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盈盈眉眼蕴深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盈盈眉眼蕴深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人袁枚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这就是说,文章首先应当在感情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一则新闻标题,能否以真挚强烈的感情打动人,唤起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兴趣,已成为衡量其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含蓄凝练,情感丰富,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恰当地借鉴诗歌,不仅能很好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旨,还能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进而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首先看看诗歌句子结构的变化在新闻标题写作中的艺术借鉴。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思想,蕴藉着深邃的意境,论述精辟,富于哲理,而且文辞精美,清丽典雅。在新闻标题中化用诗歌,会使新闻标题别具一格,更具独创性和审美力度,大大增强新闻标题的修辞效果,使新闻标题词采斐然,情味兼备。例如2000年6月1 4日《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标题是“望断天涯何处是春光”,此标题前一句化用宋・晏殊《蝶恋花》“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一句化用宋・牛峤《菩萨蛮》“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长”。化用两首古诗词组合成一条现代新闻标题,评述中国队出征韩日足球世界杯,无疑赋予了崭新的意蕴。凭高望远,苍苍茫茫,画面展示的是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让读者产生“此恨绵绵”之感。中国队虽然这次能到世界杯赛场走上几圈,但它真正离世界杯有多远的距离,国人皆有数,这也是无数球迷心中最深的“痛”。标题典雅脱俗,意味深长,但境界阔大、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国人殷切的希望和无尽的感慨。1980年1 0月7日《羊城晚报》上刊登的标题是“助人何必曾相识精神文明谱新歌”。此标题的前一句是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一句置换而来的。这首长诗的第三段,起首四句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在,多用来比喻有相同的遭遇,即使素不相识,偶然相遇,也很容易引起彼此的同情。《羊城晚报》这则新闻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中心思想:偶然相遇,助人为乐。其实,有时也可以直接引用,给受众以新鲜的独创美。借用古诗表达了字面和言外的双重含义,清代文学家李调元《雨村诗话》称其为“借字寓义”。①

其次再看看诗歌词句句意的转换在新闻标题写作中的艺术借鉴。标题形象的新颖性,还表现在对诗歌句意的变换上。就是如果将诗句中的某个字词加以更换,或使之更切合文意,或使其赋予新的含义,并进行改造,同样可以收到独特的效果。例如:1982年1 2月1 O日《文汇报》刊登的一篇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的消息,标题是这样的:“春风熏得客人醉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主标题源于宋朝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编者对原诗句进行改造,用“春风”比喻服务员的热情服务态度,很贴切,而且对仗工整,声情并茂,读起来琅琅上口,较好地表现了新闻的主题。也可以采用截取引用的手法,就是将诗词原句截取一个独立的意思入题,或与其他词语整合组成一个新的句式或题。或者采用紧缩填补的方法,就是将原诗词的句子紧缩简化后加上一定成分组成新的句型作为标题。例如,1999年8月26日《文学报》刊登的一则消息标题是“中国科幻小说:乍暖还寒难将息”,是紧缩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词句而成。标题反映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现状不容乐观,步履维艰的情景。另外,还可以摹仿诗词原句句式以引申其意,或赋予新意为题。例如,2000年2月29日《光明日报》的一则消息的标题“于‘无情’处见深情”,此标题是从鲁迅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摹仿而来。新闻记叙了一位对家人“无情”、不动用职权,而对群众情深意切,尽力帮助解决他人困难的先进典型。或者对诗词原句留形换意。就是保留诗词原有的音韵和句式,内容以新闻的需要灵活运用为题。它和仿拟相似,其细微区别在于它保持原有诗词的音韵和句式,而仿拟则比较自由。借用诗歌制作新闻标题,其魅力就在于它文词洗练,富于诗情画意。常常用简短的几个字,便能展示生动的形象,或表达发人深思的思想感情,或勾勒生机勃勃的画面,或议论社会、评价人生,给人以启迪。新闻标题贵在新颖,这不仅是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读者审美心理所需要的。

