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药剂防治辽细辛黑斑病和菌核病药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药剂防治辽细辛黑斑病和菌核病药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细辛黑斑病菌核病的药效研究,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辽细辛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但防治效果也仅在70%左右。因此,单靠药剂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效,应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清除田间病残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把病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辽细辛;菌核病;黑斑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09-02

辽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多年生草本[1],原产于长白山脉,主要含有精油、细辛酮、软脂酸等成分[2],是桓仁县地道中药材,人工栽培历史悠久。随着市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桓仁县辽细辛人工栽培面积迅速增加,药地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菌源积累,病害发生逐年加重,给辽细辛生产造成很大困难。

细辛菌核病和黑斑病均属真菌性病害,也是细辛的主要病害[3-4]。细辛菌核病在细辛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生,早春发病严重,易引起根状茎、芽、花腐烂,其致病菌由菌核在病株和土壤中越冬,第2年菌核萌动,靠风雨传播扩大危害,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辽细辛菌核病发生盛期,平均发病率10%,重者造成绝产绝收;细辛黑斑病发病盛期在5月至8月中旬,主要危害茎、叶片,造成死苗。为全面控制辽细辛病害的发生,特进行不同药剂筛选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四年生辽细辛上进行,试验地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为坡地。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试验防治对象:辽细辛菌核病及黑斑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0 g/hm2(A)、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0 g/hm2(B)、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 125 g/hm2(C)、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 125 g/hm2(D)、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25 g/hm2(E),以不施药作对照(CK)。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

1.4 试验过程

2011年4月15日床面消毒,2011年5月8日进行第1次人工除草,5月25日追肥,6 月20日盖帘追肥。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共施药5次,于第3次药后7 d每小区随机取3点,每点取100株,调查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通过各重复的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各处理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性。

辽细辛黑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0:无病斑;1:1/4以下的叶片有病斑;2:1/4~1/2的叶片有病斑;3:1/2~3/4的叶片有病斑;4:3/4以上的叶片有病斑。

发病率(%)=■×100

病情指数=■×发病最严重级代表值

防治效果(%)=■×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2年试验结果表明,菌核病在该试验区发病率为0。

2.2 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黑斑病为恒仁县细辛的常发性病害,黑斑病的发病初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达到盛期,至8月末结束。在湿度大、气温高、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

由表1、2、3、4可以看出,处理A、B、C、D、E对辽细辛黑斑病的防效分别为74.6%、73.3%、68.4%、60.8%、46.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与CK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A与处理C、D、E差异显著,处理B与处理D、E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辽细辛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但防治效果也仅在70%左右。因此,单靠药剂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清除田间病残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把病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 参考文献

[1] 玉永雄,黄荣韶.胡艳全草类药用植物高效生产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97.

[2] 许讫.辽细辛人工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2(3):23.

[3] 宋小平.最新中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