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攻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攻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大。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决定中考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0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以课外文言文取代了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笔者依据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题型,结合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初步总结了中考课外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攻略,即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速读解文——明意

这是指按照从标题到文章的顺序,结合文中注释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说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阐明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许多考生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匆忙上马,拿到题目就找答案;或者在阅读中,遇到“拦路虎”“绊脚石”就停下来苦苦思索。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速读全文并不苛求字字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师问:同学们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首先读什么?

生答:先读标题,再读文章。

师追问:为什么首先读标题?

生答:文言标题有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继续追问: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答:像《孙权劝学》《愚公移山》等。

师答:好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答:有时还会暗示文章的文体和重点内容。

师继续追问:你也来举个例子吧。

生答:像《爱莲说》中“说”字就点明了文章的文体,从中就知道了文章是借莲花来比喻君子的。

生答:像《隆中对》《曹刿论战》中的“对”和“论”暗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师答:刚才几个同学不仅发现了文言文标题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找出课内的文言文标题来举例,很有说服力。真不错!(掌声)

师问:那从《子鱼论战》这个标题中你们读出了什么重要信息?

到此,学生在教师的步步追问和引导之下,开始关注标题的重要信息。大多数学生浏览标题后能及时抓住《子鱼论战》的“论”字,通过阅读明白:“论”是对宋襄公贻误战机导致泓水之战失败的分析。那么接下来考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为下面理解文言词汇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步骤二:回读解言——迁移

这是指在基本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读文章解释文言词汇。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实词的含义,能理解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联系上下文翻译重点语句,真正做到文言能力的迁移和提升。

对实词的考查一般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中考课外文言文中对实词的考查并不是特别难,只是有些考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产生畏难情绪,缺少自信,还未尝试,就先退缩了。笔者在文言实词教学中总结了一套简单易行的实词理解方法。

一是课内勾连法。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实词考查一般都是常用的文言实词。考生首先要重视实词积累。对于课文内学过的、重要文段里出现的、特别是课内文言文注释里作注解的实词,不仅要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还要懂得勾连迁移。例:

屏显: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师问:“败绩”一词怎么解释?

生答:大败,失败。

师追问:你答得很好,你在哪里学过这个词?

生(想了想)答:《曹刿论战》中有“齐师败绩”。

师:这名同学很聪明,能迅速回忆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的该词意思,并且迁移到课外的文言阅读中,这个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部分实词解释,这个方法其实就是“课内勾连法”。

师问:那么“股”这个词能用这样的方法解释吗?

生答:可以。《口技》里曾经学过“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解释为大腿。这里说宋襄公伤了大腿。

师:看来这个同学非常注重平时的实词积累,并且能迅速掌握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实在了不起!(鼓掌)

二是语境替换法。“课内勾连法”不是万能胶,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陌生的或是不太熟悉的实词,可能就不管用了。这就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该词的语境义,用语境替换法解释实词并在句中加以验证。例:

屏显: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克之。

师问:你能找到生活中与画线实词相同用法的词语吗?

生(纷纷举手):南辕北辙、重蹈覆辙、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是生活联想法。有些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经常出现的词语或者成语来推断该实词在句中的含义。例:

屏显: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师问:这个“济”字在句中如何理解?

生答:过河。

师追问:为什么解释为“过河”,你联想到了哪个词?

生答:因为我想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

师(赞)道:你太棒了!

师道:这里的“济”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来推断词义。前一句说:宋军已经排好队伍;后一句说:楚军没有完全渡河。下面,我再给大家出一个难一点的。

屏显: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师问:你能推断出这个“赞”字在句中的意思吗?

生答:帮助。

师(佯装吃惊)问:回答得怎么这么快?

生(自信笑)答:不是让我们联想生活吗?我们经常听人说:赞助啊,“赞”就是“助”,所以我解释为帮助。

师笑道:这个方法就叫做“生活联想法”。

陌生的文言实词,就像是一座座横亘在考生眼前的小山,考生一步一步地在山路中艰难地摸索,会遇到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干扰。笔者认为教会学生联想生活,可以根据现代汉语对不同义项进行组词来确定词义,或者借助成语来推求词义,甚至可以借助句子结构推断词义。考生一旦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翻过山就是海”,可以大大降低实词理解的难度,给予考生文言阅读的勇气和信心。

回读文章,考生们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了文言实词的含义,整理了初中阶段重点了解的“之、其、而、以、于”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不代表考生就能顺畅地翻译重点语句了,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文言语句翻译的指导。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需要翻译,如:人名、地名、书名、年号、官职等。为了忠实原文,翻译就得尽量做到字字落实,省略的内容尤其是主语、宾语和量词要补充进来。要学会采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单音节词,遇到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需要及时调整语序。尽量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

屏显:及楚人战于泓。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师问:这三句话翻译时要注意什么?

生(纷纷)答:第一句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要注意补充主语。第二句是省略句,要补充主语和宾语。第三句是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请同学将自己译好的句子读出来)

师问:你觉得哪名同学翻译得最好?

生答:我觉得后面的同学翻译得越来越好。前面四名同学没把“既”字翻译对,这里应该译为“完全”,不是“已经”。

生答:“及楚人战于泓”是倒装句,应该是(宋)及楚人于泓战。

生答:“又以告”是省略句,(子鱼)又以(之)告(宋襄公)。这里“以”是“把”的意思,“之”代词,指这个情况。

生答:“何有于二毛”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应该解释为“对老人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师道:简单地说,翻译句子的过程就是解释句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并且将若干词汇的意思串起来,如果是特殊句式还得调整句序。

师问:谁能来简单概括一下翻译句子的基本流程或方法?

生(讨论)答:解词——串意——顺句。

在文言语句的翻译教学中,始终贯彻文言翻译“留、补、换、调”的四字原则,运用“解词——串意——顺句”的翻译方法,通过课堂文言教学的训练以及相互间的评价,培养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