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近年来,赣州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完善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优化供给机制、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及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关键词: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艺术社科规划项目:“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机制研究”(YG2012057);2014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4428)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0日

赣州,也称“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下辖2个市辖区、1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3,46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37.6万人,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和下辖县市最多的地级市。早在2004年,赣州率先在全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2011年,赣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区”。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发实施,更加有力推进了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赣州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江西唯一被确定为示范区的设区市。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在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区的实践过程中成效显著,创造了特色和亮点,打造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赣州样板。

一、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十一五”以来,赣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努力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支持,逐年增加对公共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等办法,加快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途径。2012年底,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建成有线电视网络总长1万多公里,光缆网络和无线数字电视覆盖了所有乡镇和2,456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0.98%,为全市“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3年,“在实现全市各乡镇、各行政村都有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全市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总面积94,979平方米,站均面积382平方米;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768个,农家书屋3,515个,市、县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9个,基层服务点3,206个。其中,乡镇服务点258个,村级服务点2,948个。”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主要阵地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得到创新。2005年,赣州就开始实施由政府买单的农民免费看戏、看电影和举办文体活动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向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送书下乡工程”等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尤其是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将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向基层延伸,广泛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广大农村逐步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近年来,赣州结合“三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掀起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三送”干部“送文化”与“育文化”并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祠堂、旧礼堂等场所,帮扶共建农村文化活动室、留守孩文化活动基地、农民工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三)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完善。赣州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把农村公共文化服仗逑到ㄉ枘扇敫又菔兄谐て诰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赣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活动方案》、《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年工作方案》、《关于赣州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按照“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要求,重点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和农村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市及时编制了《赣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2012-2015年)》,该规划从规划布局、建设目标、建设任务等方面为建设更高效、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赣州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领导机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已初步建立起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广、发改委、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新闻出版等部门各负其责,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二是建立了工作考核机制。建立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个人年终考评内容,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制定了经费管理机制。为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监督,防止建设资金被挪用,赣州市、县两级财政、文化部门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文化活动实施方案,确保专款专用,使全市农村文化服务运行更加有序、管理更为规范。

二、赣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赣州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赣州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底子薄,一下子很难改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相对城市来说明@偏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示范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不仅设施面积狭小,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供应不足,甚至被挤占或挪作他用。有的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标准低、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不达标。有的农家书屋的图书数量少,单调陈旧。虽然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但是由于缺乏定期的维护和管理,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广播电视信号时有时无。

(二)资金投入主体单一。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长期依赖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本上都由政府出资,很少从社会渠道筹集资金,缺少企业、个人的捐赠,资金来源单一。这种过分依赖公共财政投入的做法,给政府财政带来很大负担,不利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赣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支出相对于发达地区,无论是在增长速度上还是在总量上都明显偏低。近年来政府文化部门虽然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上每年都对基层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分到数量众多的乡村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欠账和现实需求,并且有时还存在公共文化建设资金被截留、转移的情况。一些县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存在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日常业务经费、队伍建设经费、服务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

(三)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艰苦,许多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镇村两级的基层文化服务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正常的文化工作需要。虽然全市每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管理人员,但由于人员编制不足,专职人员少,大多是兼职,在编不在岗,无暇顾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专职人员大多学历普遍不高,没有专业学科背景,不具备专业文化服务技能。农村文化人员调动频繁,人才队伍很不稳定。文化人才的不断流失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偏低,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严重短缺,人才年龄结构偏大,服务能力不强。在广大的农村,文艺人才奇缺,农村文艺队伍中,多是老年人,队伍青黄不接。

(四)服务效能不高。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公共服务种类单一,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重复。有的地方“两馆一站”虽然按规定开放,但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少数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能正常免费开放。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有的地方流于形式,送戏下乡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农村电影放的影片片源老旧,缺乏新鲜感,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不多,科技文化宣传、咨询、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则举办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不足、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降低了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文化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管理不善,缺乏对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政府不同部门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有的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粗放、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能不高,有限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完善赣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资金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就要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资金作为重要补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多元投入机制。一是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纳入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公共文化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并足额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的支持,合理分配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二是要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文化帮扶机制,积极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加大城市的优质资源对农村的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进程;三是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实现投入主体由政府“单一力量”到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转变,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四是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捐赠、捐助。

(二)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目前,赣州开展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送书下乡”等活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供给方式也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建立有效衔接供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势在必行。一是要健全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要在农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内容,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多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产品;二是要拓宽农民需求表达的渠道,建立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形成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农民‘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满足农民参与、兴办文化活动的文化需求,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充分挖掘赣南农村本土文化资源,使 “客家文化”、“苏区文化”、“赣南采茶戏”、“赣南山歌”等具有赣南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大力支持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唱响农村公共文化的主角,调动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专职化进程,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配备高素质的专职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专职专用,全心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培养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充分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人才扶持政策,改革薪酬、职称评定制度,建立专项经费,提高工资待遇,积极引进优秀农村文化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强化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志愿者,将热衷于群众文化和乐于服务农村公共文化的人员吸引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组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志愿者队伍。通过完善人员配备,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等措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四)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多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提升服务效能;二是完善文化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改革,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镇村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和约束机制,从而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标、农民的参与度、知晓度和满意度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同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在考核评价中的积极作用,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考评,实现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安.赣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N].赣南日报,2013.9.4.

[2]彭益民.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经验[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