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代舞蹈活化石――傩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代舞蹈活化石――傩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 傩舞,历史久远,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本文从傩舞的特点出发,对具有赣文化本土特色的万载傩舞进行介绍和分析,揭示了其深厚的民俗性,为正确认识其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面对傩舞生存空间窄小的现状,提出了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以供学术界研究和参考。

关键词 傩舞;傩文化;民俗;保护

作者简介 尹勋锋(1973-),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自古为“吴楚咽喉、右江之冲要。”历史悠远,艺文儒术昌盛。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国属的原因,在民俗文化的繁衍传承中,形成了多源头文化交融并存的形态背景。其别是楚文化对江西民间乐舞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鬼神,重淫祀。”《楚词・九歌》就是取材与民间的。以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乐舞诗歌来展现楚风民俗、歌颂皇德。这种民舞伴生的民俗活动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社会风尚,产生不同的民俗。江西深受楚文化崇神意识的影响,宗教巫术祭祀的民俗活动普遍,祭祀舞蹈“跳傩”非常兴盛。这一被专家学者们誉为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傩舞,在中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傩”,亦称“大傩”,是中国古代三大祭祀仪式(雩祭、腊祭、大傩)之一。为了驱赶一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的灾难、疾病与不祥,傩被认为是最具神奇的力量的,它能征服自然,完善人类生存环境,是祭祀活动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

一、傩的构成与发展

傩舞、傩仪、傩戏、傩歌、傩祭等构成了傩,它们是傩的各种独立表现形态。早期的傩是一种原始巫术驱鬼的活动,源于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自周代起被称为傩,奠定了傩的形态模式。在汉代傩的形式得到发展扩大;至唐宋时期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社会风尚豁达开放,傩舞渐渐展现出娱神也娱人的格局,当时民间傩舞盛行。明清时代的傩舞吸收了戏曲、杂技的技艺,从为傩祭而舞蹈衍化为傩戏,傩舞的表演达到鼎盛时期,傩事活动世俗化、娱人化特征日渐浓厚。

“跳傩”亦是傩舞,是傩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江西境内傩舞表演遍布在南丰、乐安、宜黄、广昌、崇仁、萍乡、万载、婺源、瑞昌、德安等地,每地又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傩舞的不同表演手法。但总体而言,都是逢傩比舞。跳傩均戴面具,穿古袍;均以打击乐为主做伴奏;传统剧目的内容也一致。据笔者考证,在江西各地傩舞中,万载傩舞的形态较其他地方具备较高的程式化,步态原朴古拙。

二、万载傩舞的特点

1 动作形态

万载傩舞共由24人表演,跳傩时每动一下必须遵循“方、圆、扁、仄”的要求。“方”是手上的动作做得方正,有棱角。“圆”指转圈。表演时所有的转圈动作只能挪半步距离,或原地转圈,要求动作圆滑流畅,上身保持平稳。“扁”是指拧身时面向一定要清楚,左右分明,一目了然。“仄”指身体无论朝向何方,头都要先倾斜过去,并且把稳节奏。万载傩舞要边跳边打手势,俗称“拗诀”。通过打手势达到与神冥通灵的目的。舞蹈的先锋称为文傩,其余的都称为武傩。 傩舞的舞蹈语汇为人鲜见,它不受人体运动规律的制约,不象其它民间舞蹈之间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特点。人们通过主观臆想来塑造神鬼的行为动作,使这些动作尽量脱离日常生活的轨迹。多采用晃头、抖肩、钓脚、弯手、诀指、弹腕、顺拐的手法,构成“笑晃头、怒抖肩、脚钓手弯身段圆,指出诀、腕反弹、手脚同步顺一边”的特殊步态风格。

2 面具与服饰

赣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傩乐、傩服和傩具。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跳傩时必戴傩具,成为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的重要特征。艺人们通过自身的想象,雕刻出合一、神鬼合一的傩神,它们或目圆口阔、或威武雄壮、或眉清目秀。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万载傩面具共有大小24具。除主神欧阳金甲大将军面具较一般面具大一倍左右外,其余面具皆人脸大小,分别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花关索、上关、下关、童子、前司都、城隍、皂班、土地、点兵、四大天将、雷公、钟馗、小鬼等,在当地又称“二十四戏”。这些傩具都以红、绿、黑、白四色为主。

表演什么戏,戴什么面具。在戴面具前,先要用一块红头巾自头顶向脑后整个包住,打结于下颌,俗称“赤帻”,起到驱逐不祥的作用。傩舞艺人穿着的傩舞服装也多为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服饰,颜色绚丽,以红、黄、蓝、黑色为主,并配以不同颜色的花、鸟、龙、虎等走兽图腾刺绣,工艺精湛。傩服样式延续了明清时期文将、武将的长袍款式,与红头巾、傩面相匹配,烘托出活灵活现的傩世界。

3 表演形式

江西大部分傩舞地区,傩舞表演没有说唱部分,只通过纯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俗称“闭口傩”。万载传统节目中有15个也是“闭口傩”,但其中两个是带说唱形式的节目,属“开口傩”。分别是《土地》、《鲍三娘与花关索》。节目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用当地方言说唱为主,类似“傩戏”。相对“闭口傩”,“开口傩”更易于理解,更能迎合当地人民的审美要求,唱、念动作表演都很齐全。

