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流动,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能随之入城,继续留在农村,形成了“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亲社会性发展在幼儿一生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留守幼儿的亲社会性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文献法对有关留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因进行归纳整理,并尝试提出促进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幼儿 亲社会行为 成因 策略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种关于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问题的报道、调查报告、论文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类杂志、报纸等媒介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策略,对于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问题的提出
蔡迎旗等学者认为,“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6周岁及以下的未入小学的儿童。[1] 本文中的“留守幼儿”,主要指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幼儿。李幼穗指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化行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双方或者单方长期外出,不能对留守幼儿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的教养和必要的关心和爱护,这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会产生非常重大的负面影响,造成重要的亲社会行为问题,因此,研究留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问题的原因及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留守幼儿存在亲社会性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与幼儿生活密切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留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成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幼儿、家庭、幼儿园、社会。
(一)幼儿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自身的遗传基础、环境差异、激素水平以及气质差异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艾森伯格的研究表明,从人的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的确存在一种利他个性,这种个性的人,如果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乐于助人,乐于分享,乐于与他人合作来完成任务。如果从性格的角度分析,性格开朗的人一般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性格内向的人一般表现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因此,留守幼儿的生理因素对其亲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
从幼儿家庭成员来看,主要包括父母、祖辈和其他监护人。首先,是父母方面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影响。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难以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模范榜样。子女从小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养育、教育、爱护,进而淡薄了亲子依恋关系。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是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对幼儿的一生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不利于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对幼儿的情感、认知、社会化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深远的。其次,是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监管不力的影响。据一项研究表明,有72.5%的留守幼儿和其祖父母一起生活,大概有10%与其外祖父母一起生活。[3] 留守幼儿的祖辈监护人大多年过半百,他们多数既要务农又要做家务,生理水平和精力有限,想带好孩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祖辈和其他监护人大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陈旧,教育方法多来源于其生活经验,传统的习俗,有些甚至恪守封建迷信,缺乏科学性。
(三)幼儿园
从留守幼儿在幼儿园的交往对象上可以从同伴、老师及幼儿园环境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同伴交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幼儿与同辈的交往具有以下特点:时间多、空间广、地位平等、放任自流。农村留守幼儿每天大多数的时间与小伙伴相处,同伴之间互相影响很大。但是留守幼儿由于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祖辈自身的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采用溺爱的教育方式,对其教育多采用放任自流型,对其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也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指导,而留守幼儿由于自身各种原因,缺乏对同伴的选择能力,导致一些不良同伴对留守幼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的教育功能上升,对留守幼儿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师幼关系将促进留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反之,将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再次,幼儿园是否为留守幼儿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对留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将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不良的幼儿园环境将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社会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食宿、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条件普遍较差,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问题。[4] 尤其是亲社会行为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社会对此负有重大责任。首先,政府对留守幼儿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颁布有效的政策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其次,社会文化氛围影响。目前社会对留守幼儿的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社会急需形成一种关注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改善留守幼儿亲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一)幼儿
根据杜威“做中学”的理论,为幼儿提供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体验,通过移情训练、归因训练、观点采择、组织游戏等训练培养幼儿关心、帮助他人,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利用角色扮演、情境讨论和分享体验三种移情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移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李桂华提出,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榜样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影响。[5]
(二)家庭
父母意识到家长的角色不可代替,尽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与儿童讨论具有社交意义和利他意义的帮助、合作等问题,并在讨论中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提出自己对儿童的期望、对事件的评价,从而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6] 祖辈或其他监护人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代际之间应充分沟通的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三)幼儿园
幼儿园可以从制度管理、幼儿教师两个层面促进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制度管理
幼儿园要加强管理,制定完善有关关爱留守幼儿的规定。首先,开展家庭教育的知识讲座,对祖辈和其他监护人进行指导培训,转变其落后的教育观念,提升其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其次,可以采取混龄教育的形式,促进留守幼儿自身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由于年龄的不同,大龄的留守幼儿可以对低龄的留守幼儿进行照顾,学会关心他人。而低龄的留守幼儿又会模仿大龄的留守幼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再次,大力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留守幼儿和他们祖辈和其他临时监护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由于留守幼儿的特殊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外出,长期的分离,亲子关系的淡薄,对其情感认知等方面将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而亲子活动的开展将会极大地改善这一情况,增进留守幼儿与其监护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其监护人之间的沟通,改变监护人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其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幼儿教师
首先,幼儿教师要细致耐心地观察幼儿,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不仅包括课堂上的观察记录,而且还包括课堂外的记录。而课堂外的记录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才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最真实的感情,此时,教师细心的观察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还可以采取和留守幼儿谈心的办法,表现出自己对留守幼儿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和家长多联系和交流,形成家园共育的局面。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留守幼儿由于其特殊性,很多留守幼儿在其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教师应多关心留守幼儿,针对其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帮助,例如有目的地和留守幼儿进行谈心、沟通和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留守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关心;善于利用随机教育,抓住一切机会对留守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社会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
1.政治
首先,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各种有利于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政策,为促进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把有关留守幼儿的各方面的建设纳入到农村各方面建设之中。加强留守幼儿机构的管理,提高其办园水平和服务条件。其次,立法建制,制定各种保障留守幼儿权益的法律法规,给予留守幼儿法律层面上的保护,完善有关留守幼儿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法规的有效实施。政府针对留守幼儿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例如扩建农村学前教育的机构,保证留守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其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鼓励民办幼儿园;大力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等等。
2.经济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减少留守幼儿数量,减少因为和父母分离而产生的亲子关系淡薄等社会性发展问题。加大财政拨款和投入,促进幼儿园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及农民工子弟幼儿园的发展,充分发挥幼儿园作用,弥补留守幼儿家庭呵护的缺失。
3.文化
社会各个方面积极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文化环境,提高社会各个部门对留守幼儿的关注,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幼儿的关爱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大关爱留守幼儿的宣传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关爱留守幼儿,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风气和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蔡迎旗,王清华,杨慧玲.黄冈革命老区“留守幼儿”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5]朱止丰,白丽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杨兴鹏.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