最后看看带有色彩的诗句在新闻标题写作中的艺术运用。古往今来,许多诗词名句、妙语佳作之所以受人青睐、为人传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诗作“色彩缤纷”,韵味无穷。例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酪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招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就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情味,别有一番意境。要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加标题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标题有时也需有色彩,即制作新闻标题时运用色彩语言表现事物,赋标题以色彩。富有色彩的新闻标题,不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生动明快地传递新闻内容的主体信息,而且能调动读者的情感与想象, 凸显丰富的审美信息,从而强化标题的表情达意功能。“颜色可以给人最直接的刺激,最敏感的美,也更容易产生最富有感情的暗示、最有光彩的想象、最强烈深沉的情调,所以文字的着色像直接的颜料的色彩一样,会给人以联想和感受”。一般说来,色彩语言具有形象鲜明的特点,在言语表达中它具有描绘功能。因此,运用色彩语言制作标题,能使标题斑斓有致,情采兼具,意境优美,唤起读者的情感和联想。如:1990年7月7日《南方日报》的一则消息标题是“山青岚翠霜鬓白橙黄橘绿丹心赤”,标题色彩纷呈,意境深邃,表现了主人公叶云热爱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标题运用色彩语言进行描述,既使标题独具绘画美感,又增强了标题的语言表达效果。再如2002年3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消息标题是“北京城‘黄天厚土’内蒙古‘闻风色变’”。标题中“北京城‘黄天厚土’”中的“黄”字用得好,既形象贴切地道出了沙尘暴的特点,又强化了视觉效果,使人容易联想到京城上空风沙茫茫、灰蒙蒙的情景。色彩词的运用,增强了标题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既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和想象,给人以色彩的美感,又凸显了新闻价值,深化了新闻主题。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运用色彩描述,能使客观世界的绚丽色彩通过语言的形式得以表现。色彩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色为有色,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色彩美感。巧妙地运用色彩语言制作标题,能使标题语义别致,赏心悦目。例如2002年3月18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标题是“丹心一片绿染黄沙――记治沙模范唐臣”,标题犹如一幅画,色彩反差强烈,对比鲜明,运用色彩语言表现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绘画美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再如2002年1月14日《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消息标题,引题是“黑金越来越值钱”,主标题是“湖北煤价猛涨:一家欢乐多家愁”。在这里用“黑金”借指煤,形象贴切,语义别致,强化了读者的视觉形象,给人浓重的色彩感。艳丽的色彩是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的基调之一。新闻作品要打动人、吸引人,给人以美感,也要重视色彩的描述,作为新闻的“眼睛”的标题,更要富有色彩,从而真切地反映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彰扬新闻主旨,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在制作标题时,我们要根据语境的需要,抓住特“色”恰当地着色敷彩,使标题色彩鲜明,美感倍增,引人入胜。

标题是新闻的再制作。宋人有词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的山水,必定是好看的山水,比之于新闻,盈盈的眉眼,便是精彩的标题。有个好标题,新闻肯定惹人眼。巧用诗歌制作标题,关键在于拟标题者一定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有较深的文学造诣和修养,特别是对古诗词要多读、多记、多领会。只要我们勤奋学习,肯动脑子,用古人那种“为求一字稳,捻断数根须”的精神来制作标题,那么,新闻媒体上的好标题就会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现代新闻标题的社会功能是要在一瞥之间用新鲜而重要的信息,去拨动读者的心弦。”②由此可见新闻标题制作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新闻标题过于浅白平淡不好,但晦涩难懂更不行,因此,在运用诗歌制作新闻标题时,应遵循一条基本规律,即选用那些人们十分熟悉的名句、名典,使读者可望文会意,否则便会弄巧成拙,搞得标题晦涩难懂。

注释:

①成伟钧等:《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②彭朝丞:《新闻标题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