建国后,当地文化馆、群艺馆的文艺工作者,迎合当地民众的现代审美需求,将传统傩舞改编成“新傩”,丰富了音乐及动作,更加达到“娱人”的效果。

三、万载傩舞的民俗性

1 音乐上的民俗性

傩舞以打击乐伴奏贯穿始终,风格原始古朴、乡土气息浓厚。主要乐器为大腰锣和班鼓(堂鼓)。大腰锣音响低沉、浑厚且尾音沉长,重击锣心会发出“飘飘”声;轻击锣沿则发出“匡匡”声。班鼓是万载独有的竹制伴奏乐器,发出“的、多、答”灵巧清脆的声音,溶入伴奏声中与大腰锣相得益彰。打击乐伴奏的穿透力极强,方圆数里都能听到,鬼神无之不惧,深受民众的喜爱。表演傩舞时,把具有当地特色的祭器如牛角、师刀等加入,更易为民众所接受。万载傩舞还采用当地民间常见的唢呐等乐器,伴奏节奏也引用民众所熟悉的2/4、3/4、4/4等基本节奏,使得音乐结构多以上、下两句为基础,乐段呈式单一易懂,使傩艺人能较快、较方便地从事傩舞音乐的表演。

万载“开口傩”的唱腔符合当地口语性的民俗吟唱特点,音域不宽,每两句一歇,具有下行性的唱腔旋律,可使表演者即兴自由发挥,任意拖长其个别字、音,达到旋律的细微变化,以愉悦观众。这种口头文学性的表演非常容易让民众理解和接受。

2 节目内容的民俗性

万载傩舞的生成与表演都是配合着民俗活动进行的。从年三十晚的“起傩”仪式开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最为活跃。由本村的农民男丁来出演,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它与民俗结合成了傩俗,元宵前后,乡民们将傩舞、傩仪,戏曲演出、灯彩游艺、

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宣泄自己的情感,符合送福迎祥的民俗心理,同时又和谐了邻里关系。“收傩”的时间每支傩队不一,多在农历二月初,最长的会延时到八月十五。

许多在万载流传的傩舞节目,都源于现实生活,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如《拜年》,虽不在传统的17个傩舞节目内,但许多年来经常上演,非常顺应民意。传统节目《土地》、《绿品》都是民众喜爱的致富、招财、奔小康的节目。《小鬼钻圈》则是以娱人为宗旨,表演中不时把观众邀进来参与表演,常令人捧腹大笑。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原型的节目,在民众中常起到教化作用。这类节目因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而世代传承下来,如《杨帅》等。另外,取材于戏曲或木偶戏的节目,在广大民众中也有广泛的欣赏基础,如《目连救母》、《水漫金山》、《古城会》、《天门阵》等等。

多少年来。万载跳傩艺人一直怀着虔诚的宗教心态,从不随意改动、增减演奏、演唱和跳傩的程式,唯恐造成对神冥的不敬。傩舞只传男丁,只传本村,形成排他性和传承空间的狭窄性,这使得傩舞音乐形态体现出原始宗教文化的民俗特点,从而形成了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舞蹈保存形态。

四、傩舞价值与传承保护

傩舞是傩文化的构成之一,它构成傩事中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人神相通的手段,其价值是在于平衡人类生存矛盾与外界非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民俗信仰之依托。它使审美与生活紧密地连为一体,带有强烈的社会功能性质,是实用的艺术。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它呢?

1 保存性保护

我们应确认傩舞是千百年来传承保护较为完好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对于它的研究,不应带有批判封建迷信的思想,也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社会改革的直接工具。应把它看作民俗文化中祈福纳祥的特殊艺术形式。从民俗分类的角度出发,傩文化属于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游乐技艺民俗。傩舞的生存方式也反映了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存方式,它的传承与演变都体现了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它的表演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始终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对于傩舞的保护,首先要完整地保存和记录下来。

为此,中央电视台曾两赴江西拍摄《乡傩》专题片,并在中央台、上海台及广东台播出,打开了傩与世界交流的大门。法国东方郭安博物馆长班巴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中一城等也多次赴江西考察,研究古傩。2004年正月十五,万载县在当地文化广场举行了万载民间傩舞表演,许多民间傩舞艺人将只流传于本村的傩舞展示在舞台上,使傩舞队之间有了广泛的交流,也使傩舞走出乡村,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记录它。2005年6月,首届“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中国江西圆满举办,国内外三十多支傩舞队参加了汇演交流,并进行了傩文化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际傩学研究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中一城先生将万载傩舞编入长篇巨著《中国巫系演剧研究》,使得万载傩舞在世界傩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2 生存性保护

只借助高科技的摄影,录音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足以改善其生存环境。面对傩舞的生存空间狭小,傩艺传人日渐减少的今天,我们必须根据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特点,对傩舞进行广泛地传播,从而优化其生存空间。可利用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来带动傩文化的生存产业链。在江西的名胜旅游区建立傩文化村,发售傩具等工艺品,组织参观、表演傩舞,使更多的人了解傩文化。目前,南昌市政府就已在京东文化公园、赣江文化公园内建起了傩面景观长柱,以宣传、推广傩文化。

除此之外,我国的民间组织应该学习日本保护本国文化遗产方面的一些举措,实施“人间国宝”制度。例如“日本民谣协会”,他们在日本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也应该为傩艺人的表演与传授,创造更为优良的生存空间。值得鼓舞的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傩舞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说明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更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