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左传》中看玉器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左传》中看玉器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玉器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巫术宗教活动中是被视为能够沟通天神的重要媒介,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各种事件的重要典籍,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以及诸侯之间的征伐、会盟等政治活动。试图从《左传》中分析玉器在祭祀与军事征伐、在梦境中所反映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左传;玉器;巫术宗教;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87-02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各种事件的重要典籍,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以及诸侯之间的征伐、会盟等政治活动。玉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玉文化体系,本文试图从《左传》中分析玉器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玉与巫

《左传》中记述了很多巫术宗教等现象,内容大致包括:占卜、祭祀、梦境、鬼神等方面,集中表现在祭祀和梦境中。《说文解字》解释“灵”曰:“灵,巫以玉事神。”可见玉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也就是巫术的重要载体。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观点,也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翻开《左传》看到的就是一部战争史。而此时玉器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就是祭祀神灵,这种祭祀的实质是保佑战争的胜利。例如《左传·文公十二年》所载:“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战于河。”《左传·襄公十八年》:“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珏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沉于河。”这些都是各个诸侯国在战争前用“沉玉质■”的方法来取悦河神,祈祷神灵的庇佑,以此达到战争获胜的目的。除了《左传》,在《史记》、《汉书》等汉代书中也不乏此类记载,黄河决口时,投进白马、玉璧以祭水神。可见这是古人“玉为神主享用”观念的体现。

另一种重要的宗教观念就是梦玉,这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城濮之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向他索要他给自己的马装饰的玉,而子玉却未答应河神的要求,于是城濮之战的兵败似乎就已成为定局。又由于城濮之战子玉的兵败,必然会让楚人认为这是子玉拂逆了神的心意而造成的。于是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在■之战大败晋军后,为了酬答河神而“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以求永久之佑,并且提出了“武德”的观念。这里,玉器似乎是城濮之战失败的一种预言,也似乎是成就■之战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玉器是权力的象征,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被人们热爱的重要物质,以至于子玉不肯与河神交换,而庄王则是用这种神圣的物质来取得河神的庇佑。而这些又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玉器在当时具有的通神、娱神、媚神的重要作用。

再来看《左传》中声伯之梦,“初,声伯梦涉垣,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怀,从而歌之日:‘济担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俱不敢占。”梦见有人给自己琼瑰,他吃下去了,“食琼瑰”的意象与当时丧葬习俗中人死后人敛时口中含玉的情形相似,可见就是人死后口食玉石的意思,无疑象征着死亡,使得声伯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礼记·玉府》:“大丧,赞赠玉,含玉。”含玉,就是玉■,就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玉部》载:“■,送死口中玉也”。可见古人有将玉放进死者口中的习俗。而且出土实物中也确是很多玉■、玉握等等,器物造型也多样,但玉■多是蝉的造型,象征着死后的重生之意。《周礼·春官·典瑞》“驵圭、璋、璧、综、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敛尸”据郑玄《注》,指大敛。其法璋在头部,圭在左边,琥在右边,璜在足部,璧在背部,琮在腹部。而这又与声伯的琼瑰装满了满怀寓意的“玉敛葬”相印证。由此可以看到,玉器虽然反复出现在人的梦境中,但却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盛行的“玉敛葬”,声伯才会说这是一个死梦。而以玉来葬无疑是彰显身份、展示权力的重要内容,更可以看出玉器的地位和独特的象征意义,更是由于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保持尸身不腐不化,也是“玉敛葬”盛行的一个原因。

二、玉与等级

《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是根据政治地位来决定的用玉制度,并且在尺寸上也有详细的规定。这就可以从用玉的规格来判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也就用这种方式将社会等级明确的标明了。《左传·桓公二年》:“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左传·桓公二年》杨伯峻注:“固冠之笄,长一尺二寸,天子以玉,诸侯以似玉之石。”这些在《周礼》中都有细致的规定。

在考古发现中,大中型的墓葬在随葬玉器中,大多质地上乘,制作精美,数量庞大,虽然东周王室式微,僭越之事经常出现,但仍可从随葬的玉器中判断墓主的身份地位,因为统治阶级拥有着生产、加工、享用玉器的权力,因而玉器也就成了王权和权力、地位的象征。例如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玉璧、玉璜、组玉等等玉石器528件,而其他级别的墓葬就未见如此惊人数量的玉器。墓中出土的组玉佩有学者认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以丝绶串联各式璜、璧、环、龙凤虎形佩等作为主要构件,且多成组对称使用。这些组玉佩的构件,既可单独作为佩件,又可成组串联,且更添富贵气息。社会地位越高的贵族,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愈复杂愈长,制作愈精巧;身份较低者,佩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了。”

三、玉与道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玉器相继产生了礼玉、祀玉、佩玉、食玉等一系列内涵丰富多彩的玉石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对于玉器的崇拜、喜爱的形势及内容已有所改变,但是贯穿于其中的源于玉石崇拜的信仰,则是亘古未变的。而这份崇拜与喜爱能够绵延数千年,最主要的是玉德在其中起到的文化支撑作用。玉德之说的产生与儒家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密不可分,儒家“于玉比德”,将玉的各种物理性能与儒家的道德观念相结合。《礼记·聘义》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这也是后世经常用玉的温润来比喻君子的温厚的来由。

《左传》中提到的玉器的道德内涵主要是以玉为信。《左传·成公二年》:“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在这里玉是“诚信”的象征,那么前面提到的巫术祭祀时用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玉器是人与神之间的约定的载体,只有玉器具有这样的道德内涵和美好品格才有可能被用来进献给神灵,愉悦神灵。诸侯之间有征战,也有和平,这时就需要会盟,而会盟就离不开玉器,《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述了以此会盟,杨伯峻曰:“会盟必用玉帛,故云玉帛奉盟。”那么玉在这个地方也是起到“信”的作用,是一种结盟的诚信的象征。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证实了这一现象。著名的就是侯马盟书,在质地上有石质和玉质的,玉是从石器中分离出来的,是“石之美者”,所以很明显石是玉的代替品。

除此之外,在《左传》中还有很多人名中有“玉”字,例如卫国大夫蘧伯玉、晋国四卿之一的荀瑶、楚国令尹子玉,这些人以玉为名,可见当时社会对于玉的喜爱和认可。另外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选择用玉字来形容和比喻。《左传·昭公七年》有“……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哀公二十一年》:“君辱举玉趾……”这里是将国君的脚趾用玉来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其他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也有反映,《楚辞》中就有许多类似的比喻,《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此处用玉来形容花朵的颜色,并且这朵花是用来送别大司命的,所以必然是美好的象征。

一部《左传》充分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玉文化,为后世玉文化的发展、定型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郑玄,注.周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常静,熊兆飞.荆州熊家冢玉器服饰考察报告[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2).

[5]杨天宇.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