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南地区村庄发展路径分析与规划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南地区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得益于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繁荣,乡镇企业崛起,一跃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关注苏南地区村庄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其他广大农村地区预判村庄发展路径,避开发展瓶颈,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
按照《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的分类标准,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划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两种类型。乡村型村庄根据主导产业及现状资源条件,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工业型、保护型等村庄。本次研究重点选取具有普适参考意义的工业型、种植型、旅游型乡村。
二、发展路径
1、武家嘴村——航运造船起家,实现跨越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武家嘴村依托紧邻石臼湖的优势,发展水上运输,并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的水运事业。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武家嘴村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水运造船业,将全村滩涂建为造船厂,并开辟了通往上海、南京、宁波深水港的32条集装箱内支线。同时,随着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臼湖已不能满足该村船舶制造的规模,武家嘴村决定走出本地,由湖边向江边发展。2002年武家嘴村与长江航运集团合资组建长武江海船务有限公司,于南京市郊的八卦洲和浦口建设两处船舶制造基地。2003年依托南钢的大量外矿运输业务,武家嘴村、南钢集团共同组建股份制鑫武海运集团。2002年该村在高淳县城区征地241亩建设武家嘴新村。至此,武家嘴村的主要生活、生产功能均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村庄发展的异地城市化转型。
武家嘴村最突出的发展特色在于“把握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集体经济主导,主动突破瓶颈”。武家嘴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水运造船特色产业,并以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机遇和挑战,克服地理瓶颈将产业空间由湖边发展到江边、海边,在城市中建立起现代化生产基地,带领村民生活向城市化发展过渡,完成自身的城市化。
2、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
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4、张阳村——农业起步、发展苗木、拓展旅游
同大多数村庄一样,张阳村早期发展仍以基础农业起步,该村用地较为平坦,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农田规模集中,粮食产量也较高。良好的农业条件为张阳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初期以前,张阳村依托10多个矿山宕口大搞矿业开采,以采石、采矿为主导产业,当时大量山体破坏严重、植被遭到砍伐,路面坑洼,造成了严重的污染。80年代,随着张公洞风景区的打造,部分村民意识到市场先机,上山挖来木桩制成盆景,受到游客青睐。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到苗木盆景的制作中,张阳村开始了规模化的苗木盆景栽培,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专业的花卉苗木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随着花卉苗木品牌的扩大,以及张公洞、玉女潭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上升,张阳村开始转型为乡村休闲旅游与自然观光旅游。2003年该村成立了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开辟了1000亩的花卉盆景基地,打造以苗木、吊瓜、茶叶、杨梅、青梅、板栗等六大特色的种植基地5000多亩。培养出龙潭苑树桩苗木基地、伟达开心农场、瑞龙潭生态园等集观光旅游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张公洞、玉女潭的开发更是吸引了大量省外游客,张阳村前后投入4000多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治环境景观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以景点观光、农业体验、养生度假为主的休闲旅游业。
张阳村的发展路径经历了由农业起步,高污染的矿业开发治理到特色化农业生产再到休闲旅游业四个阶段,其特色在于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苗木盆景特色产业,借助景区效益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并在此基础上以苗木产业为依托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的大圈子,形成了农业、苗木、乡村旅游三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思考
通过以上四个案例发展轨迹的梳理,不难看出村庄的发展与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政府扶持紧密相关。虽然广大农村先天条件各不相同,但发展路径的选择应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态势和自身条件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寻求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借助资源优势构建“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效应,从而实现一产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以苏州为例;周艺怡、张京祥、曹荣林;《城市问题》(2002年第6期)
[2]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罗小龙、张京祥、江晓峰;《城市规划汇》(2000年5期)
[3]基于城乡统筹的苏南地区现代农村发展策略——以无锡市滨湖区为例;张翼、吕斌;《城市问题》(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