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生态”孕育美丽广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生态”孕育美丽广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柳江河白鹭蹁跹,树林里翠鸟欢鸣,广场上鸽雀齐飞……如此灵动的生态细节,在柳州人眼中已成为寻常景致。

从昔日的酸雨城市嬗变为美丽的绿色家园,这一切得益于柳州人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个同步”发展理念,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

柳州之变,是广西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致力打造最干净、最优美、最宜居的生态省区,并于2010年初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壮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广西”。在这一宏伟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民生”整合成为“大生态”的工作思路,不断做优生态品牌,在探索建设“美丽广西”的征程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生态建设——

唯有“山青水秀生态美”,方能“人杰地灵气象新”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广西最具魅力、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为把这一优势保持好、发挥好,陈章良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强调“山青水秀生态美”对广西的战略意义和品牌价值。

2008年以来,广西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及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力建设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实现八桂大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陈章良与广西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每年都到基层带头参加“大种树、优生态”活动,全区掀起了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的热潮。从城市到农村,从乡镇到山区,全区上下形成“五级书记抓造林绿化”的大格局,共同推进国土绿化事业。2008年以来,全区共植树造林2100多万亩,年均超过400万亩。全区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约1.22亿人次,累计完成义务植树4.18亿株。

作为一名生物学专家,陈章良对广西的生态保护给予了格外关注。在他的积极倡议和多方奔走下,2010年11月3日,我国第一个以兰科植物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揭牌成立。2008年以来,广西已新建大容山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处,崇左白头叶猴等3处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使广西国家级林业保护区达到13个。其中,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被吸收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目前,广西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林业自然保护区63个,有效保护着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几乎全部高等植物,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为构建广西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壮大,为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生存栖息、繁衍发展的理想之地。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瑶山鳄蜥、冠斑犀鸟、黑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等得到有效保护。其中,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由2003年598只增加到937只;瑶山鳄蜥由2003年360条增加到近600条;2006年在广西邦亮林区重新发现的东黑冠长臂猿,由发现之初19只增长到目前24只。德保苏铁、元宝山冷杉、广西火桐、广西青梅等广西特有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来自于强有力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更得益于生态建设的机制创新。2008年初,一项创新之举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率先推行,即对该县不再考核GDP,而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取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工业化建设三大传统指标。作为广西最大的天然林和水源林保护区,金秀承载着珠江下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任务,生态状况直接关系下游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全县38%国土面积被列入了生态功能区划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取消GDP考核指标以后,金秀人专心致志护环境、优生态,放开手脚“卖风光,售特色”,着力发展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红红火火。

“不考核GDP以后,金秀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减慢反而更快,农民的钱包不断鼓起来。”陈章良笑着评价道。在金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西来宾市对贫困县忻城和面临转型的合山县也实行“差别考核”。目前,广西已在全区总结推广金秀等生态重要地区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指标考核、不再考核GDP的做法和经验,探索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的考核办法。一系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机制和政策正在逐步实施。

2012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6个部委审查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印发实施。据悉,广西主体功能区划分,按开发方式,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三类地区;按规划层级,划分为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的出台为建设“美丽广西”勾勒出清晰有力的宏伟蓝图。

得力的措施带来喜人的成绩: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4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农村沼气入户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南宁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北海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梧州、南宁、柳州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桂林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陈章良一直强调,广西要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充分发挥“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之路。

生态经济——

唯有“博观而约取”,方能“厚积而薄发”

2011年底,在“五级书记抓林改”的大力推动下,全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林改后农民造林育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十年树木,林业生产前期投入多、生产周期长,“绿色银行”满目葱茏,“取现”却不易。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陈章良将目光投向了看似不起眼的林荫之下。

