATEL M, et al. Effect of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frequency of diarrheal episodes in child ca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2000,105 (4 Pt 1):743-746.

[3] ROBERTS L, SMITH W, JORM L, et al. Effect of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frequency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 ca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2000,105 (4 Pt 1):738-742.

[4] AIELLO AE, LARSON EL. 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a causal link between hygiene and infections? Lancet Infect Dis, 2002 ,2(2):103-110.

[5] AKYOL A, ULUSOY H, OZEN I. Handwashing: A simple,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vent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J Hosp Infect, 2006,62(4):395-405.

[6] LUBY SP, AGBOATWALLA M, FEIKIN DR, et al. Effect of handwashing on child health: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5,366 (9 481):225-233.

[7] 全国健康教育培训中心.生命知识与传播.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8- 20.

[8] 邓秀莲,王伟利,刘士云.健康促进学校学生卫生知识及行为调查.中国校医,2004,18(1):52-53.

[9] 李游,余小鸣,王嘉.西部农村地区3497名小学生卫生知识与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295-297.

[10]蔡旭玲,张冠群,黄锦谊,等.幼儿园儿童手污染及其消毒效果监测.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21(2):148-149.

[11]钟木香,徐润琳,杨劳荣,等.肥皂冼手与洗手液洗手的效果评价.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 992-2 994.

[12]哈森高娃,金秀平,李绍山.通辽市小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状况调查分析.中国校医,2001,15(6):471-472.

[13]EARLY E, BATTLE K, CANTWELL E. Effect of several interventions on the frequency of handwashing among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children. Am J Infect Control, 1998,26(3):263-269.

[14]GREENBERG MT, WEISSBERG RP, O’BRIEN MU, et al. Enhancing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coordinated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learning. Am Psyhol, 2003,58 (6-7):466-474.

(收稿日期:2008-11-28;修回日期: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