“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近9000万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近1.5倍。农户人均有林地7亩左右,是农户人均拥有耕地的3倍。充分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养,投入少、见效快,使林农近期得利、长期得林,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破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与林农投入有限的难题。”陈章良认为,发展林下经济既顺应了广西的区情、林情,又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民意,研究政策,陈章良多次前往各地调研,要求要像五级书记抓林改一样,五级书记抓林下经济发展。2012年5月29日,他再次来到广西乐业县雅长保护区管理局扶持社区群众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的示范点,与种植户陈善文亲切交谈。当他得知保护区与当地农户合作,通过对农户进行资金、技术的扶持,发展独具特色的兰花产业,使保护区和社区得到共同发展时,陈章良对雅长保护区管理局这种大胆创新社区共建的保护模式表示赞赏,并指出林下发展铁皮石斛的种植,不仅解决了“石山地”的利用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农民群众的致富问题,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广西林下经济迅猛发展。2011年,广西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30亿元,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领跑全国。2012年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达到360亿元,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林农突破800万人。

在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凸显的是整个林业强区战略谋篇布局。2010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按照这一战略,全区建设“林业强区”分为“三步走”。其中,2008年到2010年为“打基础”阶段;2011年到2013年为“攻坚”阶段;2014年到2015年为“巩固”阶段。计划到2015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全区上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力抓好林权改革、造林绿化、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十二五”开局第一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672亿元,是2007年527亿元的3.2倍,总量从2007年的全国第11位跃居到第6位。2012年全区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190亿元,实现5年翻两番,提前3年实现建设林业强区的发展目标。

经济与保护齐抓,发展与生态共赢。在陈章良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民生——

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方能“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深知民生艰辛。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对于陈章良来说,是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为此,陈章良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扶贫工作。2012年2月22日,他来到西林县平安村群众茅草房改造施工现场,和群众一起拆除危房。在平安村新寨丫口,他还召集干部和村民代表开起了露天座谈会,向群众了解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

“改善民生的核心就是满足民生需求。广西75%以上的土地是山区丘陵,全区9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要提高广大山区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在陈章良看来,只有坚持生态改善与民生建设并举,才能在谋发展中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多年来,留不住土、留不住水的石漠化给广西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严重威胁。据统计,广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积3500多万亩,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1100多万人口。

要脱贫,就要征服石漠化这个“地球之癌”。2008年以来,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将石漠化治理与恢复重建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探索出“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治理模式,“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等多种治理模式;总结出了“封、造、管、沼、保、扶、移、圈、用、补”的石漠化治理十字要诀,初步确立治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思路。

在全面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通过整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大幅度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21万亩、珠防林工程111万亩、海防林工程104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66万亩,全面推进了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目前,全区石漠化面积比2005年第一次监测时减少679万亩,减幅达19%,减少面积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面积的47%,治理成效居全国8个石漠化省份第一位。

陈章良告诉记者,民生连着民心,群众只有安居乐业,民心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的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他不断强调要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珍贵树种、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开发的经济优势。

在凤山县,小小核桃让昔日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凤山县通过在石山地区种植核桃,使核桃成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生态和脱贫问题的一剂“良方”。

在脱贫的同时,广西的生态文化也日趋丰富。2008年以来,全区先后开展了“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公众生态文明教育得到加强,初步营造出讲生态、讲环保、讲低碳的良好氛围。

展望未来——

“美丽广西”即将来敲门

“庭前看花开莺飞,听鸟鸣水声,入则可坐享都市生活之繁华,出则可静观自然山水之纯美……”如今的八桂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更和谐,“山青水秀生态美”已成为广西的发展优势和名片!

历史的沧海桑田赋予广西深厚的历史底蕴,峥嵘的奋斗岁月让八桂人民更加充满希望。进入“十二五”,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区、绿色崛起”的战略思路,继续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双促进”。

视野在拓展,思想在转变,实践在深化,5年来的生态建设历程告诉人们:在探索实践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征程上,广西已经迈出铿锵有力的脚步。陈章良充分相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的理念正在全社会逐步树立,建设山川秀美、和谐宜居的生态广西已经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